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清明节和美国的阵亡将士纪念日
在中国,清明节是给亲人上坟扫墓的日子。现在中国政府也规定清明节放假一日。
美国的清明节,它的正式名称叫作“阵亡将土纪念日”。它是联邦法定节日,时间原为每年的5月30日。现在,这个节日是在五月的最后一个星期一。1968年,美国国会通过一项“星期一节日法案”,目的是把节日和周末连接起来,照顾政府员工,使联邦假日借着周末变成三天的休假日。这一法案在1971开始实施,所以,自1971年开始,阵亡将土纪念日就挪到了每年五月的最后一个星期一来过。
阵亡将土纪念日是美国南北战争的产物。美国南北战争是一场大规模的内战,南北双方伤亡惨重。在这场同室操戈的内战中,有62万人死于疆场,死亡人数远远超过美国历次战争的总和。虽然这个数目同中国内战时期的死亡人数根本无法相比,但它给美国留下了至今仍难以痊愈的创伤。
美国南北战争就是这样一场在美国历史上死人最多的惨烈的内战。南北双方领袖在蓄奴和废奴问题上产生分歧,找不出好的解决方案,南方闹分家,北方又不干,那就打吧。这一打,可就苦了老百姓了。当时美国资本主义刚开始发展,忒缺劳动力,可是,这场战争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以南方为例:四分之一的白人青壮年人被战争夺去生命,财产损失不计其数,要不然战争结束后要重建南方呢。财产损失了,可以重新聚敛,人呢?人死不能复活。这就是为什么文明世界愈来愈多的人反对战争的理由。
最直接感受到战争残酷性的当然是在战争中失去亲人的家庭。南北战争尚未结束,南方一些失去亲人的妇女便组织起来,祭奠战争中阵亡的亲人。她们在墓地上洒满鲜花,向死者表达自己的哀思和敬意。战争结束后,南方许多家庭在祭奠战争中阵亡的将土时,不分南北双方,向死者的墓地一律都奉献鲜花,这种做法感动了北方人。有人就把这事儿报告给了中央,当时美军总司令约翰?洛根将军于1868年5月5日下了一道命令,正式宣布当年5月30日为“阵亡将土纪念日”,并于当天在阿灵顿国家公墓举行纪念仪式,向安葬在国家公墓的同盟军和邦联军所有将士的坟墓敬献鲜花。
其实,无论是在南方还是北方,向阵亡将士表达敬意是人们具有的一种普遍的情感。阵亡将土纪念活动起源于南方还是北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内战刚刚结束设立阵亡将土纪念日有助于消除分裂,实现和解。
一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又有一批死于战场的军人。于是,人们开始在阵亡将士纪念日这一天祭奠所有在战争中死去的人们。
后来,阵亡将士纪念日逐渐演变成为一般家庭祭奠逝去的亲人的日子,和中国的清明节十分相似。
最初设立阵亡将土纪念日具有明显的政治色彩,这种纪念活动的形式--现役军人和老战土列队在墓地向阵亡将士鸣枪致敬,扫墓,阅兵,游行等等,都是为了加强爱国主义宣传。很多时候,形式对人的影响是不能低估的。然而,1971年实施的“星期一节日法案”对这种爱国主义宣传产生了釜底抽薪的负面作用。本来一年一度的爱国主义宣传活动借助阵亡将土纪念日的形式搞得有声有色,自打把这个节日挪到5月的最后一个星期一,变成三天的休假日,老百姓自觉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人就日益减少了。5月底,春暖花开,又有三天假,许多地方连游行扫墓等活动都组织不起来,人都春游去了。阵亡将土纪念日名存实亡,成了人们调剂生活的休假日。
近年来,美国人在回归传统。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恢复阵亡将土纪念日的原始功能,又成为一些人努力的目标。9.11恐怖袭击后,美国政府对阵亡将土纪念日特别重视。除了提高警惕严防恐怖袭击以外,还大力增加这一节日的政治色彩。2002年,“9.11”后的第一个阵亡将土纪念日到来之前,美国总统发表文告,要求美国人民把每年的阵亡将士纪念日作为祈求持久和平的日子,并确定从当地时间下午3点开始的那一分钟为全国追思阵亡将士的时刻,全体美国人民在此时默哀。
十多年前,在全国人大会议上,有人大代表提出提案,中国也应当立法设立“阵亡将士纪念日”,并使之成为法定假日。中央政府在这一天要举行纪念大会和纪念活动,各地下半旗志哀,向为国捐躯的英烈及死难者墓地敬献花圈。这一天作为纪念死难同胞、爱国志士的忌日,各种喜庆、歌舞活动不宜举行。另外,全国的爱国主义教育学习基地、活动场所,都应在这一天免费向公众开放。这个提议旋即在全国范围内激起强烈反响。
根据发表的文字报道来分析这提案没有结果的原因,这提案把应当纪念的阵亡将士限定在从1840的鸦片战争直到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这一时段。
提案提出纪念“在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斗争中牺牲的将士们”。
解放战争属于中国内战的范畴,但国共两党阵亡军人的数目非其它战争可比,双方阵亡的将士,国民党军队的是否都应当受到人们的尊敬和怀念,看法就复杂了。在这一点上,中国应该学学美国人设立阵亡将士纪念日的初衷,不分南北,无论敌友,把这个纪念日当作民族团结的契机。再说,在纪念阵亡将士时把国民党官兵包括进来,对祖国统一大业准有好处。
中国设立阵亡将士纪念日,七嘴八舌,争争吵吵,不定什么时候才能定下来。最后就是清明节,顺应传统,顺理成章,让老百姓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