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校的秋色别样红
每年一到金秋时节,同学群里就开始有人晒出母校校园里绝色烂漫的秋景,引得众同学频频点赞,叫好连连,更令大家自然而然地回忆起当年在这所美丽的校园里的朝朝暮暮,点点滴滴。
转眼几十年过去了,昔日的同学们早已走向四面八方,学校的规模不断扩大,面貌也已今非昔比,很多新建筑,新校舍我们从来都还没有见识过,唯有如今被称作“校本部”的老校园,依然初颜不改,深深地印在每个人的记忆深处。
看到这些过去曾经与我们朝夕相伴的熟悉景致,仿佛自已又回到了青春年少的时光,大学时代第一次走进校园,走进宿舍,走进课堂的情景历历在目,就像是发生在昨天那样真切,清晰,鲜活。当然,时间不会真的倒流,逝去的岁月不会真的回返,我们只能徒叹时光飞逝,岁月无情。
下面这座俗称“方塔”的建筑,学名“文星阁”,建于明代万历33年,相传太平天国年间,曾被太平军用作瞭望塔。此塔砖木结构,阁高四层,平面呈正方形,下砌三重青石高台基,上覆四角攒尖顶,塔内横梁上悬大铁钟,上有“文星宝阁”铭文,故又称作“钟楼”,是校园里年代最久远的别具一格的古建筑。当年读书时,我们所住宿舍房间的窗户正对着这座高塔。每天从宿舍去教室,也都得打塔下面走过。可以说,它见证了我们四年校园生活,春夏秋冬的每一年,从早到晚的每一天。
穿越校园的林荫道,这会儿正是秋叶橙黄,美不胜收的时节。当年,这一带是同学们早读的好去处,树荫下萦绕的满是琅琅的读书声。
百年红楼,原是为纪念美国基督教监理会派往中国的第一位女传教士,献身中国女子教育17年的海淑德(Laura Haygood)而建,原属“景海女塾”(景仰海淑德之意)。红楼以珍藏过海量的古籍善本而闻名四方,国学大师钱仲联曾经在这里给他的学生讲明清诗文。记得毕业那年,老先生拄着拐杖来参加全校毕业生合影的情景。
当年数学系所在的教学楼,也是一幢古色古香的西式建筑。
已逾双甲子的林堂,系为纪念学校奠基者之一林乐知而建,是当地少有的规模宏大的西式建筑,高耸的钟塔巍然挺拔,是学校地标性建筑,参观者打卡必到之处。我们在校时,有一次电影厂来这里拍一部叫《特高课在行动》的抗日神剧,把这幢建筑变身为一座教会医院。当天,前来看热闹的人实在太多,没办法清场,气得导演连声高叫“不拍了,不拍了”,提前收场了。
老校门西式建筑的三拱门,是引领你进入校园最美丽的所在的必经之地。
把艳丽的红枫摄入镜头
走过铺满金黄的落叶的小道
银杏树叶泛着鹅黄
这处小桥流水记不起来是在哪里,可能是后来并入的另一座校园。
红枫和着泛红的爬藤,使得一座座精美雅致的校舍更加古意盎然。
从空中俯瞰校园,又是另一番景象。
也不都是点赞,有同学转贴这些校园美景时,不忘吐槽学校以防疫为理由而把已退休的教职员工拒之门外。有个同学说他们是“站位高,格局小”,拿他们当病毒携带者来看待了。闻之不禁感慨系之,走南闯北,见识过不知多少欧美各地的大学校园,从未听说过有哪所学校有高墙深院,或者森严门禁,与外界相隔离。但愿疫情早日过去,好让同学们有机会重返校园,哪天我们自己也能故地重游,重温已然远去的年轻时光。
谢谢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