文:任泽平团队
二十届三中全会定于7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召开,主题是《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
此次重点在“进一步”深化改革,这意味着我国将继续推进改革的广度和深度。我们预计,此次三中全会将提及新质生产力、财税体制改革、金融改革、要素市场化改革、国企改革等重点。
新质生产力是增强经济动能的根本。其覆盖三个方向:1)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2)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3)数字经济创新发展。在发展过程中,要处理好新的生产关系。
财税体制改革。我们预计将重点提及消费税改革,消费税或将“扩容”、“下划”,有利于调节收入分配和带动地方积极性。
金融改革以化险、发展和监管并重。一是金融化险体现“化债+监管”长效模式;二是金融发展以“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和“金融高水平开放”为两大主线;三是强监管,严厉打击非法金融活动。
要素市场改革。建设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促进商品要素资源在更大范围畅通流动。要素市场化改革包括包括土地要素改革、劳动力市场改革、资本市场改革、技术及数据要素市场化改革、资源环境要素改革等。
国企改革。2024年是国企改革的关键之年,应继续推进所有制改革、优化招聘制度和公司结构、加强资产负债管理、明确国企功能定位、推动国资监管体制改革。
经由政治局会议决议,第二十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是《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与十八届三中全会的议题相比,第一,改革要更“进一步”。这意味着我国将继续推进改革的广度和深度,或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个领域。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做到:1)创新驱动;2)结构调整。调整经济结构,优化产业布局,提高经济发展质量;3)制度创新。第二,多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表述。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历次三中全会均有以下特点:围绕当下热点社会问题、全方位改革、思路一脉相承。由此,我们预计本次三种全会将重点提及新质生产力、财税体制改革、金融改革、要素市场化改革、国企改革等方面。以深化改革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体现了我国对于自身发展模式的深刻理解和创新实践。2023年9月7日,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2024年1月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对“新质生产力”定义作出系统性阐述;3月5日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新质生产力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一是,发展新质生产力,培育新产业是重点任务,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是关键。3月政府工作报告提到,“巩固扩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领先优势,加快前沿新兴氢能、新材料、创新药等产业发展,积极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增长引擎”,“开辟量子技术、生命科学等新赛道”。二是,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传统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方向转型。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作为制造业重要的上游投入部门,生产性服务业赋能传统制造业,降低运营成本,扩展应用场景。三是,“人工智能+”,“适度超前建设数字基础设施,加快形成全国一体化算力体系”。数字基础设施是以数据创新为驱动、通信网络为基础、数据算力设施为核心的基础设施体系;数字基础设施主要涉及5G、数据中心、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以及基于此类技术形成的各类数字平台。发展新质生产力,还要处理好新的生产关系。未来,我们需要:1)更高素质的劳动者;2)更高技术含量的劳动资料,如新一代信息技术、先进制造技术等;3)更广泛的劳动对象,如将数据等新型生产要素作为劳动对象之一。2024年6月,财政部部长蓝佛安表示,要推进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突出问题导向,健全现代预算制度,优化税制结构,完善地方税体系,强化转移支付激励约束,建立健全与中国式现代化相适应的现代财政制度。财税体制的改革需平衡地方的事权与财权,避免“事多钱少”,有碍长期发展。我们预计三中全会将重点提及消费税改革和土地财政改革。第一,消费税预计将“后移”和“下划”。过去消费税完全归属于中央,“下划”之后将由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共享这一部分税收;“后移”即是由生产方代缴改变为批发零售商向所在地税务机关代缴。第二,消费税改革预计将扩大征收范围,将部分奢侈品、高档商品纳入。目前我国消费税主要针对“有害商品”,2023年消费税的53%来自烟草。此次改革可能带来的影响有:1)激励地方政府积极性。地方政府将从当地消费行为中获得收入,更有动力刺激当地消费。目前消费税总量在1.6万亿元,主要包括烟、成品油、汽车、酒等,此次下划有望给地方带来8千-1万亿的消费税收入。2)调节收入分配。对奢侈品增加税收,利于政府进行二次分配。房地产大开发时代落幕,土地财政可持续性低,应推动从土地财政转向股权财政,供给端加力发展新基建、新能源,推动高质量发展。土地财政大幅下滑后,地方财政形势紧张,土地财政可持续性递减,考虑到2021年高峰时期土地出让收入8.5万亿,现在地方财政缺口较大,房地产需要软着陆,恢复正常化,寻找新平衡。应积极强化国有股权的市场化参与度,打造地方特色产业集群,通过新基建、新能源培育新的增长引擎。当前已有部分地方政府的超前意识摆脱房地产的依赖,联通产业链、打造地方特色产业集群。例如,安徽加快制造业变革的重要机遇,加速建设以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为代表的新兴产业聚集地,目前培育了14个千亿元产业、15家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以及4个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常州大举“新能源之都”建设,已形成发电、储能、输送、应用的“发储送用”产业生态闭环,拥有四大整车生产企业,2022年新能源产值超5000亿元,动力电池产销量现居全国第一……支持鼓励更多地方政府积极推动特色产业建设,拓宽财政收入渠道和股权价值,加速推动地方财政转型。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促进商品要素资源在更大范围畅通流动。要素市场化改革包括包括土地要素改革、劳动力市场改革、资本市场改革、技术及数据要素市场化改革、资源环境要素改革等。土地要素改革。建立健全宅基地自愿有偿退出机制,以常住人口增量为主要标准供给城镇用地,推进市场化的跨省换地。目前,土地是各项要素中市场化改革最为滞后的领域,潜力极大。从城乡角度看,应加快建立健全宅基地自愿有偿退出机制,进而加快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并推行新增常住人口与土地供应挂钩,对人口增长的地区加大建设用地供应,对人口减少的地区要减少土地供应。劳动力市场改革。要尊重人口和产业向优势地区集聚的客观规律,增强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等经济发展优势区域的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推动户籍准入年限同城化累计互认、居住证互通互认,试行以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制度,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常住地提供。资本市场改革。要坚持市场化法治化改革方向,加快上市公司监管、证券公司监管、证券投资基金监管、债券监管等各领域立法修法,及时评估完善业务规则,从制度上保障资本市场良法善治。技术及数据要素改革。建立健全数据产权制度,制定促进数据合规高效流通和交易的政策;加强以数字经济、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为代表的新基建快速发展,以保障技术和数据的传输效率和安全;完善数据要素市场监管设计,构建与市场并进的交易规则和监管体系,保护企业创新创业积极性。资源环境要素改革。建立健全的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交易平台,加强总量控制、优化分配机制,逐步扩大市场覆盖的行业范围,使得交易主体、商品种类和交易方式更加多样化,如碳排放配额和用能权指标的有偿取得机制。金融改革以化险、发展和监管并重。一是金融化险体现“化债+监管”长效模式;二是金融发展以“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和“金融高水平开放”为两大主线;三是强监管,严厉打击非法金融活动。第一,金融化险,推动“化债+监管”。 要“建立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长效机制,建立同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政府债务管理机制,优化中央和地方政府债务结构”,“一视同仁满足不同所有制房地产企业合理融资需求”“及时处置中小金融机构风险”。第二,金融发展,对内,继续健全融资市场、更好地发挥金融机构的作用、更好服务实体经济;对外,继续保持高水平金融开放。继续健全多层次融资市场,如VC/PE、并购重组等,即发展多元化股权投资:企业可根据自身定位,通过VC风投、IPO、并购重组等方式获取融资。打通多层次渠道,以免造成“一窝蜂”上市乱象。发挥金融机构的差异化定位作用。多层级金融机构互相配合,明确责任划分,更细致地服务实体经济。将国有大型金融机构定位为宏观维稳角色,在顶层政策导向上更好地发挥作用;地方中小金融机构可因地制宜,推出符合当地情况的特色金融服务。方向上,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更多金融资源用于促进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绿色发展和中小微企业,大力支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金融高水平对外开放。继续加强人民币国际化,提升融资便利度,短期有利于汇率稳定,长期有利于实体经济活力。国际清算银行(BIS)2022年调查显示,近三年来人民币外汇交易在全球市场的份额由4.3%增长至7%,排名由第八位上升至第五位。第三,金融监管,力求从根本解决问题,“把握好权和责的关系,健全权责一致、激励约束相容的风险处置责任机制;把握好快和稳的关系,在稳定大局的前提下把握时度效,扎实稳妥化解风险,坚决惩治违法犯罪和腐败行为;对风险早识别、早预警、早暴露、早处置”。2024年是国企改革的攻坚之年。去年6月,《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方案(2023—2025年)》印发;2023年,各中央企业提出并实施了1.8万余项具体举措,其中近2000项举措提前实施,末位淘汰和不胜任退出相关制度在中央企业二三级子企业中的覆盖率达到61.3%。5月22日,《人民日报》刊发《国企改革进入关键年 确保年底前完成70%以上改革主体任务》。1)所有制改革。推动国有企业与非公有资本的混合所有制经营,以提高企业活力和市场竞争力;2)市场化招聘。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提高管理层的专业水平;3)优化公司治理结构。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提升董事会的决策、监督和激励约束机制;4)加强资产负债管理。控制企业杠杆率,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5)明确国企功能定位。推动国企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特别是在关键领域和环节发挥国有经济的引领作用。6)国资监管体制改革。转变国资监管方式,从管企业向管资本转变,提高国有资产管理效率和效益。
添加助理领取专属研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