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市值第一的AI公司, 怎么就成了“美股最大泡沫”?| 文化纵横
↓ 进入公众号点击右上角“...”设置星标 ↓
【导读】进入8月,国际金融市场大新闻频频出现,巴菲特减持苹果等公司股票套现上千亿美元,以日、韩为代表的全球股市大幅下跌而后反弹,前景并不明朗。投资领域变动的同时,对一些特殊企业的质疑声也不断出现,例如有评论认为英伟达当前市值远超其实际价值,也有声音表示,美国股市虚假繁荣,全部估值集中在苹果、特斯拉、Alphabet(Google母公司)、英伟达四家公司,是非常不健康的信号。这些质疑背后的实质问题在于,大量国际资本重仓押注“人工智能”,而人工智能本身究竟是下一代科技爆炸、经济颠覆的关键,还是又一场概念炒作下的科技泡沫?
本文作者通过梳理人工智能发展历史,和当下各界学者对人工智能的思考,尝试突破社会舆论层面关于人工智能的讨论,对人工智能给出一个定义。作者指出:当下对人工智能的讨论,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对经济问题、社会问题、个人前景的希望和担忧,从业者对自己理想的坚信和对自身成果的宣传,都在其中。如果尝试回归到问题的本质,那么最核心的问题在于,我们如何定义“智能”,以及对“智能”的判断究竟是具备表象即可,还是必须完成理解、推理等过程?更进一步,其运行逻辑、推理过程,要在什么程度上与人类一致?对人工智能的研究涉及到生物学、神经科学、统计学等诸多学科,每个学科对上述基本概念的理解也存在着差别。在对人工智能究竟是什么,能够做到什么的判断存在争议,正是因为宣传人工智能的一方没有坚实的证据,证明人工智能已经做到的事情,超越了统计和概率的范畴,各种大模型的“黑匣”状态则让提供证据更加困难。而人类对自身“智能”的理解也还十分粗浅,只能确定许多幼儿能够学习的内容,当下最前沿的深度神经网络也并不能做到。
人类似乎非常惯于对“智能”着迷,也常常在其他物种身上看到“智能”。综合当下人工智能展示出的一些特性,作者认为:我们或许可以认为人工智能是一种新的机械物种,但很难认可它在智能上是“类人”的。从更好地发展、研究和认识人工智能,并用它为人类造福的角度出发,我们越早做出让步,看到不同观点的价值,越有益。
本文原载“MIT科技评论”,原题为《人工智能是什么?》,仅代表作者观点,供读者参考。
本文原载“MIT科技评论”,原题为《人工智能是什么?》。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供读者参考。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