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闲笔:历史需要回锅肉
周末新闻:印度发射登月航天器,在离月球表面很近时失去联系。业内人士对这次尝试的成败自有说法,而印度航天专家称达到了“90%到95%的目的”(最新消息:他们称找到了航天器在月表的位置,仍旧没有信号)。印度力图创造历史,旁人一片不屑,其实应该理解当事方在炒回锅肉。
中餐在历史上的一次飞跃据说发生在“烹”和“调”两者分开。“烹”指把食材烧熟,“调”指调味。早先(还有现在多数家里做饭)都是连烧熟带加调料一次完工。后来厨师越做越精细,就有意识地先烹再调。以回锅肉为例,取猪的五花肉冷水下锅,煮至刚熟,放凉后切片。这一步是“烹”,把食材做成半成品。下一步就要“调”:起油锅,煸炒肉片,用豆豉、姜、生抽、青红椒、青蒜翻炒后装盘。这道菜的内容是肉,之所以成为受大家欢迎的回锅肉,其核心在调味。擅长调味等于会宣传,这道菜就值钱了。
创造历史也同理,光会做不行,还要会说。古希腊历史悠久辉煌,他们的邻居阿尔巴尼亚等国气不忿,时常唠叨什么什么都是我们的东西。问题是希腊有类似“荷马史诗”等经典(注:现代史学家有人考证认为,荷马史诗里写的特洛伊木马、希腊大破特洛伊似乎是粉饰,史实可能是特洛伊把希腊打跑了),有后来古罗马的传承,阿尔巴尼亚等国缺乏文字记录。由于宣传得力,古代地中海沿岸文明很多功劳都记到希腊头上。中国的史家玩烹调叫“春秋笔法”。其实在春秋时期列国史官忠于职守,宁可杀头也照样记载权臣崔杼的弑君恶行。后来的春秋笔法渐渐加入文过饰非、为尊者讳,以至于后人无从知晓太子李建成究竟比唐太宗差多少,兄弟俩谁害谁。
到了信息时代更不得了,调味大大压倒烹煮。媒体满天飞,狂轰乱炸地不由人不信,原本的真相退居二位。领导、名人争当赵高,瞪眼说瞎话。因为现在事在眼前,人们或许还有个判断。以后过去多少年,经过调味的宣传品进入史书,早先的臭猪肉估计早被忘记。
历史如同回锅肉,需要两次创作:干一次,吹一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