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说电邮中的英文
上个学期和系主任因为工作原因在邮件里发生了一些本来可以避免的互呛。还好,她是个明白人,要求面对面谈,因为邮件来往是看不见人的表情的,使用的tone 容易让对方误解。最后我们握手言欢。
不过这倒让我想到用英文写电邮的一个故事。十多前前刚到美国求学,写到什么题目,热心的美国导师就建议我联系他的哥大校友,一位大陆留美然后在美从事教学和研究的学者。我当时想,都是中国人,或许可以随便点(当然我错了),就在邮件里称呼该学者Mr. X (没办法,这X不但是洋“爱克斯”,还真是他的中国姓…),没想到该较著名学者X根本不理会我的问题,而是义正辞严地指出: 称呼一个美国学者--他的原文是“American scholar” 只有两种方式: Professor 或者 Dr., 你滴Mr. 是什么意思? 这下我想,苍天啊,我绝非把他贬低为Master of Art, 因为我已经痛彻肺腑地知道,他是哥-伦-比-亚大学的博士! 但我只是想称呼他“先生”而已。 我没有回他的邮件,因为觉得实在没有勇气向愤怒的Dr. X道歉和解释。
不过,从此以后但凡和“American scholar” 打交道,我不再用“Mr. ”,而如果别人在邮件里称呼我为“Mr.”或别的什么,只要不是“Ms.” 我一概接受,决不纠正,因为觉得邮件的内容比别人怎么称呼你,在我看来更有意义。
还有一个故事。一次学术会议会后聚餐,某留美中国女博士提到一个不解的问题。她说有个朋友和美国的一家出版社联系出版事宜,可能是最后并没有谈成,该朋友在给美国编辑的邮件中就用了Thanks a lot!来结尾,没想到被美国编辑以愤怒的语气回击,感觉有点委屈。正好席间有一美国教授,女博士就提出这个问题来请教。老美想了一下说,Thanks a lot 有时候在美国人听来其实有点嘲讽的感觉。
我猜想,大概感觉类似中国人故意拖长声音,加重语气说“多—谢—”, 邮件里看不到对方的表情和态度,容易产生误解,但这美国编辑可能也过于敏感了,没有考虑到对方既然不是本土美国人,未必明白美国文化中的微妙之处。
我猜想,大概感觉类似中国人故意拖长声音,加重语气说“多—谢—”, 邮件里看不到对方的表情和态度,容易产生误解,但这美国编辑可能也过于敏感了,没有考虑到对方既然不是本土美国人,未必明白美国文化中的微妙之处。
最后一个故事又是学者之间的了。一位老华人学者电邮联系一位较年轻的女华人学者,关于什么缴纳会费之类的琐事。老学者大约是抱歉或是担心自己交晚了还是什么,年轻学者就回了一句: “Better late than never.” 这个回答让老学者十分愤怒,觉得自己受到了轻侮,所以时隔几月,还在对我说这件事,看来很难释怀。我站在一个比较中立的位置,解释说,这位年轻女学者可能确实是在开个玩笑,未必有恶意,但她可能忽略了开玩笑的前提是双方有一定的熟悉程度,明白彼此交往的尺度,而不能任意发生在事实上并不熟识的人之间,遑论年龄和性别都不同的两者之间,否则就不 appropriate 。更何况,电邮不是视频,即使你打这句话时面朝电脑笑靥如花,也无人知晓, 所以这类邮件的写和回,还是“professional”一点比较好。自然,这也包括我自己当年的那封Mr. 邮件,是应该更谨慎一些。
戳这里 Claim your page
来源: 文学城-康无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