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比一代聪明是真的?70后大脑容量比上一代多了6.6%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尹哥聊基因”
最近微信改版,容易找不到尹哥的文章,大家记得把尹哥设为星标⭐️ 哦~
不知道大家是否有这样的感触,现在的10后乃至20后的小脑袋瓜是真灵光,好像比我们小时候聪明不少。
想当年,相同年纪的我们还在和伙伴互扔泥巴或者对着动画片哈哈大笑;而现在的小朋友,从小就开始学编程,奥数更是难不倒他们,网络热梗学得比谁都快。
唉,究竟是现在的小孩变聪明了?还是我们被时代抛弃了?
事实上,随着人类的不断进步,一代确实比一代“聪明”!早在20世纪80年代,詹姆斯·弗林教授便提出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智商测试的结果在逐年增加”,即一代的智商比一代高,该现象被命名为“弗林效应(Flynn effect)”。
当然,影响智商的因素很多,说服力可能不强。而JAMA Neurology 上刊登的研究则从更机制的层面,再一次证实了“前浪是真真实实地被后浪拍死在沙滩上了”!
本研究对比了三代人之间的大脑差异,发现:与上一代人(1930年)相比,1970年代出生的一代人的大脑颅内容量增加了6.6%,白质体积增加了7.7%,海马体积增加了5.7%,以及皮质表面积增加了14.9%。
而这种大脑体积增大的趋势,不仅意味着人类大脑发育有所改善,还与痴呆症发病率降低有着紧密关联。
△ doi: 10.1001/jamaneurol.2024.0469
弗雷明汉心脏研究(FHS)始于1948年,受试者的出生年份从1930至1970年不等,随访时间超过了75年。
FHS可谓是个“三世同堂”的队列,包括了三个部分:一是1948年参加研究的原始队列,共计5,209名参与者,入组时平均年龄为44岁;二是原始队列的后代队列,开始时间为1971年,涵盖5,124人;最后是2002年入组的第三代队列,即二代的4,095名子女。
研究者使用磁共振成像记录了参与者的大脑体积情况,并对颅内、皮质灰质、大脑白质、海马体积、皮质表面积和皮质厚度进行量化。为了保证数据的科学性和完整性,研究者排除了部分没有完整的MRI、身高和人口统计数据的参与者。
最终队列样本涵盖了3,226人,其中1,706人(53%)为女性,1,520人(47%)为男性。
△ 基础信息
调整后的模型显示,1930年代的出生者的平均颅内体积(ICV)为1,234mL,1970年代生的参与者的ICV为1,321mL,后者比前者增加了6.6%。即使是调整了身高、性别和年龄,ICV的世代差异依然显著。
不仅如此,后代的大脑白质、灰质皮层、海马体积和皮质表面积都是“一代比一代更强”。
具体来说,大脑白质体积增加了7.7%,从1930年代的441.9mL增加到1970年代的476.3mL;大脑灰质皮层的体积增加了2.2%,从1930年代的492.9mL增加到1970年代的504.3mL;海马体积增加了5.7%,从1930年代的6.51mL增加到了1970年代的6.89mL;大脑皮质表面积增加了14.9%,从1930年代的1,933cm2增加到了1970年代的2,222cm2。
值得一提的是,皮质厚度却随着时间的推移有所变薄,从1930年代的均值2.34mm降低到1.85mm,减少了20.9%。
类似的情况也出现在1940年代和1950年代的对比中。与1940年代出生的相比,1950年代出生者的ICV比前者多出1.7%,皮质灰质体积大0.2%,白质体积大0.1%,海马体积大1.3%,皮质表面积大5%。然而,大脑皮质变薄了17%。
△ MRI下大脑体积的变化情况
综上,随着出生年代的变迁,ICV、皮质白质、海马体积和皮质表面积存在明显的世代差异。越年轻的一代有着更大的脑容量,可见后代的大脑发育更好,“大脑储备”也可能越大,这可以解释“为什么随着时间推移,队列中痴呆症发病率有所下降”。
为什么大脑体积会与痴呆症关联呢?这还要从大脑的发育过程开始解释。大脑生长始于子宫,在整个儿童期仍会不断增长,直到成年早期发育完全并达到最大尺寸。在正常发育过程中,ICV与大脑的生长高度相关,即使是衰老或疾病相关的脑容量减少都不会改变ICV。因此,成人ICV是衡量最大脑容量的稳定而有效的指标,被广泛用作大脑储备的测量指标,也是预测老年认知功能的预测指标。此外,海马体积损失,被认为是阿尔兹海默症等退行性疾病的敏感指标。
研究者强调,个体层面这种影响看似不大,但从人口层面上来看,将是巨大的。
还真是印证了那句古话,“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相信随着大脑的不断“进化”,也会推动人类文明走向更高峰~
— END —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