闷病毒的日子:麻麻们的小确幸
早就过了晒娃的阶段了。
娃小的时候,不流行这个,没有如今这么完善的硬件和软件。当年在硅谷的光景,我上下班是坐火车的,在车厢的晃动中,我会拿出日记本,在途中记些孩子成长中的琐事。
如今朋友圈是麻麻们抒发情感、分享甜蜜的好窗口。瞧,这是小公主给粑粑画的生日贺卡,上面是三样贴心礼品-a kiss, 5 min massage, and a hug;那是兄弟俩街口卖柠檬汁, 他们戴着口罩,一脸认真,说是要支持local business……
因着学业和工作,我们的娃早已如那“有生命的箭,借你而射向前方”, 我们也已然慢慢地接受了纪伯伦的《先知》……
Your children are not your children.
They are the sons and daughters of Life's longing for itself.
They come through you but not from you,
And though they are with you yet they belong not to you.
然而,突如其来的一场瘟疫,让远在天边的大娃们从五湖四海回到了曾经的港湾。“曾经”两字会让我们心酸,但是一旦迈出家门的孩子,每年在家门内的时间真是屈指可数。现在,他们在家里上网课,在家里做intern,连那些已经在外州落户的孩子们,也回家远程上班,父母与大孩儿们又破天荒地聚在了一个屋檐下。流水样的光阴真能倒转吗?麻麻们的幸福是不是来得太快?
为了迎接儿女归来,麻麻们真是做足了功课。一位从欧洲回来的姑娘,一到家就直奔“隔离屋”,麻麻每天换着花样做好吃的,放在屋门外,吃完呢,脏碗就又放出来。第十天时,女儿没有一丝症状,本打算让她出关,那想女儿太享受公主待遇了,主动要求14天自我隔离。
母亲节那天,我在朋友圈看/听到了一幅/曲最温情的画面/乐章:一位麻麻和两娃一起演奏《女人花》,左边激情弹钢琴的是从纽约返家的老大;右边和麻麻一起抒情地拉着小提琴的是老二,麻麻是陶醉了!当然,这样的画面是要实力的,麻麻本人就是音乐达人。那里像我辈,硬生生地把娃往键盘上推,自己却不识五线谱。
我家的大娃被归为“essential workforce”, 一直在上岗,我有空就和他说些车轱辘话。小娃未随学校的大疏散返家,而是和室友在学校坚持到完成期末考试。为娘的虽然担忧,但也相信孩子,并给予他自由自主的空间。这不,上周终于隆重接回家了。居家期间,两个亲子工程正式上马。一个是“菜篮子”项目-父子俩已开荒垦地,栽上菜蔬,每天他们都要焦急地去看上秧苗好几回。另一个是“米其木”项目-孩子雄心勃勃要学习些“硬菜”,这不已经成功地打响两炮了,泰式排骨芋头汤味道是相当不错,还跟着Gordon Ramsay学了一道中式香煎排骨,这弯儿拐的。
再记一段疫情间的轶事-为了尊重小朋友的隐私,绝不晒图。当然没图也是有真相的,“听说… 听说… 听说…”的事儿咱来不了。
一条小夹被
第一眼瞧见这条小夹被,我就被它深深地吸引了,爱它赏心的拼图,爱它悦目的配色,更爱它背后暖暖的小故事。
这是一条由旧的T恤衫设计制作的小被子,T恤的小主人是一个在游泳训练馆成长的大男孩,十多年来,这些T恤见证了他在碧波中苦练,在泳道里拼搏,在旅途中奔波,在奖台上欢呼的无数个难忘而精彩的瞬间。这些T恤也记载了他的父母这些年来一路的陪伴。记得好几次过节,我们每每招呼老朋友一家过来聚聚时,他们往往不是在奔赴比赛的途中,就是在从比赛归来的途中。
利用宅家的时光,这一家三口,珠联璧合共同打造了这个作品。他们把压在箱底十多年来的T恤翻出来,选样、裁剪、构图、讨论,两个男子汉成了默契的搭档,承担起了缝纫的重任,而妈妈则开心地给爷俩儿打下手,诸如烫平,剪线头之类, 就这样,一件有特别意义的、花钱也买不到的小夹被问世了。
说起来让我这个麻麻汗颜的是人家小男生可是创意“男红”,玩起缝纫机来很内行。他会在棒球帽上绣上自己喜欢的图案,会设计各式T恤,会在同学的鞋上涂鸦……想起一次派对时,刚好没有同龄的小伙伴,他就开始自己闷头画画,一会儿,身边叔叔阿姨们谈笑风生的画面就出现在他的笔端。
在孩子即将破茧成蝶,展翅高飞的前夕,淬不及防的居家生活,竟让父母和孩子有了这么长一段朝夕相处的时光,何其珍贵!一条创意满满,爱意绵绵的小夹被,让我看到了幸福着的父母和长大中的孩子,也看到了禁足期间,一个安静的家庭的一些安静的日子。
抗疫中这点意外的小确幸,在麻麻的心田开出了一片明丽丽花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