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林彪对韩战的态度
网上曾有文章认为林彪拒不领军入朝的原因是因为担心“功高震主”,宁愿找借口逃避,又暗示毛泽东其实也希望林彪主动躲避,并故意让彭德怀统领绝大部分原属林彪四野的人马,以稀释林彪的影响,平衡山头势力。
这种假想似乎符合毛泽东驭下的帝王权术和逻辑,但忽略了另外几个因素:
1,不论毛泽东如何善于玩弄权术,大敌当前,他不可能不明白,打仗要有胜算,必须派出最优秀,最熟悉当地情况,最能和相关各方--手下的将领,苏联,朝鲜良好沟通的将领,而此人非林彪莫属。说毛泽东在这种关头玩弄权术,我以为是低估了他作为大国领袖的气度和智商。至于后来的和平时期,毛泽东搞什么大军区司令员对调,倒符合他驾驭下属的“术”,但把这个术玩到一场自己都没有完全把握的大型战争之前,是说不过去的。
2,把林彪的消极态度看成担心功高震主,也是诛心之论。以林彪可以对毛泽东说“请主席头脑清醒考虑之” 的那种关系,林彪在五十年代初应该还不到担心被猜忌的地步。持这种观点的人固然,也必然引用“杯酒释兵权”的典故,但同样忘了,1950年代的现代中国,毕竟不同于古代中国。宋太祖把武将的兵权削去以后可以自己集权和依赖文官治国,而中共体制本身就是军政合一,军民一体,建国初期并不安定,国家安全和国防需要一批战争年代过来的将领继续发挥作用,不仅要持续地推进国家统一和军队现代化建设,还需要大批军队干部转到地方从事重建和经济, 乃至中央的外交工作。林彪应该是到了文革中权势真正膨胀以后,才需要考虑毛泽东对他的防范。
3,把林彪对韩战的反对看得太重。这也是无意中受到误导的结果,因为林彪后来成了反面人物,所有的回忆录---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资料--都毫不留情地渲染林彪如何害怕美国的核武器,害怕被麦克阿瑟打败,害怕自己的名誉受损等,而不提其他参与决策和咨询的领导人的意见。事实上,当时对出兵朝鲜--而非泛泛的提供帮助--表示过疑虑的领导人至少还包括粟裕,叶剑英,周恩来,贺龙,陈云,任弼时等。毛泽东虽然本人已经下了决心,但对这些反对意见还是宽容的。他特地让所有有不同意见的人在10月2日的会议上畅所欲言,并在和苏联驻华大使罗申的谈话中,坦率承认“中共中央的许多同志认为,对此必须谨慎从事” ,以及“我们的同志以前下不了决心”。事实上,除了毛泽东和彭德怀以外,大多数高层领导人都担心参战会打乱中国的和平建设计划,而这种担心,是毛泽东本人也有过的。因此,林彪的反对并没有什么特别突出之处。他不去带兵而不受追究, 反而更表现出毛泽东的理解。
1950年10月8日,毛泽东正式发布组建志愿军的命令,同时派周恩来率团访问苏联,讨论苏联援助事宜。林彪也在代表团中。据俄罗斯学者瓦连京诺维奇的文章,斯大林在会谈时批驳了林彪的建议,认为“很不严肃”。林彪的建议其实就是“让金日成实行游击战争,或者把残余部队开到中国境内。” 而斯大林要求“坚持必须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武装力量直接采取军事行动,使战局向有利于社会主义盟国的方面转变...” 按照这名学者的意思, 斯大林坚持的原因首先是出于"保证苏联安全的国家利益"的考虑,因为苏联绝对不允许美国军队“进入与苏联接壤的的边境, 并在那里设防固守。”
这样看来,林彪对中国参与韩战的反对并不是出于对自身名誉和政治安全的考虑,他在苏联人看来不严肃的建议其实是相当连贯而且严肃的,这就是尽可能地避免派兵和美国发生直接冲突,也不并在意一定要为苏联保卫边境。能在毛泽东已经作出决定,中央已经通过以后,仍然向苏联方面直言,抵制苏联的自私行径, 的确值得佩服。林彪的独立思考绝不是聂荣臻回忆录所贬称的“胆小”。另外,一些研究显示,率领代表团的周恩来也举出了一系列中国出兵的困难,以向苏联争取落实援助,特别是空军的掩护。还需要指出,一旦中央作出决定,林彪即使不挂帅,也在人员配备上给予了积极支持,洪学智的回忆中曾详细描述林彪如何在8月初把他从广州召到北京,委以重任,并收录了8月9日林彪致聂荣臻关于调任和任命洪学智的信件全文。
既然林彪早就调兵遣将,为什么还向斯大林提出让金日成游击的建议结果挨批? 只能以两种可能性解释:1,林彪仍然希望能最终放弃入朝方案,虽然已经未雨绸缪做了相应准备。2,迫使苏联认真履行援助的承诺的策略。中方代表团在这里的“要挟“和讨价还价是必不可少,完全正确的。
(补记: 按杨奎松在《中共建政后是如何“削藩”的》一文中的叙述和某种暗示,毛泽东让彭德怀从西北到朝鲜,指挥林彪的部队,而让林彪去苏联治病,似乎确有谋略或权术的成份。)
这种假想似乎符合毛泽东驭下的帝王权术和逻辑,但忽略了另外几个因素:
1,不论毛泽东如何善于玩弄权术,大敌当前,他不可能不明白,打仗要有胜算,必须派出最优秀,最熟悉当地情况,最能和相关各方--手下的将领,苏联,朝鲜良好沟通的将领,而此人非林彪莫属。说毛泽东在这种关头玩弄权术,我以为是低估了他作为大国领袖的气度和智商。至于后来的和平时期,毛泽东搞什么大军区司令员对调,倒符合他驾驭下属的“术”,但把这个术玩到一场自己都没有完全把握的大型战争之前,是说不过去的。
2,把林彪的消极态度看成担心功高震主,也是诛心之论。以林彪可以对毛泽东说“请主席头脑清醒考虑之” 的那种关系,林彪在五十年代初应该还不到担心被猜忌的地步。持这种观点的人固然,也必然引用“杯酒释兵权”的典故,但同样忘了,1950年代的现代中国,毕竟不同于古代中国。宋太祖把武将的兵权削去以后可以自己集权和依赖文官治国,而中共体制本身就是军政合一,军民一体,建国初期并不安定,国家安全和国防需要一批战争年代过来的将领继续发挥作用,不仅要持续地推进国家统一和军队现代化建设,还需要大批军队干部转到地方从事重建和经济, 乃至中央的外交工作。林彪应该是到了文革中权势真正膨胀以后,才需要考虑毛泽东对他的防范。
3,把林彪对韩战的反对看得太重。这也是无意中受到误导的结果,因为林彪后来成了反面人物,所有的回忆录---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资料--都毫不留情地渲染林彪如何害怕美国的核武器,害怕被麦克阿瑟打败,害怕自己的名誉受损等,而不提其他参与决策和咨询的领导人的意见。事实上,当时对出兵朝鲜--而非泛泛的提供帮助--表示过疑虑的领导人至少还包括粟裕,叶剑英,周恩来,贺龙,陈云,任弼时等。毛泽东虽然本人已经下了决心,但对这些反对意见还是宽容的。他特地让所有有不同意见的人在10月2日的会议上畅所欲言,并在和苏联驻华大使罗申的谈话中,坦率承认“中共中央的许多同志认为,对此必须谨慎从事” ,以及“我们的同志以前下不了决心”。事实上,除了毛泽东和彭德怀以外,大多数高层领导人都担心参战会打乱中国的和平建设计划,而这种担心,是毛泽东本人也有过的。因此,林彪的反对并没有什么特别突出之处。他不去带兵而不受追究, 反而更表现出毛泽东的理解。
1950年10月8日,毛泽东正式发布组建志愿军的命令,同时派周恩来率团访问苏联,讨论苏联援助事宜。林彪也在代表团中。据俄罗斯学者瓦连京诺维奇的文章,斯大林在会谈时批驳了林彪的建议,认为“很不严肃”。林彪的建议其实就是“让金日成实行游击战争,或者把残余部队开到中国境内。” 而斯大林要求“坚持必须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武装力量直接采取军事行动,使战局向有利于社会主义盟国的方面转变...” 按照这名学者的意思, 斯大林坚持的原因首先是出于"保证苏联安全的国家利益"的考虑,因为苏联绝对不允许美国军队“进入与苏联接壤的的边境, 并在那里设防固守。”
这样看来,林彪对中国参与韩战的反对并不是出于对自身名誉和政治安全的考虑,他在苏联人看来不严肃的建议其实是相当连贯而且严肃的,这就是尽可能地避免派兵和美国发生直接冲突,也不并在意一定要为苏联保卫边境。能在毛泽东已经作出决定,中央已经通过以后,仍然向苏联方面直言,抵制苏联的自私行径, 的确值得佩服。林彪的独立思考绝不是聂荣臻回忆录所贬称的“胆小”。另外,一些研究显示,率领代表团的周恩来也举出了一系列中国出兵的困难,以向苏联争取落实援助,特别是空军的掩护。还需要指出,一旦中央作出决定,林彪即使不挂帅,也在人员配备上给予了积极支持,洪学智的回忆中曾详细描述林彪如何在8月初把他从广州召到北京,委以重任,并收录了8月9日林彪致聂荣臻关于调任和任命洪学智的信件全文。
既然林彪早就调兵遣将,为什么还向斯大林提出让金日成游击的建议结果挨批? 只能以两种可能性解释:1,林彪仍然希望能最终放弃入朝方案,虽然已经未雨绸缪做了相应准备。2,迫使苏联认真履行援助的承诺的策略。中方代表团在这里的“要挟“和讨价还价是必不可少,完全正确的。
(补记: 按杨奎松在《中共建政后是如何“削藩”的》一文中的叙述和某种暗示,毛泽东让彭德怀从西北到朝鲜,指挥林彪的部队,而让林彪去苏联治病,似乎确有谋略或权术的成份。)
戳这里 Claim your page
来源: 文学城-康无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