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经典:踏触 Albany 的建筑文化(2)
奥尔巴尼的帝国广场(Empire State Plaza)
上篇我们走马观花地欣赏了哥特式建筑 SUNY Plaza。这篇将带你走近现代主义建筑的典范——奥尔巴尼的帝国广场。
绘画从拜占庭到文艺复兴,从浪漫主义到印象派,从野兽派到抽象派,艺术家们一步步开创、更新,给世界带来了百花齐放、五彩斑斓的视觉感受。建筑也是如此,从古希腊到哥特,从巴洛克到洛可可,从野兽派和超现代,无论你喜欢与否,建筑风格总在时代发展中不断演变。
奥尔巴尼的帝国广场由十座建筑组成:四座机构办公大楼、埃拉斯特斯康宁二世大厦(Erastus Corning II Tower)、The Egg(剧院)、纽约州博物馆、司法大楼、立法大楼和天鹅街大楼,以及广场上的众多纪念碑。
这些建筑围绕着三个倒映池而建。西侧是四座23层、94米高的机构大楼,东侧是Egg(表演中心)和44层、180米高的Erastus Corning大楼。南端是博物馆,北端是纽约州议会大厦。值得一提的是,纽约州议会大厦建于1867年至1899年,帝国广场则建于1965年至1978年,尽管相隔近百年,但在广场规划设计时,设计师巧妙地将议会大厦的立面景观引入广场,使其成为广场的一部分(又称借景),通过自动扶梯连接功能,实现了设计上的无缝融合,令人拍案叫绝。
然而,建造广场的初衷却让人匪夷所思。广场是当时州长纳尔逊·洛克菲勒的主意。起因是荷兰女王朱莉安娜访问奥尔巴尼,洛克菲勒陪同女王参观了城中一个俗称 “古特”的区域,结果大失所望,感到很丢面子。结束后他说:“毫无疑问,这座城市看起来并不像公主想象的那样。”之后他的做法,大有“为博红颜一笑,烽火戏诸侯”了。
洛克菲勒与建筑师华莱士·哈里森在州长的私人飞机上构思了该建筑群的基本设计。洛克菲勒用笔在明信片背面涂鸦他的想法,哈里森对其进行了修改。他们以巴西利亚、凡尔赛宫和昌迪加尔的广阔范围和风格为模型,旨在让哈德逊河对岸的人们欣赏,成为奥尔巴尼天际线的标志性景观。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接下来的征地、拆迁、融资等问题引发了怨声载道。。。然而,我们还是来谈谈建筑吧。
帝国广场由多座钢结构和钢筋混凝土建筑组成,这些建筑位于一个六层高的主平台上,由25,000多个钢桩支撑,这些钢桩平均打入地下21米。这些建筑的柱子风格类似于纽约的双子塔,后者也在同一时期完工。
在广场上放置抽象的几何建筑形式,据说代表了洛克菲勒的建筑概念,即建筑类似于雕塑。整个广场是现代建筑的典范,蛋形建筑采用野兽派风格。
广场上的建筑规模宏伟,是奥尔巴尼天际线最容易辨认的景观。44层的康宁大厦是纽约市以外纽约州最高的建筑。广场的主平台本身是世界上最大的建筑之一。建筑群包含6,800,000立方米的混凝土,覆盖着从三大洲许多地方进口的17,000立方米的石材。
广场在冬季的一个倒映池上设有室外溜冰场。整个广场给人感觉是大而空洞,奢侈且华而不实。废话少说,上照片吧,一起从漂亮的景色开始游览。
1. 借景的纽约州议会大厦被巧妙地夹在司法大楼和立法大楼之间,形成独特的夹景。这种设计手法令人赞叹,既突出了议会大厦的历史魅力,又与周围的现代建筑融为一体,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景观效果。
2. The Egg 是典型的野兽派建筑。从建筑学角度来看,这座蛋形建筑是史无前例的。从远处看,它既是一座雕塑,也是一座建筑。虽然它似乎坐落在主平台上,但实际上支撑蛋形建筑的杆深入地下六层。建筑的弧形外观也定义了内部风格。The Egg 剧院内部几乎没有直线或尖角。只可惜,我去的时候正好有演出,需凭票入内,只能站在外面,对着这座混凝土巨蛋兴叹了。
The Egg 入口
3. 纽约州博物馆
放大些
4. 办公楼。我忍不住要吐槽了,这栋建筑如此高大,却和地面接触的部分又那么少。换句话说,巨大的悬挑支撑着整栋大楼,但这种花费巨资建造的悬挑到底给大楼和周围环境带来了什么好处呢?悬挑下面增加了停车位?还是留出了空间种植大树或保护古树的园林绿化?我什么都没看到。看到的只是压抑和恐惧,让我不敢靠近,深怕大楼随时会塌下来。
5. Erastus Corning II Tower 和那广场的天际线
6. 场内小品
7.另一角度看广场
8. 另一角度看The Egg
天鹅街大楼位于广场的西北角,不在我的路线内,所以我没去。Google了一下,虽然名叫大楼,但实际上大多数是混凝土墙的方盒子,既而心安了许多。
在小游帝国广场之后,回顾第一篇提到的奥尔巴尼众多历史遗迹建筑,让人心生向往。下一篇将带您走近这些历史建筑,一探它们的风采。请看下篇:《漫步经典:踏触 Albany 的建筑文化 (3) —— 奥尔巴尼的历史街景建筑》。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溢香水彩】晨曦多伦多 漫步经典:踏触 Albany 的建筑文化 (3) 漫步经典:踏触 Albany 的建筑文化(2) 漫步经典:踏触 Albany 的建筑文化(1) 林溪之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