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0日,央视《对话》有一个1小时超常规时长的企业家访谈刷屏了,访谈的对象是前阵子饱受争议的前任首富——在当下公众对深度内容缺乏耐心的年代,这个访谈还坚守着“新闻专业主义”的路子,请来农民、公职人员、经销商等各路当事人、见证人。问的问题那叫一个不给情面,当场质问,节奏紧凑,交锋激烈,现场氛围属于——有人觉得美国首富是造火箭的,中国首富是卖水的,所以就有点“水”。之前钟先生反复都说我们是不会做纯净水的。现在钟先生食言了,他做了纯净水。坊间说农夫山泉有可能会传给美国籍的二代,未来它可能就不是中国企业,此话当真?有人说首富好像是一个高危字眼。(斯基内心OS:这是质疑钟首富能善终吗?)
这场对话双方主打一个“不回避”,不回避争议、不回避事实、不回避敏感话题。甚至在陈伟鸿没有提问的情况下,他自己回应了24000瓶水的捐赠问题。公众对于24000瓶水的捐赠是从金额角度理解的,但钟首富的回应,是从一家公司的制度设计去解释的。24000瓶水,让一部分人看到了一个抠门的首富,让另一部分人看到了一家习惯于用制度设计解决问题的公司。作为从传统媒体出走的公号狗,斯基其实在走出传统媒体以后,才意识到它的重要性与不可替代性。虽然主流媒体也无法百分之百还原真相,但当争议发生,多家媒体从各个角度参与报道的时候,大体还是能接近真相的。这次央视的《对话》栏目,就让咱们看到了一个思想深刻、个性饱满的钟首富,而不是一个活在评论区的抠门、忘恩负义、不爱国的面目狰狞的首富。时隔五个月,钟首富能在这么一个场合与公众对话,相信有关部门应该做过相关调查,或许还传递了来自宏观层面的某种态度。对话中,有一句话让斯基印象深刻。钟首富对他自己的结局很有信心,他挣的每一个铜板都是干净的。钟首富也是在主流媒体当过记者的,这种从业经历会让他在表达过程中力求精准。我觉得作为一个中国企业家,我有自己的自豪感,我保持了农民正常的收益,这是我能贡献的。
反倒是现场对地方政府与当地农民的采访,让咱们看到了一家与农民群体互动时很用心,也很用力的公司。《对话》呈现出来的钟首富画像,跟斯基认知中的钟首富还是对得上号的。如果咱尝试着从过去一些主流媒体的深度报道,仔细拼凑出一个钟首富。咱会发现,这个钟首富跟前阵子网暴中潦草拼凑出的钟首富,是完全不一样的。当然,一千个人能拼凑出一千个钟首富,但至少不同的人不同角度的拼凑,能更接近钟首富本人。所以这场对话的价值,与其说让大伙看到了一个更丰满的钟首富,不如说看到了一股有能力平衡事态的声浪。咱们现在社会的媒体发达,方式很多元,这是一件好事。一个社会的表达需要是多层次的,需要理性化的表达,也需要情绪化的输出。就像钟首富说的,流量其实是一个中性的概念,它最终呈现的是善还是恶,其实取决于大伙投喂了它什么。如果流量往天平的一侧倾斜,而对手盘又没有及时地出现,让天平保持平衡,流量就会走向极端。算法发现更多的人喜欢看一些碎片化、娱乐化、情绪化的表达,它会更多地推动这类内容的传播。而另一部分偏理性、重逻辑的表达没有跟上趟,甚至因为前一种表达更切中算法与流量,也开始跟风。
那么,天平就会逐渐甚至是快速地倾斜,最终导致失衡。如果只是逻辑性让渡给情绪化,还不是最严重的,最严重的是把舆论主动权让渡给了造谣者。这时候如果主流媒体、权威部门不及时发声,舆论场就会被谣言所占领,真理就会迟到。钟首富说,他一定能坚持到天亮的那一刻,但不是所有人都能坚持,有人可能在天亮之前跳了楼。网络怎么可以这样,它没有逻辑了吗?它把简单的逻辑完全去掉时间、去掉环境,然后来呈现。
这也不怪流量与算法,其实是理性与逻辑放弃对抗、放弃投喂的一种自然结果。就像钟首富觉得,自己只做天然水是剥夺了一部分人的选择权。斯基觉得,整个流量只推崇碎片化、情绪化的表达,也是剥夺了一部分人的选择权。在一边倒的舆论之下,在强大的算法和信息茧房面前,它率先站了出来,展现了一个更为立体、客观的事实。它为一家身处风暴中的民营企业,提供了一个对话的窗口与平台,让一道理性的光芒照进了这个被迷雾笼罩的舆论场。正义与理性的光束不一定需要扎堆,才能改变走向;有时候,仅仅需要一个能透过光的门缝。在英国作家克莱儿·麦克福尔写的《摆渡人》里,恶魔总是成群结队地出现。而能保护一个个灵魂不被魔鬼们拉入地狱的,不过是一个单枪匹马的摆渡人。来源:老斯基财经(ID:laosijicj) 作者:三酷斯基
转载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侵权必究
带癌上班的年轻人,还能再“卷”一点吗?
好好保护这家上市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