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进了这个名单就能上大藤!伊顿二娃爸曝光培养细节:苦读3门小语种……
👆欢迎关注广深妈妈圈,一起探索大湾区教育难题
在举世闻名的伊顿公学学习是怎么样的体验?
张爸的两个儿子都被伊顿公学录取,这也是历史上第一个二娃都获得伊顿公学国王奖学金的华人家庭。
关于伊顿,有一个著名的slogan:
它非常看重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宿舍也是一人一间的,很多孩子考进去之后就放飞自我了,玩游戏玩得昏天黑地,到了考试肯定就不行了。
在伊顿的理念里,学校不需要监督你,自己学不好那就直接被淘汰了。
伊顿公学里,光是社团,就有三四百个,而且不是那种由学校方领导的,放手让学生自己捣鼓。
这些社团能有多大的影响呢?英国的前首相鲍里斯·约翰逊,下台之后接受的第一个文字采访,就是伊顿公学的杂志。而负责采访的同学,就是张爸爸大儿子的同学。
△学生时代的鲍里斯
虽然这所学校里到处可以见到名人,学生的家长也不乏大人物,采访鲍里斯·约翰逊的那个同学的爸爸,是英国议会的一员,但也不要以为名人的光环有多耀眼,开家长会的时候,他看上去就和其他普通的家长一样,身边也没有保镖,其他人也没有围堵他之类的,就是个人做个人的事情。
关于在英国TOP1贵族学校学习生活是怎样的体验,以及关于培养孩子有些怎么样的心得体会,以下是张爸爸分享会的整理。
中英教育系统截然不同
时间规划是最基础的,也是中国家长越容易踩坑的。
在英国,中学是九年级开始的(国内8年级),但如果你申请的是9年级入读顶尖公学,六年级就得开始考试了。
英国主流分11+和13+两种考试,其中11+女校偏多,也有部分混校,13+男校和混校多,部分学生也会选择16+直接入读sixth form。
11+考4门:英语、数学、NVR(图形逻辑)和VR(数理逻辑)。四年级的时候,英国私立的预备学校会进行智商测试,叫CAT4。
还有一个国家统考叫ISEB,也是用来判断学习能力的。
一般来说11+之前会统考一次,成绩不公布,只发给你申请的公学的校长。CAT4是非标准化的,可以考多次,而ISEB是标准化的,因此校长会更相信ISEB的结果。ISEB满分141,华人学生起码要考到135才有希望申请伊顿。
有牛津毕业生创业做了一套模拟的软件,叫Atom Learning,如果你刷题能到135分以上,那么考试基本没问题。
△Atom Learning网页截图结合成绩和推荐信,学校筛选一波人进行第二轮筛选。
第二轮是机考加面试。伊顿机考题库从来没有泄露,而且是越到后面越难。面试反而比较简单,就15分钟,考察一下孩子基本的仪态和表现。然后会分三次发榜。
伊顿一般把华人学生的比例控制在当届的10%,因此华人还需要面临彼此之间的竞争。
这些录取的学生,在八年级末还有一个奖学金考试,这非常难。
11+的时候没有考到能九年级入学的,还有一次机会,就是13+的奖学金考。
奖学金考是每个学校自己出题的,最难的三所是伊顿、威斯敏斯特和温彻斯特,科目也都不一样。伊顿一年的奖学金名额是14个,11个都是在11+的时候已经确定了,三个是奖学金考考上来的。
过去五年,非英国学校考进伊顿的最多3个,印象中有一个是来自上海包玉刚的,还一个是从韩国的国际学校。
必考的5门:英语、写作、数学一,通识教育,科学(包括物理化学生物)。
还有是从6门里选3门分高的。6门是:拉丁语、希腊语、数学二、通识二、历史地理哲学算一门、还有法语。基本上所有的孩子11门都会考,否则录取的概率很小。
中国学生考不进去,不是不优秀,而是两边的教育系统完全不同。
伊顿1440年建立的时候,拉丁语和希腊语就在课程里,这是它的传统,仅凭借数学科学成绩进去是不可能的。
考察英国私校的两大要素,
首先竟然不是成绩!
中国和英国教育理念的不同,说上几天几夜都说不完,但我的一个体验是,孩子的选择,与父母的认知程度有很大关系。如果父母完全把孩子交给留学机构,自己不管,这是不负责任的。
机构可能会告诉你,孩子适合理工,但这其实是因为理工是机构最有把握申请的。如果这个孩子可能有其他的特长,比如艺术之类的,那么他可能就被耽误了。
即使是九大公学,它们的情况也是不断变化的,但有五个是一直顶尖的,分别是伊顿、温彻斯特、哈罗、威斯敏斯特和圣保罗。
具体研究和选择学校(包括预备学校),一定要考虑的是两点:历史演变和现任校长。
历史决定了学校的底蕴和风格。比如威斯敏斯特是比较国际化的,圣保罗女子学校的小学部比较侧重数学,它的数学总监,是以前中国国家数学奥林匹克队的副教练。
还有一个不好的例子,原来的伊顿预备学校,但在80年代发生了性侵,这样负面的名声一时半会是消除不了的。
公学最开始是平民子弟上学的地方,后来才慢慢变成了贵族和绅士学校。在这个演变过程中,学习只是一个要素,其他还有几个要素学校同样看重,分别是体育、音乐、人文(包括戏剧电影这些)还有领导力leadership。
所谓的leadership并不是我们所谓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振臂一呼,而是各种组织技巧和人际打交道的能力。
我有一个感觉是,在英国校园的环境里,体育好的同学绝对比学习好的要更受欢迎。他们喜欢团队型的体育项目,体育的社团活动其实也就是在锻炼合作和领导力的过程。
我的大儿子一个学年参加了5种运动:足球、板球、橄榄球、篮球和羽毛球。
现任校长决定了学校目前和之后的方向,有的学校很好,但可能是之前校长的功劳,这也是需要注意的地方。
举个例子,我在研究某预备学校的时候发现,它的校长是有爵士头衔的,但是他自己从来不声张,他对教育非常痴迷。因此我能判断出他是低调务实的。还有一点,就是他对国际学生非常友好,因此我不担心学校会歧视我的孩子。
如果你认识当地的学生也可以问问,不用特意问学校的校长怎么样,因为每个孩子对校长的看法有差异。最好是能在无意的交流中获得真实的信息。
鸡娃也要适可而止
我和我夫人都是在英国读的博士。
两个孩子11+之前都是我夫人管的,11+要求细节,这一方面妈妈更能把握。之后就是我管得比较多了,尤其我们家还是两个男孩,爸爸有必要多参与。
13+的考试,考11门课,需要有轻重缓急的取舍,要有全局的概念,需要很大的计划性和执行性。
我小时候接受的理念是“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因此我也想让孩子有个一技之长,比如编程。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也想往这方面引导,但发现西方文化完全是另外一套教育体系。
预备学校的拉丁语和希腊语,基本上毕业的时候就是能中考的水平了。他们最擅长的是辩论和逻辑思维。你要让他去学理科,他可能觉得是浪费时间,这是教育体制灌输的影响。
如今我大儿子16岁了,我已经不会再往技能方面引导了。他对经济很感兴趣,我现在就在这方面帮助和引导他。我给他分析各种案例,并且告诉他,要想真正赚钱的往往是垄断行业,再然后才是投行。换句话说,还是有很多因地制宜可以引导的。
引导是有度的,而不是强加的,我们的认知也是有局限的。
而且,鸡娃可能是会有反作用的。
有四个家庭,鸡娃厉害到什么程度呢?11+的时候,计划精确到分钟:上车吃水果,下车洗澡,然后做作业……最后孩子都反叛得很厉害。尤其是男孩子,鸡得越厉害,将来的反叛可能也是你承受不了的,像弹簧一样。
我培养最多的是体育和音乐,没有在学习上纠结,80%的学霸最后都会陨落的。也要注意一些导向,音乐主要是当兴趣和技能,没有说要吃这碗饭。
小的时候,大儿子一到弹钢琴就要和妈妈斗智斗勇,说要去厕所,那他肯定也不那么热爱,因此到了伊顿九年级,我就不再要求他弹钢琴了。小儿子也差不多,小提琴到了八级,我就给停掉了。
还有就是教导孩子要有爱心。孩子长大一点后,慢慢告诉他,善良也是有限度的。在西方的体制和社会里,这样的人幸福或者成功的概率大一些。
有一些冲突是躲不掉的,比如价值观。我不和他们争论,他们都是辩论社团出来的,能争得过吗?孩子13岁以后,我用信件的方式和他们交流,把逻辑和条理都梳理清楚,让他们感到事情的严肃性,然后让他们认真看完以后写回复。
一定要在孩子心中树立真实和正确的形象。如果孩子都认为你是可有可无的话,那么他决定是不会尊重你的见识的。
伊顿刚进去的时候,学校布置作业给了他们一个下马威,都是很难的,前两周作业一道不会,就是要让他们不要觉得轻飘飘的。结果我给大儿子讲解了,我可以看到他们眼神流露出的惊讶:爸爸还会这些?
亲子关系更多的是一种求同存异。我们大儿子13岁以后,一些时刻我都是忍让后退的,比如参加GCSE(英国普通初级中学毕业文凭)之前最后一周,我就没管他,因为在我看来,他复习的方法不对,但我也知道,他考试的成绩也不会差到哪里去的。
父母要真的是要忍让,你是没办法跟孩子去较真的,放手了他们也才能真正融入社会。
什么时候送孩子出国?
家长们经常会面临这样一个纠结的情况:
想稍微晚点送孩子出去,让他们先有一点中国文化的底子,但又担心出去晚了融不进当地的氛围遭到霸凌。
不同的公学有不同的预备学校,不要以为教育都是流水线,实际上非常细致和复杂。我的两个孩子都是三年级去的,因为一二年级预备学校不收。
小孩子在一起交流的时候是没有种族和国家概念的,只要能够融入并且彼此认可生活习惯,那么就不会有霸凌了。
还有,想让孩子在国外成为一个“本地人”,还是就作为中国人生活,方向是不一样的。
从教育的角度来说,如果想真正融入英国的环境,最晚四年级就应该出去了。如果还是希望孩子接受一定的中文教育,那么比较流行的一个形式是:
小学在中国
中学到英国
大学到美国
将来作为一个“国际人”,在各个企业应该都能适应。
本期福利
还有升学资讯&牛娃分享讲座,尽在广深妈妈圈家长群 !还有超多独家K12干货大礼包分享!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