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望之翼 – 柏林穹蒼下 今年諾貝爾文學獎主寫的電影劇本
欲望之翼 – 柏林穹蒼下
今年諾貝爾獎總算補發去年的文學獎,波蘭女作家奧爾嘉朵卡萩(Olga Tokarczuk)獲得遲來的殊榮;今年的文學獎得主 -- 彼得漢德克(Peter Handke,1942 -,奧地利人)引起很大爭議。漢德克著作等身,他寫詩、小說、戲劇。最受矚目的電影劇本 --《柏林蒼穹下》(Der Himmel über Berlin,1987),與德國大導文溫德斯(Wim Wenders)合作。此片清冷,意象奇絕,另一譯名是《欲望之翼》(Wings of Desire)。
它使人湧起新約哥林多前書的兩節:「因為我們成了一台戲,給世人和天使觀看(4:9)」;「我作孩子的時候,說話像孩子,心思像孩子,想法像孩子,既然長大了,就把孩子的事都丟棄了(13:11)」。漢德克或許從中得出靈感:天使越過天際,下凡跟俗人一同演戲;另方面,片中獨白反覆漢德克不同詩句的引言:「孩子還是孩子的時候。。。」
柏林有兩名天使:達米爾(Damiel,Bruno Ganz飾)與卡西爾(Cassiel,Otto Sander飾),守護這座快要統一(1990)的城市。達米爾蹎足在樓簷邊緣,羽毛翅膀隱約揚起,他的頭低垂,只有地上的孩童或玩耍、或乘車看得見他,小朋友都很激動地手指上舉,怕達米爾掉下來。而後他與夥伴卡西爾對談。悲天憫人,卻只能旁觀。他們都以看不見的手,撫慰人們的肩膀,迫切地傾聽他們的心語。迷離幻境中,他倆看遍浮生。
卡西爾雖則客觀,也曾貼近一個絕望的男人,眼睜睜看他跳橋毀了自己。卡西爾只有無可挽救的嘶吼;達米爾到處漫遊,聆聽欠債的、病痛的、逃難的。。。囈語。他走進一家即將倒閉的馬戲團,其中的空中女飛人瑪瑞安(Marion, Solveig Dommartin飾)盡力表演,不願意回去作飯館招待。她的寂寞心聲掀動了達米爾。他決定降下作凡夫俗子,如今雪地也會顯現他的腳印了。他離開卡西爾,肩後的短馬尾消失了。黑白銀幕轉成彩色。他要去尋找瑪瑞安。
劇組選擇場景,結合漢德克的原創,處處見運心:天使坐在金碧輝煌雕像連接翅膀的肩上,他們在天上垂聽;也坐於平地石雕雙翅的一旁,與人世平行。
圖書館的內景:讀書人冥想、默讀、潛意識流動;男女混聲不和諧回聲。只有孩童看得見館裡的眾天使:有男有女,圍巾、長大衣、馬尾垂肩、表情肅穆。天使認得出彼此,微笑點禮。整齊排滿的長方桌和椅子。某天使正在陪讀一名包頭巾的女人。虛像顯示達米爾手掌旋筆,手指滑過書頁。
1968 到2003 的電視影集《神探可倫坡》(Columbo),讓彼得福克 (Peter Falk,1927-2011) 名滿各地。他片中軋演由天使入凡的電影導演,正在拍二戰期間的德國,所以片場模擬轟炸、廢墟、遊民;但是中間歇戲時,穿著納粹制服的演員、黏猶太之星的囚犯、跟摩登婦人散聚抽菸寒暄。原來我們在看戲中之戲!
可倫坡指引達米爾嗅覺、舌尖、指觸的感應;他未改《神探可倫坡》的邋遢,口才仍辯給。達米爾向他學習如何作「人」。典當了上天送給他的盔甲,買了件花夾克、手錶,也品嚐了熱騰騰的咖啡。現在他要跟意中人瑪瑞安見面了。
漢德克筆端的理想,讓瑪瑞安在馬戲團、廂車、俱樂部與酒吧出現。她代表失意的群體,渴望發揮潛力,更希望理解她的達米爾,能從夢裡出現到現實來。夢境以及俱樂部兩場面拍得相當冗長,磨練觀眾的耐性;真實的世界裡,等待更不可捉摸而且難耐吧!
彼得漢德克袒護塞爾維亞(Serbia)的米洛賽維奇(Miloservic)殘忍的,種族滅絕的暴行,讓人無法理解他站邊的理由。巴爾幹半島的歷史、種族、宗教自古複雜。漢德克的生母是斯洛維尼亞人(Slovenia),他的繼父是德意志的國防軍人,這些家族牽連,跟他的政治立場沾得上邊嗎?又怎麼跟此片無偏見的天使與孩童連結起來呢?
爭議之處還包括他2014年主張諾貝爾文學獎應當廢除,又於2016年批評該獎項頒給了鮑伯迪倫(Bob Dylan)。我期待今年十二月漢德克在受獎典禮時,給個說法。
11/17/19 世界周刊 P.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