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3M的日子里 (下)
你可能对3M的品牌很熟悉,但你不一定知道3M的含义。我也是在3M上班的培训课上才知道,它的原意是明尼苏达矿业及机器制造公司(Minnesota Mining and Manufacturing Company)。当然,我们私下都会戏谑地称它Meeting Meeting Meeting 或者Money Money Money。
3M的华人朋友
我迈入3M的大门,完全源于闺蜜的热心肠。当她看到3M Pharma的一则广告时,感觉和我背景吻合,就好心地转给了我。更重要的是,看到我没有动静,数周后她还催促了一番。拿下面试后,我成为了一名3Mer。友人的滴水之恩,我当以涌泉相报。
3M期间,一些既是业务上的骨干,又有高尚修为的同胞给我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记忆—在明州艺术博物馆的展厅,他们是为四方游客传播文化的业余讲解员;在中文学校的课堂,他们是向华二代弘扬国粹的历史老师;在节日的社区舞台上,他们是传递快乐的合唱团歌手;在午后的3M campus,他们是风雨无阻的长跑爱好者。
3M华人社团的“八小时之外”活动也是搞得风生水起,我投入得很深很high的是羽毛球训练。每个周日,我们都会精准地出现在木村高中的羽毛球赛场,挥舞着球拍,前场推完后场劈。我不单单收获了很多的欢声笑语,也学会了单、双打羽球的不少战术,从一名狼狈不堪的菜鸟,马马虎虎地可以打酱油了。
另一项活动是每年的春节晚会,总是让我在寒冷的冬日里,被友情的一把火烧得暖暖的。记得某年,我还和友人编排了一出有关生肖的儿童档节目,并组织过一场小朋友的时装秀。不过,孩子们现在谈及此事,都会耿耿于怀地追问我,“麻麻,你怎么能把我们打扮成那样!”
今天不是愚人节
06年4月的一个清晨,我像无数个工作日一样,脚步轻快地去上班。当我刚要推开走廊大门时,门上的一则清晰而简洁的紧急开会告示,让我推门的手不由地停在了空中。我和身旁的同事对视了一下,彼此便都读懂了对方的眼神。要出大事了……
会场非常安静,空气里仿佛能捏出汗来,我们终于得到了不想得到的消息,公司准备在未来的一年里卖掉不属于核心业务的制药部门,因为Pharma doesn't fit 3M's portfolio。也就是说,1500名3M Pharma的员工进入了失业的倒计时。
我深为讶异的是,在突如其来的坏消息面前,我的同事们表现得如此淡定和专业。我只看到两位女士默默地流下眼泪—Jacky刚怀孕不久,先生是在读研究生; Lyndsay和她的先生双双在我们部门就职。
这是一个躁动而焦虑的春天。我根本没有留意到玉兰花的含苞和郁金香的绽放。写简历、查工作、面试、自修……在我接到M公司的橄榄枝时,后院的绣球已经热闹一片了。
这也是一个温煦而感动的春天。就在3M Pharma这艘轮船一点点下沉时,船上所有的人,无论船长、大副,还是水手、大厨,彼此之间的情感纽带却越来越紧了。有时,我们可能会去竞争3M其他部门的同一个位置,着装严肃的同事们会在不同时段,去同一个办公室面谈。此时,小伙伴们好像忘掉了彼此是打擂的对手,反而诚心地送上high five或者是You can do it的手势。
我和我的同事们陆续摆脱即将失业的阴影,象蒲公英的花絮一样,载着希望,随风去寻觅属于自己的一方晴空。
2006年11月,3M以21亿美元将Aldara这块蛋糕一分为三,卖给了世界不同区域的制药厂。此时,鼓声已落,尚有1050员工,不知花落何家。
2015年Aldara不再为专利所束,转型为仿制药(generic drug)。
此后的岁月里,ex-3Mer这个特殊名称一直把我们部门的老同事们维系在一起。老友的婚礼、house-warming、娃的毕业派对、到明州来、离明州去……一个个的借口让我们重新聚首。更令人惊喜的是,我们会在各种学术会议上不期而遇,那时,你会来我的poster前助阵小叙,我会到你的展台前观摩举杯。“无论相隔多遥远,仿佛你从未走远;无论分别多少年,好像你一直在身边。”
最后的picnic
便利贴的前身后世
离开3M,我在新的东家接着打工。公司的年度技术创新周上,常常会邀请在各个领域颇有建树的业界红人,为我们分享革新道路上的风风雨雨。某年的演讲嘉宾,正是发明了Post-it Note(便利贴)的3M科学家Art Fry。有关那些黄纸片的曲折诞生记,我应该是耳熟能详了,但这一次却是故事的主人公的自叙,听罢,依然是启迪多多。
早在1968年,3M化学家Spence Silver在研发高强度胶时,意外地发现了一种低粘性胶。虽然它的黏度不高,但却有持久性,能够反复使用。怎么才能将该项成果用到产品开发上呢?这是萦绕在科学家脑中的一个挥之不去的难题。
1973年,3M化学家Art Fry在教堂做礼拜时,看到唱诗班的人会在«圣经»里夹上纸片做书签,但纸片却常常从书中滑落。“为什么不能用Silver的技术制成带胶的纸片来取代书签呢?” 一个崭新的产品理念像一道闪电激发了Art的灵感……
依然跋涉了一段曲折的路程,1980年,Post-it Note终于出现在美国商店的货架上。从此,一张小小的彩色纸片,流行成为一种办公室文化。
记得听讲座时,我也在自问,“啥时候我的脑海里也会显现出那一道智慧的闪光呢?”当然,我很绝望。我还记得,一位上岗新人曾让Art开些就职良方,Art的谆谆告诫是,不管你是来自哪所名校,在新的岗位上,一定要谦恭,因为身边的每一位同事都是资深的领域专家。这些话,我现在都会时时提醒自己的孩子。
Post-it Note还为艺术家们带来了巨大的创作灵感。
在我加盟M公司后,有一次,头儿问过一个有趣的问题,“如果3M和我们M公司合并,公司应该改叫什么名字?”大家陷入了深思。
4M!LOL
我的工作台
So long
上:http://blog.wenxuecity.com/myblog/61307/201806/30276.html
部分相片来着网络,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