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要说东我就说西
(读史杂感之三)
中国人脑子活络会使小聪明,这好像是世人都承认的,我们自己对此也是沾沾自喜时常引以为荣的。当然了,会狡辩会耍诡计精通权术喜爱阴谋论,在这些方面我们既有历史又有传承,别人不服不行。
两千多年前的鬼谷子,是被尊为捭阖谋略的开山鼻祖。他的两个得意弟子,苏秦和张仪,凭借玩弄合纵连横之术,在春秋战国诸候纷争的年代,指东打西欺上瞒下,可以说是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之威。但孟子对他们却很鄙视,认为这种津津乐道于耍阴谋定诡计的人,实际上没有立天下之正位,没有行天下之正道,非大丈夫所为也。
其实,细看《资治通鉴》中对苏秦张仪事迹韬略的描写,就会发现他们玩弄谋略的手法也不是十分的复杂。好像有一个惯用的基本路数就是,你要说东,他偏说西。然后,他会眼珠一转,马上编撰出一套说西的理由。当一个事情被归结为非东即西的时候,这里总归会有一半的胜算,等要是运气好又碰巧押对方向后,没准别人就会对这样的判断力另眼相看了。但是耍手腕使心计的事情毕竟只是术而不是道,这里根本谈不上规律,更没有逻辑道理可循。
比如说,张仪辅佐秦国时,巴蜀两国相互开打,都派人到秦国向秦王求救。秦惠王思索再三决定支持巴国讨伐蜀国,他问张仪的意见,张仪说“不如伐韩。”然后,他就编出一套说辞来解释讨伐韩国的缘由,估计是本身逻辑思维能力有所欠缺的秦惠王被他说糊涂了,也就忘了巴蜀交战的初衷,忙着讨伐韩国去了。
还有一次,秦惠王想用武关和楚国交换一块黔中之地。楚王说,我不要武关,你把张仪交给我,我就把地换给你。张仪听说此事,对惠王说他愿意成行去楚国。秦惠王说,楚王那么恨你,你还敢去?张仪很会拍马屁,他说,秦强楚弱,再加上大王你在,他们哪敢炸刺儿呢。而且我和楚王的近臣靳尚关系不错,靳尚又巴结楚王的爱姬郑袖,能说上话。郑袖的话楚王是言听计从的。就这样,张仪好像有持无恐地奔楚国而来,一到楚国就让人给逮起来了,楚王肯定要杀他。结果,靳尚跑到宠姬处对郑袖说,秦之甚爱张仪,将以上庸六县及美女赎之,王重地尊秦,秦女必贵而夫人斥矣。这爱姬一听大王会喜欢新来的秦国年轻女子,自己会被排斥没好日子了,那还得了。当晚,她就在枕边对楚王哭诉道,臣都各为其主耳,今杀张仪,秦必大怒,你还是先把我们娘儿俩送到江南免得被秦当成鱼肉。。。听了这话,楚王第二天就把张仪给放了。
看完这段故事,我是半天没琢磨出来这其中的因果关系,不知道这里是谁的脑子出了毛病。按道理,爱姬怕的是失宠,她不应该在乎张仪的死活,反倒是张仪要是被大王杀死了,那才是绝了秦女来楚抢位的可能了,她怎么还会说出救张仪一命的话来呢。再看楚王的反应,也是不合情理,二话不说把张仪放了,这不是人财两空没得一点好处吗?所以说,张仪他们耍的小聪明,好像都是建立在这种各方不搭,全无逻辑的基础之上的。这让我这种脑子慢的人看起来,真的是难以理解。
不过,《资治通鉴》里讲的这种说不清道不明的谋略之术,对有心之人还是会有所启发的。估计当年太祖毛主席就是在通读了十几遍全文之后,玩味出一条掌控别人而不为别人掌控的谋心之术,那就是后发制人。这就难怪,同样是心机很重又深知老毛品性的林副主席,会写出如此这般的心得感悟:他这个人,你要说东他就要说西,以示自己一贯正确。所以,不能在他表态之前表态。跟着他表态,他就抓不住你的把柄了。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