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万|读书破万卷,世上已千年 - 如何读得快又好
今天跟大伙儿聊聊读书怎样才能又快又好。相信这是很多朋友关心的问题。
我自小就向往当一个作家,经过多年刻意练习,终于成功了一半:我已经学会了作,只差家了。
听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我就开始读书。但很快发现一个问题:
读书破万实在是太卷了。
如果足够勤奋,我每个月可以读一本书。一年刨掉两个月休假,可以读十本。这样一来,等我读完一万卷书,已经过去了十个世纪。
难道我当作家此生无望了吗?
不,我要掐住命运的咽喉,让它嗷嗷乱叫。
上周在亚马逊撞见一本书,叫 Speed Reading - Learn to Read a 200+ Page Book in 1 Hour(《快速阅读 - 学会一小时读完200多页的书》)。
要是一小时读完一本,我一年可以读一百本,百年之后就是一作家。
这么好的事也能轮到我?十有八九是标题党吧!说不定这就是量子波动速读法美国分号,说是五分钟读十万字,结果是做了五分钟的翻书动作,内容啥都没看清。这样读书,破十万卷也成不了作家,只能成为收废品的。
我将信将疑地下载了样章,读了几页我就知道这书有货。没错,它就是我在梦里寻了千百度,恨不相逢未嫁时的那一本。
于是马上下载了全书,一口气读完,心潮澎湃。原来,我以前读书的方法好多都是错的,白白浪费了人生。
现在我就亡羊补牢,跟大家分享一下我读这本书的心得。
~~审预快抓复~~
我总结的读书又快又好的法子只有五个字:“审预快抓复”。
审 - 在决定读一本书之前,审视自己内心,搞清自己读这本书是为了什么目的。
预 - 在正式读一本书之前,预读最重要的部分,为接下来的高效阅读做好准备。
快 - 保持尽可能高的阅读速度,避免大脑关机。
抓 - 一边读一边抓重点,不平均使用注意力。
复 - 随时复述作者观点,加深理解和记忆;读完后复盘总结,甚至写读后感与人分享。
审视内心,搞清目的。
预读大纲,避免浪费。
快速阅读,保持兴奋。
抓住重点,及时回忆。
复盘总结,输出心得。
接下来我们就逐一分析。
~~审视内心,搞清目的~~
目的决定方法。用同样的方法去读所有的书,必然事倍功半。
所以,读书之前先问自己一个问题:为什么要读这本书?想通过读它得到什么?
这个问题可以帮助我们决定在这本书上花多少时间,用什么方式。
大多数时候,我们读书是因为自己某方面知识欠缺,而在工作或生活中有这方面的需求,读书可以帮我们满足这些需求。这样的读书是功利性的(非贬义),首要目的是学习作者的观点。这时要忽略细枝末节,专注于重点。
如果目的是消遣,那就怎么舒服怎么来,不用想太多,享受过程就对了。
要是我们想学习作者的文风、写作技巧,那就不光要细读,甚至读完还要用作者的风格复写。
如果想啃一本经典教材为自己今后在这个领域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更是要慢慢来,反复读,读了还要做练习。这时就不能一味求快了。当然,有一些技巧可以提升我们啃经典的效率(下面几条同样适用),只是我们不能把速度当成最高优先级了。
~~预读大纲,避免浪费~~
从小我就被教育:心急吃不得热豆腐,欲速不达,欲达不速。于是我养成了细嚼慢咽的阅读习惯,生怕错过了作者的微言大义。
结果,我成功掉进了两个大坑。
一,现今好些书其实不值得精读。总共就一个观点,作者能扯出十几万字,正着说,反着说,加料说,拐弯说,就是不简单说。为了不浪费买书的几十大洋,硬挺着从封皮读到封底,搭进去几十小时生命,这就叫舍本求末。
二,读得慢不见得就理解深刻,可能反倒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一好懂。很多书都是注水的,二两米熬了一锅清粥。作者赚了稿费,还浪费了我们的时间。
只是这些书也不都是一无是处,米汤里也有一些营养素。做为消费者,我们要集中力量在精华部分,汤水沥掉,米粒留下,把粥做成沥米饭,千万不能有“这四十斤粥我是花了钱的,含着泪也要喝完”的想法。
为了帮助自己把力气花在该使的地方,开读之前先花一点点时间预读:读前言和结语,封皮和封底,还有每章的标题、导读、黑体字和斜体字。如果有这本书的 pdf,甚至可以让 AI 帮我们总结。
读完概要,我们就对这本书的内容大致有数了。这时要是发现它不是自己的菜,就果断放弃。比起把书硬读完,这能省好多时间。
还有一点,人在阅读时大脑是有所期待的。看了上句,大脑不由自主会猜下句。这个功能是关不掉的。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体验:当你决定买某个牌子的车时,突然发现满大街都是这种车?这是因为大脑处理信息是目标驱动的。要是大脑猜的跟作者写的意思大体一致,理解就非常容易,反之就会读得不顺畅。
对一本书要表达的内容有了基本的了解之后,我们预测的准确率就会提升,让我们读得更快更准确。
~~快速阅读,保持兴奋~~
再说第二个坑:慢慢读反倒理解率下降了。
乍一听这有悖常识,但作者打了个比方把我说服了:
我们在街上碰见一个熟人,一眼便能认出(东哥除外。据他自述,老婆要是跟王宝强站一排,他都是分不出来的)。
但是!如果我们聚焦于一个人的局部,比如鼻子挺不挺,嘴角有没有上翘,眉眼有没有耷拉,这么一来就像看毕加索的画作,反倒认不出是谁了。
读书也是这样。如果逐字逐句,就好像先看眉毛,再看眼睛,其次看鼻,然后看嘴,最后才把这些印象组合起来。
这是舍本逐末。
人的大脑不是这么工作的。
大脑以概念、短语为单位理解意思。要是人为地把文字掰成符号流,逐个识别,再组合成概念,就会把脑力浪费在低层次的劳动上,高层次的信息反倒不容易入脑,读着读着就困了。
怎么才能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要培养自己直接从高层吸取信息的能力。
读书慢的人,阅读时眼光从左到右逐字扫描,一个都不跳过,甚至会在心中默念。更好的做法是跳跃式移动眼光。
大脑很神奇,可以一次处理多个符号,不要浪费了它的潜力。
比如,我们可以在每一行放上三个焦点,像这样:
老万小时候无书可读,只能到隔壁老王家蹭。
第一眼,把焦点放在第一个红字上,用余光摄取焦点左右的文字“老万小时候”。
然后快速把焦点转移到第二个红字上,不要有中间过程。这次我们看到的是“无书可读,只能到”。
最后聚焦第三个红字,大脑感受到“隔壁老王家蹭”。
一行读完,下一行同样处理。
这样,大脑每次接收到的是一串有意义的信息,省掉了逐字拼接的过程,同时保持在兴奋状态,不容易被机械的过程搞得昏昏欲睡。
这么一想,读书还真是一个量子化的过程,量子波动速读有科学道理。
等熟练了,可以把每行三个焦点改成两个,两眼就可以读完一行。
据说高手可以练到每行一个焦点,完全消除眼球的左右移动。这样只需对准一页的中间,从上到下扫描,就可以快速完成阅读。
我远不是高手,但我试了每行三个焦点的读法,确实有用。估计练熟了,效果会更好。
再一个技巧是避免回溯。
人觉得没读懂的时候,眼光会不由自主回跳,想把刚读过的再读一遍,这样就会慢下来。其实这没必要,很多时候跳过一些内容也不影响理解,至少在确定这本书值得精读前不必频频回头。
为了防止这一习惯,可以拿一张卡片把已经看过的部分遮住,随着眼光往下移,把卡片也跟着向下移。通过一段时间练习,就可以改掉这个毛病。
还有一点:读英文书碰见不认识的词怎么办?不要停下来查单词。把生词画个圈,先读下去再说。读完再回来查字典,把刚才不理解的地方再读一遍。
这样分批处理,效率要高得多,不但减少了状态切换的次数,还起到了复习的作用。
~~抓住重点,及时回忆~~
读的过程中要抓重点。一般来说每段话都有个重要的句子,通常是第一句或第二句,有时也会在段末。抓住了这些重要句子,理解就大差不差了。
抓重点还能增强我们回忆内容的能力。
到了我这个年纪,最令人痛苦的就是学习能力和愿望之间的鸿沟。明明觉得每句话都读懂了,但是随看随忘,看过一页之后,竟好像没有留下任何印象。让我复述刚才看到的是什么?大脑白茫茫一片真干净。
像这样读书,即便是破了十万卷又有何用?难道老狗真的学不了新技巧?
好消息是记忆能力是可以通过练习提高的。做法是:看完一页后,不要急着看下一页,先闭上眼回忆一下刚才看的内容,做一个提要。
一开始这会很困难,但是不要放弃,慢慢地试,总能回忆起一部分内容。
养成这个随时闭眼总结的习惯后,大脑在阅读时会更努力地消化看到的信息,因为它知道马上就有小测验,自己不能偷懒。
为了记得牢,我们要随时整理读到的信息,把它安放进自己的知识框架。抓重点可以帮我们把信息放到位。
比如有的句子是总结观点,那就特别重要,要放在思维图的主干上。
有的只是在为观点补充细节,那就放在侧枝上。
有的只是为了调动气氛插入的俏皮话,那就是皮毛,去掉也无所谓。
如果大脑不做有意识的鉴别,往往就会记得皮毛而丢了主干,对作者想表达的思想买椟还珠格格不入。只有经过了大脑积极整理的过程,才能去芜存菁井井有条。
回忆的时候,以重要的句子为主线,比不着边际乱想容易多了。
~~复盘总结,输出心得~~
最后,读完一本书,如果有所感触,不妨把收获写出来跟大家分享,用这个过程逼迫自己消化书的内容,把作者的观点系统梳理一遍,真正把书融为自己的一部分。
这会多花一些时间,但是值得。不花这个时间,书的内容过两个星期就忘了。夯实了,也许二十年也忘不了。
你可能已经看出来了:这就是我长期推崇践行的费曼学习法:用输出倒逼输入。
你有什么读书的好法子?欢迎留言交流。
~~~~~~~~~~
猜你会喜欢:
钢铁理呆是怎样练成小说闯作者的 - 我编小说的法子
阳光灿烂的日子 - 我的美国兄弟大强
从莫斯科郊外开始的回忆 - 纪念我的同学 L
睡在我上铺的郭教授 - 我是如何同室操戈的
睡在我对角的老廖 - 大学生活,无非就是睡来睡去
白水绕东城 - 关于老内江的回忆
~~~~~~~~~~
关注老万故事会公众号:
码字不易,呕心沥血只是希望更多人看到。如果喜欢这篇文章,请不吝订阅、转发、评论。谢谢!🙏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