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从摇滚先锋到电影编导——崔健的艺术之路

从摇滚先锋到电影编导——崔健的艺术之路

博客







从摇滚先锋到电影编导
——崔健的艺术之路


崔健,中国新音乐的先行者与思想者,他的《一无所有》是中国摇滚乐的标志性作品,连同《新长征路上的摇滚》,《花房姑娘》,《一块红布》均成为一个时代的经典之作,深深地影响了上个世纪八十和九十年代的中国青年。崔健,就等同于中国摇滚乐的代名词,提起崔健,人们马上就会想到他那革命性的呐喊之声。二十多年来,无论他的商业演出多么成功,但他还是不改初衷,依然坚持音乐对人生的探索与思考。他有他的底线,从不随波逐流,更不会为追名逐利而放弃原则。他是一个纯粹的歌手,也是一个很理性,很深刻的人。

20141017日,崔健又有新作品问世了。不过这次可不是一支单曲,或是一个专辑,而是一部故事片电影,名字叫做《蓝色骨头》。骨头一词前面加上一个蓝色来修饰,看上去有点怪怪的,好像是一部搞笑片或者是科幻片。其实这就是崔健,他用很文艺的语言,为一个很严肃的主题冠上了一个很抽象的名字。他的解释是,蓝色是理性,冷静和未来的意思。蓝色与骨头组合在一起,就代表了一种信心,对未来的信心。这样的立意与表达,只能是崔健。如果没有一点标新立异,如果没有丝毫的匪夷所思,那就不是崔健了。

毫无疑问,这是崔健的一次重大尝试,借此他完成了一次华丽转身,从摇滚先锋蜕变成为一名锐气十足的电影编导。这部影片是他经过多年的沉淀之后的一次发轫之作,旨在对于中国历史上那个特殊年代里的一些错位,以他的方式,给予一个深度地挖掘与再现。因此,崔健以剧情代替旋律,在更大的主题平台上,展示了他作为一个思想者的深邃与尖锐。不过,这部电影就像它的名字一样,既抽象又坚硬,并不好消化。用窦文涛的话说,很多人看后却不知道这个电影是个什么故事?不知从何说起,有一头雾水之感。这个评价虽然有点不近情理,但也是事实。

其实,这部影片还是有线索可循,可以掌握它的脉络的。拨去那些因为叙述上的多头并进,所带来的眼花缭乱,观众就会赫然发现,这是另一个版本的《我的父亲和母亲》。只不过崔健的这个《我的父亲和母亲》,相比多年前张艺谋的那个《我的父亲和母亲》,故事更跌宕,寓意更深刻,情节更复杂,叙事手段也更抢眼与多样罢了。但是在形式上却也有相同之处,那就是这两部影片都是以第一人称进入故事的,而且这两个第一人称者,都是以一个儿子的身份,回忆自己的父亲和母亲,讲述他们的峥嵘岁月,还有那些不堪回首的不幸与悲哀。

不同的是,张版的那个儿子只是一个说事的工具,因此也鲜有露面,基本上就是一个画外音。而崔版的这个儿子则大不相同,他不仅就是影片的第一主角儿,还是一个摇滚歌手,同时又是一个网络骇客。因而不管编导是有意还是无意,故事的重心便不会在父母那里,而是在这个儿子的身上了。这就使故事的讲述具有了不小的难度。一方面要表现父母的悲剧,并要回答这个悲剧为什么会发生。另一方面又要描绘出,这个儿子是如何在现实中面临心灵与道德的煎熬与困惑,同时还要诠释出由于父母之间的恩怨情仇,所给他带来的那些挣扎与纠结的复杂情感。

这种对故事的双重述说,又加以在方法上的多角度,不断地交叉递进,难免就使得这部电影看起来有些零乱,分不清主次,不知所云。因此观众也很难跟上故事的节奏,从而也无法看得懂。这是一个不小的遗憾。但是不能不说的是,即便如此,这也是一部很有份量的作品,尤其是描写文革中的那些情节,可说是非常得厚重与生动,能够直击到观众的良知,让人惊讶到无语。比如,将摇滚乐称之为摇摆乐,并加以定罪,就让人苦笑不得。还有,女主角因为一首歌而被文工团开除,固然是来自于她的直接原因,可是就像是她能进文工团一样,都是与首长的荣辱进退有关联的。一切行为的背后都是政治,政治是那个时代的显著标志。

另外,这部影片的一个了不起之处是,所有的人物塑造都一丝不苟,非常有个性,就连在岸上拉船的纤夫的身影,也都个个真实逼真,让人难忘,而且也非常美,仿佛就是一幅幅油画作品。可见,崔健在对电影手段的掌握,还有在角色创作上的才华,并不输于他在音乐上的天赋。所以,说到这部影片在音乐上的运用,则更是他的强项了。他用了四首他自己的歌,也用了另外四首经典作品的音乐片断,为这部影片烘托出该有的气氛。它们是舞剧《红色娘子军》中的《军民鱼水情》和《娘子军连歌》,京剧《智取威虎山》中的《打虎上山》,以及电影《英雄儿女》中的《英雄赞歌》,这些精华荟萃,极好地再现了那个时代的特征与风貌。

虽然,影片的结尾并不是一个什么了不起的创意,但也能看出崔健的处理,总是有他的特色与思考的,而不会与人雷同。他打破常规,没有把片名《蓝色骨头》放在影片的开头,而是放在了后面。当影片结束的那一刻,这个片名才映入观众的视线。随后就是沉长的字幕,一串又一串的演职员名单,制作单位的名单,参与单位的名单,要鸣谢的名单,等等,不一而足,总共长达四分零八秒。可是让观众意想不到的是,当这些字幕终于过完之后,电影并没有结束,而是又出现了一个画面。这是一个正面的远景,两个人物向着镜头走来,脚下是进入重庆巫溪的一座吊桥。

这座桥在影片中曾经出现过,不过那个情节是二十年多前的事了。正因为有了那次的重逢,才有了电影中的故事与那个儿子。现在,又是这座吊桥,可是却时过境迁。另一个当事人已不复存在,却出现了一个新人。这种设计独到又有新意,令剧情陡然间产生出一个峰回路转的意境,既出人意表,又余音未了。不仅加强了故事的完整性,也符合了观众的心理需求。是一个很柔性,又美好的表达。随着镜头由远处拉近,观众看清了那两个走过来的人,岁月导致了沧桑,也结出了果实,这个情节让人不禁感叹,人生虽然短暂,却也会变化万千,不乏梦幻之感。

崔健就是崔健,不可取代,也不可复制。《蓝色骨头》的确是一块难啃的骨头,虽然坚硬了一点儿,但也是很有挑战性,很有咬劲儿。因为有肉,而且好吃,既可回味,又很深刻。看第二遍时,观众就会发现不再艰涩难懂,而会深深地喜欢上这部影片。当然,要是一看就能够明白,那不是更好!电影毕竟是大众文艺,如果在表达上能够再通俗易懂一些,比如做为儿子的这位主人公,他的串场词如果不是那么夸张,那么云山雾罩的,就能够让观众很容易将故事的来龙去脉一下子衔接起来了。再比如,在镜头上如果没有那么多的穿插和闪回频繁地交替出现,效果就会更好,也就会有更多的人欣而赏之,而不会只成为一部小众电影了。

相信崔健不会就此打住,一定还会再拍电影。他的下一部作品,肯定会在立意,看点,深度上,继续表现出崔氏作品应有的风格与水准。并且,应该是既叫好,又叫座了。因为艺术是触类旁通的,一个有思想,又有才华的人,做音乐可以引领潮流,拍电影怎么会落人之后呢!要做就一定会做到最好。这一点,观众已经从《蓝色骨头》里看到答案了。崔健的艺术之路没有停顿过,是一个不断地充满了个性与辉煌的过程。


电影《蓝色骨头》链接: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0zV9Q1MZiFo




 








戳这里 Claim your page
来源: 文学城-点缀
相关阅读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