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知青”到“二舅”,韩少功漫谈变化时代中的“文学” | 文化纵横播客
↓ 进入公众号点击右上角“...”设置星标 ↓
本期播客迎来重磅嘉宾,《文化纵横》杂志的老作者、著名作家韩少功先生。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韩老师曾经也是一位杂志编辑,跟我们算是同行。在上世纪90年代下半叶,韩老师曾在海南主持编辑文学杂志《天涯》。当时的《天涯》很特殊的一个地方,是不仅刊登文学作品,还会讨论很多公共性的社会问题,甚至深度卷入了当时中国知识界的思想争论。但文学界的这种氛围并未能延续至今,这种变化是如何发生的?在这期节目中,我们先请韩老师聊了聊8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潮流的巨大变化:如何从密切关注社会现实的状态,退回“纯粹”的、个人化的审美领域。在文学之外,韩老师也谈到了他对影视剧、互联网上的音视频等大众文化作品的观察和思考——尽管他也坦率地承认,自己对其中一些形式和体裁的作品并不熟悉。多少令我们有些意外的是,韩老师非常开明地认为,今天“文学”的概念和边界已被这些形式多元的作品大大拓展,《回村三天,二舅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漫长的季节》就是这个时代的“小说”。
在过去二十多年里,韩少功像候鸟一样南来北往,每年分别在海南与湖南汨罗(六七十年代,“知青”韩少功曾在这里下乡插队)居住半年。因此,在这期节目的最后,我们请韩老师讲述了他亲眼见证的中国农村和农业这二十多年来的巨大变迁,并向这位曾经的“寻根文学”干将追问:小农是否正在中国大地上消失?如果将消失,那未来中国文学和文化的“根”将扎在何处?
在本期节目中,你可以听到以下内容——
· 40年来,中产阶级、知识分子地位的浮沉与中国文学潮流的变化
· 冷战后西方的文学文化潮流对中国文学的引导
· 影视剧中的集体主义、英雄主义叙事
· 互联网时代,文学的概念如今已被大大拓展
· 不同的文体各有长短:想得清楚的写散文,想不清楚的写小说
· 作家眼中近二十年中国农村的变化
· 小农在中国是否会消失?如果将消失,那未来什么才是我们文化、文学的“根”?
本期播客节目可在以下平台收听: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