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故事活动】蟳埔女的那些事儿(二)
史料加传说的故事梗概:
南宋时期海上贸易发达,泉州刺桐港是当时最大国际港口,直通阿拉伯。
蒲寿庚,一位中国籍阿拉伯(色目)后裔的海商,专做香料生意且兼任
海关一把手。在做生意的同时,将多种异域花草移植于中国;
其家族及大量西亚中亚人也移居泉州,也有与汉人通婚,繁衍下来。
后来,惨了。蒲某人叛宋投元,杀戮南宋宗室数千、泉州汉人万余。
后来,蒲某人勾结色目人反元,遭灭九族。
再后来,明皇朱元璋代民衔仇补刀,一道圣旨致蒲某人后代及整个家族陷于灭顶,
侥幸逃亡的纷纷改姓。。。
这两位蟳埔女头上戴的是不同品种的素馨花。另外还有毛茉莉、粗糠花等,
它们的原产地是印度及西亚。
这些装饰花当然是鲜花,称作“生花”。 “生花”多选用含苞欲放的花骨朵,
这样就可以在佩戴过程中感受鲜花慢慢绽放的美丽与芬芳了。
当地也有其他材料(如:绢绸、塑料等)制作的仿生花,称“熟花”。
南宋时,蒲某人在现在的云麓村建有一座私家别墅“云麓花园”,
种植鲜花、制作香料。蟳埔女的簪花多来自云麓村,直到现在。
蟳埔村现有6千余人,隐藏泉州市中;十六个姓氏里虽没有姓蒲的,
可那散发着芬香的簪花围不能不引起人们的遐想。
如果说蟳埔女多为古阿拉伯人的后裔,听上去也不无道理。
和海边的其他渔女一样,蟳埔女从小练就了吃苦耐劳的习惯和爱拼敢赢的气魄。
滩涂养殖、市场买卖、下海搬运、挑担行走都不在话下。
走在村里,街边房前,蟳蜅女戴着或多或少的花,以中老年居多,或独自或三五成群,
坐在小板凳上,对着一大堆的刚挖上岸的海蛎手起壳落,一手“破蛎”神功。。。
撬海蛎成为村里一道寻常风景线。
我们驻足在一位老姐身旁,饶有兴趣地看她劳作。
只见她一手抓起一个海蛎,一手拿着小铁锥,只朝着那壳上轻轻地一撬一转,
一只水灵灵的海蚵就剔出来了,旋即又被轻弹进盛放蚵仔的容器里。。。
那些尖锐又不规整的海蛎壳,在她们手里变得一点没有杀伤力;
那些外形粗糙丑陋、颜色灰白或灰黑的海蛎壳,在她们艳丽的簪花衬托下
居然也少了几分粗鄙多了几分生动。
又晃到一条小巷,见一小屋门前一位老姐在撬海蛎。
一只宠物小狗趴在矮石墙上,懒懒地瞅着我们。。。超萌。
据当地人介绍,在菜市场里,蟳蜅女卖的海鲜确实是泉州人眼里上好的海鲜。
“城里人”认可簪花围,或许是蟳蜅女“头上花园”如影随形的重要因素吧。
服饰是她们售卖海鲜的一种“商标”,习俗的顽固保留或许也是一种生存需求。
“蟳蜅女习俗”及有特色的城中村之所以没有被现代文明所淹没。。。总得有个说道。
蟳埔村的男人去哪了?看看这张照片,你找得到他们。
还有,蟳埔村古民居“蚵壳厝”是啥样?
回头再编。:)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