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中隐藏的科学有哪些?这套书为你揭秘
近年来,“跨学科主题学习”逐渐成为教育的一项重点,《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 年版)》提出“原则上,各门课程用不少于 10% 的课时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关键在于学会灵活运用多学科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而且近几年的考试题也逐渐倾向于考察知识的跨学科运用。以常见的古诗词为例,以前考试主要考古诗词的背诵和赏析,但近些年的考试题却开始考古诗中的科学知识。
比如,2018年的宁夏中考题,就考了古诗中的光学知识;2017年的重庆中考题,直接考孩子—古诗文中,哪些涉及到物理学热现象?这就体现了跨学科思维的重要性。
今天山海风物市集给大家推荐的《诗词中有科学》,是一套难得的将诗词与科学相结合,能够培养孩子跨学科思维的好书。这套书由深耕科普图书30多年,赢得30多座科学大奖的小牛顿团队创作,还经过了诗词专家、各领域科学家的严格审读,保证文学知识点权威实用,科学知识点权威有趣。
点击购买☟
6个主题+72首古诗词+210个科学知识点
通过古诗学科学,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诗词与科学,乍看起来似乎是壁垒分明、截然不同的两回事,实际上古人在吟咏风物的时候,观察到了不少有趣的科学现象。诗词中不仅有文学,还有植物动物、季节气候、地理地貌、生活事物等等。
这套书从最新语文新课标大纲中,挑选了72首适合作为科学讲解的古诗词:
全套6册,分别是《植物篇》《动物篇》《观物篇》《地理篇》《四季篇》《寄情篇》,主题化的分类可以让小读者产生更多阅读兴趣,学起知识点来也更有针对性。
《植物篇》中的诗词可以学到植物学的知识,比如《咏柳》这首诗,现在在统编版语文教材二年级下册。
“万条垂下绿丝绦”,为什么柳枝向下垂呢?
“柳树是杨柳科柳属植物,喜欢扎根在潮湿的土壤里。由于柳枝非常纤细柔软,无法撑起叶子的重量,因此柳枝会自然地往下垂,就好像绿色的帘子一样清新淡雅,柳树也成为河畔湖边常见的观赏树种。”
再进一步延伸出,为什么“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漫天飞舞的柳絮是什么原因呢?
再比如,读郑燮的《竹石》:
透过竹子,给孩子讲述了“虚心有节”的君子品质,还从科学的角度,纠正了“竹子开花”代表灾祸的迷信说法。
《动物篇》中比如李商隐的《无题》,“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通过这首诗就讲了关于蚕的很多知识,恰好这个知识也符合小学科学课的要求。
《诗词中有科学·动物篇》之《无题》
相信养过蚕的同学对它们都会有这样的印象:一直不停地吃吃吃。它为什么一直不停的吃呢?
蚕宝宝开始吐丝之后,就不会再吃桑叶了,而是专心进入吐丝阶段。书中用非常详细的解剖图给我们讲解了蚕宝宝吐丝的原理。
从一粒沙里看到世界,一首诗歌更是包括万象,可以开拓出的众多有趣的科学点来。
比如,作为唐诗的入门名篇的《春晓》,很多孩子在不认字的时候就会背了。
《诗词中有科学·动物篇》之《春晓》
越是熟悉越容易忽视其中蕴含的丰富知识。你有没有想过,“春眠”为什么会“不觉晓”?,还有“处处闻啼鸟”,鸟儿为什么要歌唱呢?
春困是季节变化产生的生理反应,鸟儿清脆嘹亮的歌声,其实是某些种类的雄鸟用来追求雌鸟的招数。
还有些鸣叫声是鸟儿在通知、警告和集合呢!最容易观察到的例子,就是农庄里的母鸡“咯咯咯”,呼叫小鸡前来吃食物。
还能学到很多地理学方面的知识。
比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里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诗词中有科学·观物篇》之《登鹳雀楼》
为什么说“白日”?太阳是什么颜色的?白天和黑夜又是怎样形成的?
原来阳光是由各种颜色的光混合而成的,各种不同波长的色光混合在一起,会形成白色光,所以我们平常看到的日光是白色的。而夕阳有的时候偏金黄,有的时候偏橘黄,是因为受到当天的云层厚度、空气湿度等的影响。
带着这些疑问学习古诗词,仿佛就穿越到诗人生活的世界里,看到诗人或豪情万丈,或凝神静思,或忧思重重,古人的生活鲜活了起来,孩子与他们的距离也拉近了。
杜牧的《清明》,为什么“清明时节雨纷纷”?
王之涣的《凉州词》,春风为什么不度玉门关?
杜甫的《春夜喜雨》,为什么春雨会“随风潜入夜”?
李白的《早发白帝城》,千里江陵,真的一天就能回去吗?
这些“为什么”都可以在《诗词中有科学》这套书里得到解答。真正走心的古诗词学习就该这样,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可以说这套书,用72首诗词,210个知识点,把孩子课内外众多科目都涉及了,每一篇都趣味十足,又知识满满。
全面实用的文学解读
将诗词鉴赏与写作应用完美融合
除了科学知识,这套书对古诗词的讲解也非常实用。书中每首诗词都有6页篇幅介绍,包括“诗词赏析”和“科学教室”两大板块。为了方便小读者阅读,“诗词赏析”里的字词注释、白话译文和作者简介,编辑都特意对照统编版教材一一核查,确保版本准确。
比如唐朝诗人杜牧的这首《汴河阻冻》:“千里长河初冻时,玉珂瑶佩响参差。浮生恰似冰底水,日夜东流人不知。”
第一部分是这首诗的注释、译文还有作者简介。
随后带来的则是诗词的创作背景:“杜牧26岁进士及第,少年得志。但因个性刚直,官场生涯并不顺畅。后来随外放江西观察使的沈传师做幕僚,离开京城。几年后又被淮南节度使牛僧孺聘作掌书记。当杜牧看见汴河结冰的情形,不免联想到自己的人生境遇,因而作诗感叹,激励自己要珍惜光阴。”
紧接着,作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对这首词进行了一番赏析。
“浮生恰似冰底水,日夜东流人不知。”暗喻年长以后的人往往定了型一般,毫无变化,就像河流表面完全结冰之后,就不再发出碎冰碰撞的声音,而时间仍在没有察觉的情况下不断流逝。
接下来,自然的过渡到“科学教室”的内容:为什么河面结冰,河底不会结冰?
普及了这个知识后,作者又为我们介绍了自然界的冰和消失中的冰层。
讲到这里,孩子不但了解了河水结冰的相关知识,也记住了《汴河阻冻》这首词及其相关的事件。
通过这种方式学古诗,不仅全面讲解了古诗原本应该记住的内容,还延伸讲解了与古诗相关的知识点,充分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让读古诗变成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
点击购买☟
这套书关于古诗部分的讲解之中,“读诗词学写作”这个内容可以很好的解决孩子不会写作文的问题。每一篇古诗都是非常好的写作教材,是文字高度凝练的成果。在作文中合理引用古诗词也是个加分项。
书中每一首古诗都会逐句解读写作技巧,以《咏柳》这首诗为例:
通过分析这首诗的写作手法,告诉孩子如何不用繁复的形容词,就能恰到好处去描写景色,以及如何合理运用文学的创意和想象力,让作文立意新奇,而且饱含韵味。
再比如书中会通过对诗词的分析,告诉孩子如何托物言志,如何让情感描写不再假大空。
强大的创作+审读团队,
权威、严谨、可读性,一个都不能少
这套书的创作者是小牛顿团队,他们的科普图书曾三次荣获台湾出版最高奖金鼎奖,被称为华语世界最具影响力的原创科普出版社,创下累计发行5000万册的奇迹。
诗词解析要权威,涉及的科学问题更要严谨。除了小牛顿团队,这套书还邀请了科普作家、教授、博士、博物馆馆长、儿童文学作家,共同为这套书的质量保驾护航!
著名科普作家、地质学教授刘兴诗爷爷,重点审读这套书的《地理篇》;果壳阅读策划人、植物学博士、科学松鼠会史军审读《植物篇》;国家动物博物馆馆长孙忻审读《动物篇》;两度冰心儿童文学奖获得者、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王轶美通读全书;中国儿童文学教育研究中心秘书长、儿童阅读教育专家王蕾博士为本书的家长和老师撰写了专业的阅读和教学指南。
内页插画超丰富,封面设计有惊喜
读故事、学知识,还能提高审美力
除了书中硬核的内容,这本书给很多人的第一感觉是,“哇,真好看啊!”
看一下局部,书名不是简单的文字,而是镶嵌了各种与书内的诗词及科学知识相关的图案,独特有创意的设计令人眼前一亮。
《植物篇》荷花、《四季篇》雨伞、《观物篇》仙鹤、《寄情篇》琵琶、《动物篇》老虎、《地理篇》地球云图。
将6本书平铺起来,会有什么发现?
没错,就是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由故宫博物院提供。
这峰峦起伏绵延、江河烟波浩淼的景象,气象万千,与书名上的科学元素构成了两个独立又相互关联的层次。
这套书的内文也美,插画风格非常丰富,尽显传统文化之美。讲解故事和科学知识的时候,分别用不同的风格,国画、漫画风格交替,美丽不失有趣。
在讲述古诗词的时候,采用水墨画的风格,意境悠远,分外美丽。
在讲述科学知识的时候,用非常清晰具体的漫画形式表述。
丰富的知识在两种风格的插画间来回切换,为孩子们的阅读带来了很大的乐趣。图书采用锁线装订,页面可全部铺开,让读者尽情欣赏书中的每个细节。
这本书还有一个附加值,就是拥有能拓展更多科学知识的音频课!60节音频课,为你补充更多书里没有的诗词和知识点。内容绝对超值,图书、音频、视频一起来。
点击购买☟
这套《诗词中有科学》可以为孩子打开一扇通往科学探索的大门,还可以为孩子带来古典诗词的熏陶。科学与人文从来不是互相分割的两个世界。从花草树木到鸟兽虫鱼,从山川河流到自然现象,让我们读着古人写下的绝美诗词,向文学与科学交融的世界出发吧!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