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意支持的医疗“改革”为何变成这样?
文丨邓新华
最近,由于李晟医生被杀事件,很多医院加强了安检。有个当医生的朋友说,他之前去别的医院,看到人家有安检,他很羡慕。
当医患矛盾发展到只能借助安检来保护医生,这说明了什么?
说明医疗领域的利益关系越来越不顺了。
什么是改革?改革就是理顺利益关系,使上下一心,有效率,有生机。
而医疗领域的利益关系更加不顺,那就要问,这些年的医疗“改革”,究竟是不是真的改革啊?
可是,你看,好多医疗领域的“改革”措施,是顺应民意推出的,推出以后也受到民意的欢呼,这难道不是改革吗?比如医药集采谈判,把药品价格压得低低的,媒体赞誉有加,网友兴高采烈,这,还不叫“改革”?
如何对待“民意”?这是有技巧的。这个问题,19世纪的法国经济学家巴斯夏就已经提出来了。
民意当然要非常重视,但是,必须分清目的和手段。比如民意反对医疗市场化,民意的目的是什么?目的是获得更便宜、更好的医疗服务。但是民意所主张的手段——干预,却达不到这个目的。
对于这样的民意,怎么办?
正确的办法是,减少医疗领域的干预,使得医疗服务变得更便宜、更好,这和民意提出的手段相反,但却满足了民意的目的,民意慢慢就理解了。
假如采取民意所提出的手段,加强干预,结果将使医疗服务更少、更贵,这就将远离民意所想达到的目的,使得矛盾越来越难解决。
一句话,听民意,要区分目的和手段。目的上,要听民意的,但手段上,不一定要听民意的,而要按规律来。
举个例子,民意想要能源,说,你给我们造个永动机吧,这样我们就不愁能源了。如果你承诺造出永动机,并真的投入大量资源去造永动机,表面上你满足了民意,但是,你造永动机浪费了能源,能源会更贵。人们等不来你的永动机,而且能源还更贵了,民意会更加怨恨你。相反,你不如让市场去解决能源问题,这样,民意发现能源越来越便宜,自然就不那么怨恨了。
1978年来的中国的市场化改革,过程中也有很多反对声音,但最后的结果是好的,是经济奇迹,民意就变成为经济奇迹而自豪了。当然,某些方面自豪过了头,那又是另一回事了。
回到医疗领域。以集采为例,确实,部分药品的名义价格压下来了,但药厂、医生的积极性降低了。我听不少医生朋友说,很多药没有了,而且,有些药他们也不想给病人用了。不少医生还减少了做手术的数量。所以实际上,医疗服务的供给减少了。如此,医患矛盾当然更趋严重。
你看,集采是用行政命令推行的,而统一采购又是模仿市场的“量大价优”机制,这就奇怪了:既然是模仿市场来解决,那何不干脆全交给市场呢?“行政命令+模仿市场”,真的能解决问题吗?价格是供需决定的。集采压下的只是名义价格,实际上,由于医疗服务的供给减少,真实价格其实反倒上升了。
可能有人会说,既然市场也用规模采购来压价,那集采又有什么不对呢?区别在于,市场化的采购,会在病人、药厂、医生的利益之间取一个动态均衡,而集采的谈判专家不可能知道这个均衡在哪。他们首先以压低价格为目标,价格压得越多,舆论对他们越赞扬。当然,他们也表示,会稍稍考虑一下药厂的利益,以表明他们也是懂得留有余地的。但实际上呢?由于他们不可能知道均衡点应该在哪,他们必然是使得利益关系越来越不顺的。
一个特别有意思的现象是,不少医生一边赞同对医疗的行政干预,一边躺平。所以,不要管人们嘴上说什么。他们嘴上说得再好听,当利益关系不顺时,他们照样会躺平。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