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金莲洗不清的冤屈 - 看冯导怎么说
可能冯导也是被整怕了。要是光拍搞笑片,那是有了票房没了深度,对不起自个。等赚够了钱,吃苦耐劳呕心沥血拍出个"1942",观众又不记他的好。要想走出雅俗共赏的中间路线,说上几句良心话,又得担心能否上演的危险,于是就衍生出了面面俱到的"我不是潘金莲"。
估计原意是现代版的"官场现行记",不便明说, 至少也得在暗地里调侃几句。即出了气,又不能给人落下把柄。 作为黑色讽刺,情节的真实性自然可以忽略不记, 但有一样却还是任何像样的电影所不能丢弃的: 逻辑。
逻辑的重要性好比造高楼的地基。地基不稳, 无论后面再怎么锦上添花的装饰,结果都将面临轰然倒塌的危险。 有人把冯小刚的"潘金莲"和当年的"秋菊打官司"相提并论, 却忘记了秋菊是因为遭遇到村长了的不公待遇,打伤了人, 才有了后面小女子层层上诉,试图讨还公道的举动。
而现代"潘金莲" 却是因为假离婚后被老公甩了而状告当年判离婚的法院, 败诉后又将怨气转向其它官员,一级一级向上, 一直告到了首长级别,再一级级擼下来,撤了一连串的官员。 只不过,这回含冤的不是小白菜,而是受案牵连的文武百官。 怎么也想不明白,常识在哪里,逻辑在哪里?婚姻嫁娶,男欢女爱, 肯定得男女双方自个说了算。双方的离婚复合与否, 就是告到联合国秘书长那里,也不是官员应该以权力来管束的范围。 而且就电影里的亲眼所见,官场里一没有贪污腐败, 二没有恐吓体罚,无论级别大小,全都是轻风细雨, 爱民如子的父母官。
如果冯导是想拐弯抹角给官员们树碑立传, 那他是出色地完成任务了。倒是可怜了潘金莲。 一千多年前的荡妇名声还没洗刷干净, 现在又多了个神经不正常到处作死害人的骂名。
逻辑的重要性好比造高楼的地基。地基不稳,
而现代"潘金莲"
如果冯导是想拐弯抹角给官员们树碑立传,
戳这里 Claim your page
来源: 文学城-两者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