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零一色,摩洛哥(7)—梅克内斯和舍夫莎万
今天早上一觉睡到八点,第一次睡这么好,可能是昨晚跟孩儿们聊天聊得高兴了。赶紧下去吃饭,早餐也还不错的。
今天先要游览梅克内斯,之后是穆莱-伊德里斯镇,最后到著名的蓝色小镇—舍夫莎万。
梅克内斯(Meknès)建立于公元9世纪,被先人誉之为“雅门之都”,是摩洛哥四大皇城之一,1996年12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为世界文明遗产。我们昨天路上游览了瓦鲁比利斯废墟,今天要参观皇家谷仓与马厩等地。
导游给我们租了一辆马车绕皇宫走一圈。我们在叛教者城门这里上马车。这是伊斯梅尔时代留下的城门,因为设计城门的建筑师是皈依伊斯兰教的前基督徒,由此得名。
17世纪穆莱·伊斯梅尔(Moulay Ismail)是阿拉维王朝的君主,从菲斯迁都到梅克内斯后大兴土木建造新王宫,而且不惜拆掉马拉喀什的巴迪亚皇宫,将一块块大石头运过来。伊斯梅尔在位55年,同时期的法国路易十四亲政64年,俄罗斯彼得大帝在位43年,而我天朝大清的康熙皇帝亲政61年,非常巧合的是,他们是同时代的君主,虽然伊斯梅尔的名气不如后面三个,但还是要感叹那个时代绝对是巨星闪耀年代。
可惜这里的皇宫是是不能进去参观的,我们只是在马车上沿着城墙根走一圈。在车上可以看见仅一墙之隔,皇宫墙外就是类似贫民窟似的房子,而且现在还有人就住在那里。
我们在皇家马厩那里下马车,马厩的旁边就是蓄水池。梅克内斯的这座蓄水池,占地4公顷,是人工开凿而成的。蓄水池主要是用于供伊斯梅尔的军队马匹饮水和隔壁的王宫花园灌溉,如今是一道靓丽的风景,是游人和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皇家马厩里据说曾经养着500多匹(也有说上万匹,但听着有些夸张)纯种阿拉伯马,伊斯梅尔十分疼爱骏马,每天都要去马厩里巡视一番。谷仓和马厩分为室内和露天两个部分,一种说法室内部分是谷仓,屯着马匹用的饲料,同时也是弹药库;室外部分是马厩。
马厩里残留的拱门和土墙很有沧桑感,层层叠叠依稀可以感受当年的气派。
如今的马厩由他们仨来守护
然后我们又上了马车回到我们的起点。
从这里开车来到梅克内斯的地标建筑—巴布·曼苏尔门(Bab Mensor),摩洛哥有好多城门,但这些城门的代表,号称“摩洛哥第一”的一定是这个曼苏尔门。高大雄伟的曼苏尔门同城墙融为了一体。“据说当初伊斯梅尔建造它时,是当做给自己的丰功伟绩树碑立传的纪念碑来建造的,可惜,这座城门一直到他去世后几年才建成。两个多世纪后,1999年法国纪念大革命210周年期间,摩洛哥按同样尺寸复制了一座曼苏尔门,并将其运往巴黎,矗立在协和广场供人参观,以显示摩洛哥和法国传统关系的久远。”
巴布·曼苏尔门的正对面就是哈汀广场(Lahdim)。这里是昨晚我们饭前散步的那个市场,白天少了几分热闹。
之后便启程去圣城穆莱-伊德里斯镇(Moulay Idriss Zerhoun)。穆莱-伊德里斯一世(Moulay Idriss)于789年带着他的伊斯兰教来到这里,建立了以他命名的新镇,也开启了摩洛哥史上第一个王朝(Idrisid Dynasty)。穆莱-伊德里斯镇坐落于Zerhoun山的两座小山丘上,是摩洛哥人民心中的圣城,据说来这里朝圣6次,相当于到麦加朝觐一次,可见地位之崇高。但我们的导游却不同意这种说法,他说去麦加的意义还是无法被任何其他的东西取代的,而且他的近期愿望就是要孝敬他的妈妈到麦加去一次 ,真是忠孝两全的好儿子。
我们开车直接就来到小山头上,俯瞰了这个圣城中心的全貌。这个镇建筑紧凑,排列在山坡上错落有致,此时似乎笼罩在一片雾气中,红黄相间,色泽饱满,仙气十足。镇中心广场旁边就是伊德里斯一世的陵墓,因为也是个清真寺,所以只对穆斯林开放,我们也就没有去叩扰。
从这里可以瞭望到我们昨天参观的瓦鲁比利斯
这里需要强调一下,本文中出现两个“穆莱”,一个“穆莱”是穆莱- 伊德里斯(Moulay Idriss),在圣城穆莱- 伊德里斯镇,是摩洛哥“开国”之父;一个“穆莱”是穆莱- 伊斯梅尔(Moulay Ismail),是阿拉维王朝的祖先,是阿拉维“开朝”之父;两个“穆莱”相隔近千年,没有任何交集。
离开这里我们就一路赶往蓝色小镇舍夫莎万。到镇上时还有些下雨,可等我们放下行李再出门的时候就是雨过天晴啦。位于Rif山区的舍夫莎万(Chefchaouen)既没有闻名的古迹,也没有什么悠远的历史,它的标签是蓝!目光所及之处,尽是蓝色。据说,当初小镇刷成蓝色是为了防蚊,而后人们索性把门板,台阶,楼梯,窗台,花架,邮筒等任何可上色之处统统刷成了蓝色,无论什么东西只要做到了极致,都会成为经典,蓝色在这成为了生活的一部分,也使小镇成为人们竞相膜拜的一个打卡圣地。
我们在这里的时间不多,但好在小镇也不大,放下行李先到老城边山顶上的西班牙清真寺(Spanish mosque )。
从这里望去又是一个极好的视野,可以将舍夫莎万老城尽收眼底。
从山上下来就直接扑向老城里艳丽诱人的蓝。舍夫莎万的蓝是姿性妄为的,深蓝、湖蓝、天蓝、浅蓝、青蓝、海蓝、瓦蓝、宝蓝……只有你想不到,没有它蓝不到。
在这里,你感觉蓝色成了百搭的颜色,跟任何颜色搭在一起都不突兀,无论是土色的墙,白色的壁,艳丽的花,绿色的门,和各色的蓝在一起都是那么和谐,互相帮衬得美妙绝伦。
这里除了色彩,还有一景就是巷子间的老人与孩子。这种长袍叫Djellaba,现在后悔没在摩洛哥买一件。
舍夫莎万的老城也和菲斯一样,小巷错综复杂,九曲十八弯,不仅如此,还高低起伏,阶梯爬坡上上下下的走起来很不容易,所以住处一定要安排在老城口,否者拉着箱子走来走去不是好玩儿的。
为了找那个网红的台阶,我们问了一位华人,果然一下子就给我们指出了方向,这里是好多旅游杂志关于摩洛哥的招牌,之所以如此上镜,是因为台阶两侧挂起的五颜六色的点缀花盆。在这儿拍照通常是要排队的,我们这会儿已经快傍晚,好多人去山上看日落去了,所以还不是那么多人。可是真的站在台阶上,搔首弄姿却又想不出该摆个什么pose,现场请旁边国内来的盛装美眉指导,才勉强拍了几张,但还是没能达到人景合一,败在我那含糖度极高的笑容,总是有些跳戏。
其实出片子不一定要在这个网红打卡地,在这不断变换的蓝色中慢慢散步,不经意的随手一拍,都是很有味道的画面,只要你的眼睛能发现美。
舍夫沙万的这个小镇的门非常有特色,颜色款式各有千秋,各具魅力。
逛到天快黑了,我们到镇上的那家著名的Pizza Mandela吃饭,店面很小,我们差点儿因为没定位而吃不上,pizza很好吃,cheesecake也超级赞,换了个口味,吃得称心如意。
吃完在市场随意转转,买些零食之后回住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