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舍离》是近几年对家居体验和心态最有帮助的书
努力挣钱过好日子
楼主 (北美华人网)
我也经历过刚开始工作愣头青买买买享受自己挣钱自己花的几年,经过两三次大的跨州搬家扔了很多不合时宜的东西,但家里东西还是爆棚,特别是孩子出生后的头三年(有二胎规划,所以基本东西都攒着)。有朋友说这叫“烟火气重”,但是反映在照片里就很凌乱。
后来认真读了山下英子的《断舍离》,微信读书看的,受益匪浅,其他同类什么整理术等等很有名的都没看,因为我想着《断舍离》这三个字总是始祖级别的,先从源头去了解。
我从小家里就是勤俭节约类型的,爸妈现在回味过去常“夸”我什么东西都不要,去了商场也不要求买玩具。国内90年代开始流行芭比娃娃、好莱坞大片、乐高了,这些我都没享受过,一个小闺女家里玩具就是一个塑料破娃娃,翻来覆去给她梳头发、做衣服、玩过家家,相比之下收入更低的我表妹家芭比娃娃和乐高都出现了,所以我一直觉得造成了心理上的玩具匮乏感,也是导致有了自己的娃以后狂囤玩具的原因之一。
因为勤俭节约,家里好东西都是不舍得用的,就好比吃水果先吃微烂的苹果,现在去我父母家翻,也能找出这么多年没用过、全新在包装袋里的东西。我爸比较喜欢书,还喜欢去淘旧书(话说不值得珍藏、内容没有意义的旧书我不知道有啥价值),家里每个角落都塞得满满的,等我快成年了,家里生活终于改善了一大截,其他几个房子里也都塞的满满的(导致选择不出租呵呵,租出去了没地方放东西),好像东西不充盈就没有安全感,冰箱里也一直是满的。
等我看了断舍离,去初步收拾自己的小家,才发现原来我也有很大不安全感,同类东西买了3套以上,个别不舍得用的类别那几套就纯放着。储藏东西的地方塞得满满的,根本也不知道自己以前买过同类的东西,看到打折还是想要买。等有了娃会有别样的苦恼,例如同类玩具囤了三个+牌子的,玩了一套就苦恼第二套还拆不拆,更多的情况是娃都过了玩的年龄,我才从箱子底偶然把多余的同类玩具给翻出来,又会苦恼要不要给老二留着。
距离看完断舍离都过去一年多了,最大的学习触发点是孩子3岁前做家务老是把我累哭,以及面对同类多套玩具不知道如何处理,苦恼如何给娃分阶段安排合适的玩具和书籍。书的大部分内容我也都忘了,但两句话印象深刻也对我有用:1)你不敢扔掉现阶段用不上的东西,是因为你担心未来买不到或者买不起这个东西。2)放在柜子里久藏不用的东西,就好像家里橱柜里住进了一个懒惰的大叔,打开柜门就会感到膈应。
所以现在每次收拾家涉及到断舍离的话,我就会用上述两个还记得的原则去劝说自己“懂得放弃和舍得”,确实挺管用的。对于老想着“以后还能用得上”的东西,就看现在和可见未来频繁使用的可能性,基本只有备胎属性的都可以处理了。对于实在不舍得扔的东西,过一段时间再看,如果完全没碰过,也可以扔,而且一想到壁橱里的大叔,就更能坚定扔的心态了。当然版上有智慧的姐妹们都总结过这些。
至于很流行的说法,日本某个最火的整理大师当了妈以后放弃了断舍离和收纳,市面上也确实没有给小娃(特别是多个小娃)家长很实用的断舍离理论去参考。我个人的经验是,当你拿不准未来某个小娃的玩意儿是不是刚需时,为了照顾自己的不安全心理,可以同类东西买两套,用一套放着一套,等时间到了你自然知道第二套用不用得上,用不上正好全新的可以卖掉,当然最好的是打折买这些东西,转卖就不心疼。
但现在用有限的三年半育儿经验来说,同类玩具其实一套足矣,每个牌子也都大差不差,不存在“某个牌子的某个玩具不买来体验人生就亏了”的瞬间。就算有多个孩子,大概每三年孩子的兴趣和成长会令所需物品彻底更换一次,第二个孩子和第一个孩子玩的玩具也大概率不会产生冲突,真的有了冲突再买就行了,参考上述断舍离第一个原则(“你真的未来买不起或者买不到了吗”)。
特别是使用时间特别短的东西,例如infant clothes、婴儿防惊跳睡衣、床边小床、摇晃哄婴儿的秋千、婴儿尿不湿垃圾桶之类的,完全没有必要去囤(我曾经是囤睡衣大户,每种品牌备受推荐的都买过,实践后卖的差不多了,给老二就留了最经典最实用的两种),一套足以用多个孩子,用完了状态还很新的话便宜处理掉回点儿本,不太新的各种送人不心疼。
对于儿童绘本来说,买大家一致认为最经典的就够了,不需要东买西买、看什么都去设想未来会对孩子某个方面的大脑/心理/情感发育有用。因为我特别爱买书囤书,小小娃时期家里的书都成灾,实际上真正用到的就是最经典那几套而已,当了妈去收集信息你自然就知道哪几套最经典了。
对于儿童衣物,真的觉得过了2岁吧,一个号码的鞋有两双就够了,一个季节的衣服5-7套就够了,特殊功能的衣服例如泳衣什么的,也是一个号码一件/一套就够了。以前真的是不懂啊,当妈太激动了,买的太狠了,就算是淘的很新的二手衣服也同类东西买了好多好多件。所以说《断舍离》是需要常看常新的,过一段时间脑子容易糊涂,复习过才有更多信心去扔。
在扔的过程中,切实体会到什么叫“破家值万贯”。犄角旮旯都能搜出来完全没碰过的东西,可见接触断舍离的理论之前生活习惯有多么不好。不过相信随着持久的学习、扔和整理,家里的环境肯定会越来越舒心、越来越好。就像前几天一位版上朋友的经验:每个架子或者柜子里的东西要做到一目了然,(同类)东西有固定摆放的位置,确实能有效做到家里东西不闲置、好收拾、好找到、好利用。
所以真的建议没看过原著的朋友们都去看看吧!书不长,写的也流畅,阅读体验很好。至于找打折deal费时间,其实我觉得并不费时间,一般我都是在自己购物欲爆棚的时候打开“北美剁手快报”(因为不是打广告所以不说app名字了,而且每个人利用的快报都不一样),浏览一遍自己觉得要添置东西的类别,用不了多长时间,另外从亚马逊上薅深度打折的娃的东西,真的有爽到嘻嘻,看一遍不一定买任何东西,也能治愈当下的购物欲。
另外就是有需求的时候先去fb marketplace上搜一下很新的二手物品,我比较喜欢的卖家一般都是白人中产,东西状态好、牌子不错,而且价格处于薅羊毛价位的那种,一般白人中上产家庭更大方。买二手你可以说是抠,我一般理解的是环保,特别是娃的衣服,一个号码就用一次(同性别的娃才能用两次),买全新的真的有点亏,否则要等一年两三次深度打折再买才值,有时候等不及就要用。
断舍离还有个好处是,等你再买需要的东西时,可以有钱买更贵更好性价比更高的牌子了。否则买一堆打折又用不上的的东西,其实就是亏钱,“不买就立省百分之百”这句话也是很好的心理提示,有时候看打折就有买的冲动,不是因为你看上了打折的物品,而是因为你看上了“打折”而已,needs和wants混淆不清。
再总结一下,断舍离的好处除了家里清爽好看整洁,也让有囤积欲望、不安全感、不舍得用“好东西”的人(例如我)买了东西也舍得用了,或者贵的东西也舍得买了,感觉内心的匮乏感正渐渐消失。买了好东西不舍得用会产生内疚感(特别是当你翻出来给娃买的东西但是没舍得给娃用的时候),而且老觉得自己不配用好东西(体现在推迟享受、只看看但不买、但其实想买也能马上用起来),这种状况在我家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我很高兴。
不好意思洋洋洒洒了,估计有人要说我闲的没事干了。我只是利用业余时间好为人师地分享经验、希望意外找到同好而已。断舍离对我真的有用,与君共勉。
后来认真读了山下英子的《断舍离》,微信读书看的,受益匪浅,其他同类什么整理术等等很有名的都没看,因为我想着《断舍离》这三个字总是始祖级别的,先从源头去了解。
我从小家里就是勤俭节约类型的,爸妈现在回味过去常“夸”我什么东西都不要,去了商场也不要求买玩具。国内90年代开始流行芭比娃娃、好莱坞大片、乐高了,这些我都没享受过,一个小闺女家里玩具就是一个塑料破娃娃,翻来覆去给她梳头发、做衣服、玩过家家,相比之下收入更低的我表妹家芭比娃娃和乐高都出现了,所以我一直觉得造成了心理上的玩具匮乏感,也是导致有了自己的娃以后狂囤玩具的原因之一。
因为勤俭节约,家里好东西都是不舍得用的,就好比吃水果先吃微烂的苹果,现在去我父母家翻,也能找出这么多年没用过、全新在包装袋里的东西。我爸比较喜欢书,还喜欢去淘旧书(话说不值得珍藏、内容没有意义的旧书我不知道有啥价值),家里每个角落都塞得满满的,等我快成年了,家里生活终于改善了一大截,其他几个房子里也都塞的满满的(导致选择不出租呵呵,租出去了没地方放东西),好像东西不充盈就没有安全感,冰箱里也一直是满的。
等我看了断舍离,去初步收拾自己的小家,才发现原来我也有很大不安全感,同类东西买了3套以上,个别不舍得用的类别那几套就纯放着。储藏东西的地方塞得满满的,根本也不知道自己以前买过同类的东西,看到打折还是想要买。等有了娃会有别样的苦恼,例如同类玩具囤了三个+牌子的,玩了一套就苦恼第二套还拆不拆,更多的情况是娃都过了玩的年龄,我才从箱子底偶然把多余的同类玩具给翻出来,又会苦恼要不要给老二留着。
距离看完断舍离都过去一年多了,最大的学习触发点是孩子3岁前做家务老是把我累哭,以及面对同类多套玩具不知道如何处理,苦恼如何给娃分阶段安排合适的玩具和书籍。书的大部分内容我也都忘了,但两句话印象深刻也对我有用:1)你不敢扔掉现阶段用不上的东西,是因为你担心未来买不到或者买不起这个东西。2)放在柜子里久藏不用的东西,就好像家里橱柜里住进了一个懒惰的大叔,打开柜门就会感到膈应。
所以现在每次收拾家涉及到断舍离的话,我就会用上述两个还记得的原则去劝说自己“懂得放弃和舍得”,确实挺管用的。对于老想着“以后还能用得上”的东西,就看现在和可见未来频繁使用的可能性,基本只有备胎属性的都可以处理了。对于实在不舍得扔的东西,过一段时间再看,如果完全没碰过,也可以扔,而且一想到壁橱里的大叔,就更能坚定扔的心态了。当然版上有智慧的姐妹们都总结过这些。
至于很流行的说法,日本某个最火的整理大师当了妈以后放弃了断舍离和收纳,市面上也确实没有给小娃(特别是多个小娃)家长很实用的断舍离理论去参考。我个人的经验是,当你拿不准未来某个小娃的玩意儿是不是刚需时,为了照顾自己的不安全心理,可以同类东西买两套,用一套放着一套,等时间到了你自然知道第二套用不用得上,用不上正好全新的可以卖掉,当然最好的是打折买这些东西,转卖就不心疼。
但现在用有限的三年半育儿经验来说,同类玩具其实一套足矣,每个牌子也都大差不差,不存在“某个牌子的某个玩具不买来体验人生就亏了”的瞬间。就算有多个孩子,大概每三年孩子的兴趣和成长会令所需物品彻底更换一次,第二个孩子和第一个孩子玩的玩具也大概率不会产生冲突,真的有了冲突再买就行了,参考上述断舍离第一个原则(“你真的未来买不起或者买不到了吗”)。
特别是使用时间特别短的东西,例如infant clothes、婴儿防惊跳睡衣、床边小床、摇晃哄婴儿的秋千、婴儿尿不湿垃圾桶之类的,完全没有必要去囤(我曾经是囤睡衣大户,每种品牌备受推荐的都买过,实践后卖的差不多了,给老二就留了最经典最实用的两种),一套足以用多个孩子,用完了状态还很新的话便宜处理掉回点儿本,不太新的各种送人不心疼。
对于儿童绘本来说,买大家一致认为最经典的就够了,不需要东买西买、看什么都去设想未来会对孩子某个方面的大脑/心理/情感发育有用。因为我特别爱买书囤书,小小娃时期家里的书都成灾,实际上真正用到的就是最经典那几套而已,当了妈去收集信息你自然就知道哪几套最经典了。
对于儿童衣物,真的觉得过了2岁吧,一个号码的鞋有两双就够了,一个季节的衣服5-7套就够了,特殊功能的衣服例如泳衣什么的,也是一个号码一件/一套就够了。以前真的是不懂啊,当妈太激动了,买的太狠了,就算是淘的很新的二手衣服也同类东西买了好多好多件。所以说《断舍离》是需要常看常新的,过一段时间脑子容易糊涂,复习过才有更多信心去扔。
在扔的过程中,切实体会到什么叫“破家值万贯”。犄角旮旯都能搜出来完全没碰过的东西,可见接触断舍离的理论之前生活习惯有多么不好。不过相信随着持久的学习、扔和整理,家里的环境肯定会越来越舒心、越来越好。就像前几天一位版上朋友的经验:每个架子或者柜子里的东西要做到一目了然,(同类)东西有固定摆放的位置,确实能有效做到家里东西不闲置、好收拾、好找到、好利用。
所以真的建议没看过原著的朋友们都去看看吧!书不长,写的也流畅,阅读体验很好。至于找打折deal费时间,其实我觉得并不费时间,一般我都是在自己购物欲爆棚的时候打开“北美剁手快报”(因为不是打广告所以不说app名字了,而且每个人利用的快报都不一样),浏览一遍自己觉得要添置东西的类别,用不了多长时间,另外从亚马逊上薅深度打折的娃的东西,真的有爽到嘻嘻,看一遍不一定买任何东西,也能治愈当下的购物欲。
另外就是有需求的时候先去fb marketplace上搜一下很新的二手物品,我比较喜欢的卖家一般都是白人中产,东西状态好、牌子不错,而且价格处于薅羊毛价位的那种,一般白人中上产家庭更大方。买二手你可以说是抠,我一般理解的是环保,特别是娃的衣服,一个号码就用一次(同性别的娃才能用两次),买全新的真的有点亏,否则要等一年两三次深度打折再买才值,有时候等不及就要用。
断舍离还有个好处是,等你再买需要的东西时,可以有钱买更贵更好性价比更高的牌子了。否则买一堆打折又用不上的的东西,其实就是亏钱,“不买就立省百分之百”这句话也是很好的心理提示,有时候看打折就有买的冲动,不是因为你看上了打折的物品,而是因为你看上了“打折”而已,needs和wants混淆不清。
再总结一下,断舍离的好处除了家里清爽好看整洁,也让有囤积欲望、不安全感、不舍得用“好东西”的人(例如我)买了东西也舍得用了,或者贵的东西也舍得买了,感觉内心的匮乏感正渐渐消失。买了好东西不舍得用会产生内疚感(特别是当你翻出来给娃买的东西但是没舍得给娃用的时候),而且老觉得自己不配用好东西(体现在推迟享受、只看看但不买、但其实想买也能马上用起来),这种状况在我家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我很高兴。
不好意思洋洋洒洒了,估计有人要说我闲的没事干了。我只是利用业余时间好为人师地分享经验、希望意外找到同好而已。断舍离对我真的有用,与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