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莫泊桑 “我的叔叔于勒”
读书笔记 莫泊桑 “我的叔叔于勒”
相信读书人都会有这样的感触,在不同的年龄段读书会有不同的体会。我年轻时就喜欢法国作家莫泊桑的小说,他小说中的人物平凡得就像是我们的身边人,而故事的结局往往带给我们惊喜,甚至拍案叫绝,掩卷后回味无穷。历经沧桑后再读莫泊桑,感触又深了一层。
“我的叔叔于勒”是莫泊桑发表于1883年的一篇短篇小说,只有八页,可是其内含却相当丰富。
故事以第一人称写成:我的一家有爸爸妈妈,还有两个待嫁的姐姐,我的叔叔于勒败光了他的那份遗产,还将我爸爸的那份遗产也败掉一部分。全家都骂于勒是个败家子。于勒最后不得不远走北美发展。不久于勒来信说他做起了生意,还赚到了钱。这封信给全家带来了希望。两年后的第二封信中更是将希望具体化,他说等他事业有成即荣归故里,兄弟欢聚一堂。这第二封信成了全家的福音,大家经常把信拿出来看,甚至在姐姐择婿时也派上了用场。此后我们全家就一直活在美好的憧憬中,幻想着我的叔叔于勒载誉而归,带给我们金钱和幸福。对于勒也极尽赞美之词,成为亲爱的于勒,英雄的于勒。在姐姐婚后全家的旅行中,爸爸惊奇万分地发现轮船上衣衫褴褛卖牡蛎的老头竟是我的叔叔于勒,全家的希望和梦想瞬间破灭了。爸爸和妈妈又开始了对于勒的咒骂。
故事嘎然而止,留下读者无尽的震撼与回味。在136年后的今天读起来好像故事就发生在现在,于勒叔叔就在我们周围。
很多人心目中都有一个于勒叔叔,以前封闭的中国人多么盼望自己的家族中能够出现一个于勒叔叔,拯救家庭于贫穷与痛苦。改革开放以后,海外关系从灾难变成炫耀,每个家庭都希望有一个海外侨胞,不仅能给家庭带来荣耀,还能在经济上物质上带来实质性的改变。
同样在农村,在山区,出了一个大学生,毕业后留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他们就是于勒叔叔。他们是家庭甚至家族的希望,他们肩负着改变家庭命运的重任。
我的家族里没有一个海外亲戚,也从没想过有海外关系,没想到后来竟有了海外关系,而我自己会成为海外侨胞。
这一切都发生在改革开放以后。我的小哥在八十年代出国,后来辗转来到美国。那个年代出国还是一件非常稀有的事,他是我们家的于勒。小哥出国后很快就给我的嫂子寄回一些洋货,其中有一条金项链。我不敢奢望,只是当我们单位的同事在一起经常炫耀外国货的时候,心里还是有点失落。单位有一个浴室,我们可以每周一次在工作时间洗澡。沐浴中的女人不是一丝不挂,因为还有项链挂在脖子上。因此项链就成为洗澡时大家的谈资。她们的项链多数是在国内买的,个别的也有从国外带回来的。我当时心想如果小哥能送我一条美国的项链那该多好啊。
还有一件事,我北京的二伯母来访时讲,她有一个哥哥随着国民党逃到台湾,成为她们家的海外关系,文革时没少受牵连,后来他在台湾开了一家珠宝店,他第一次到北京探亲时送给她们家的女人每人一个金戒指。这件事给了我深刻的印象。
这两件事我一直牢记于心。等到我来美国后,我成了于勒,我要成为人们盼望中成功的于勒。我一直为衣锦还乡准备着。我回国时要送珠宝首饰作为礼物给大家。从那时起我就经常光顾珠宝店。偶尔遇上珠宝店关张的时候打折,我就会买一批,留着作礼物。具不完全统计,在回国探亲的时候,我陆陆续续送出三十多件珠宝首饰,包括项链和戒指。我的亲戚和朋友很多都得到了我的馈赠。我很欣慰,首先珠宝首饰是我的最爱,我相信每个女人都喜欢。再者上面的两件事一直影响着我,就是我的于勒情怀。我要让她们高兴,我要把我认为最好的东西送给我的亲戚和朋友。己所欲,施于人。这是我的一个情结,我的一个心愿,也许收到礼物的人会很高兴,也许人家不屑一顾。但是我的心愿了了。
无论是作为社会现象,还是家庭角色,于勒叔叔都将继续存在下去。现在中国富裕了,钱多了,礼物也水涨船高。中国人嘴上说:礼轻情意重,其实中国人最看重礼物的价值。这让海外华人回国探亲时选礼物更加纠结,送的礼物价值少了人家看不起,太贵重了自己又吃不消。于勒叔叔越来越难当。
在外面打拼的人,包括海外的和外出打工的人,大家都有一段不平凡的经历,每个人都怀有一个荣归故里,衣锦还乡的梦想。但是成功谈何容易,也许原生家庭对我们的期许太重,也许我们对自己的要求过高。其实一个人的力量很难承载一个家庭的振兴重任。想想当年我们迈出的那一步,我们完全应该为自己自豪。
家应该永远是游子温暖的港湾。当游子想家的时候,感受到的应该是温暖,而不是负担,任何奢望都是非分之想。没有奢望便没有失望。如果于勒叔叔能够放下负担,如果他的家庭没有过高的期望,于勒叔叔就可以回家了。
戳这里 Claim your page
来源: 文学城-孙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