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到青岛去看海
青岛,是我在国内时所到过的最美丽的城市之一。她地处胶州湾畔黄海之滨,海滨风景秀美绝佳,市区地处丘陵地带,各色房舍高低错落,随处可见二十世纪初期德国式建筑分布于海滨和山丘之上,形成当地所特有的“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的别样景致。初来乍到的人有一种置身异国他乡的感觉。每当夏天来到的时候,青岛更是吸引了大批外地游人来此消暑度假,各个海滨浴场常常是人头攒动,摩肩接踵,真的是人山人海了。
对于青岛的美好印象,多年来一直留在我的记忆深处,难以忘怀。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变化,青岛到底会变成什么样子呢?他是否秀美依然?近几年每次回国时,总想找机会旧地重游,再访青岛。但每次都因日程太紧而未能成行。上个月又回国一趟,便下决心抽时间去了。还好,多年前对青岛的美好印象没有因为重游而稍有消减,还见证了这座城市新的发展风貌。
交通的发展,道路的提升拉近了城市与城市之间的距离,又是由家里人自己开车前往,非常方便快捷。黄岛胶州湾大桥和胶州湾隧道的开通,结束了“青黄不接”的历史。我们从这座跨海大桥经过,跟多年前相比,行程大大地缩短了。出行那天预报是轻度雾霾,大桥看过去更显得“虚无缥缈”,望不到尽头,走在上面更加惊心动魄了。
这次重访青岛,有意识地多去看以前来时到访过的地方。去之前没有做功课,时值夏季旅游高峰期,预料到住宿会是个麻烦。果然花了不少时间在找旅馆上面,最后确定住的地方每晚近六百元,只能算过得去。
青岛的地标性建筑之一是这座建于1903年的德国式建筑,最初是德国胶州湾租借地的总督府。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日本通过青岛战役夺取胶州湾租借地,该楼变成了日军司令部。1922年中国赎回青岛。1938年日本侵华,该楼再度沦入敌手。1945年抗战胜利后,成为青岛市政府办公地,建国后仍为市政府所用,直到1994年政府迁出,现为青岛人大,政协办公地,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记得文革后新版电影《南征北战》开头蒋军开高级会议的场景就是取自这幢楼的。
位于信号山南坡的德国驻青岛总督府迎宾馆旧址,远远望过去就可以感觉到它的气势不凡。
老市政府附近的原德国胶州帝国法院旧址,建于1912到1914年。
青岛海滨的八大关景区。就是以中国古代八个著名的关隘,如宁武关,武胜关,嘉峪关,山海关等命名的八条街道,八大关内有两百多幢主要建于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代表24个国家建筑风格的别墅式建筑群,号称“万国建筑博览会”。多年前,这里名气虽响,但是很幽静的所在,因为我们有一个亲戚家就住在其中的嘉峪关路上,到这里并不觉得有什么特别。如今这个区域已被整个圈起来变身为好几个相对独立的景区了,要绕好半天才能来到八大关腹地。
青岛又一处地标性建筑——青岛天主教堂,全名圣米艾尔大教堂,建国前是整个山东省的最高建筑。由德国建筑师毕娄哈设计,上世纪三十年代前期所建,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记得第一次来青岛时,这里刚经过文革破坏,尚未修复开放。如今它不仅是重要的宗教活动场所,也是闻名遐迩的旅游景点。
年青人喜欢以此建筑为背景拍婚纱照。帮忙拉婚纱的小伙子该不会被拍进镜头里吧?
生平第一次看水族馆就是在青岛。青岛水族馆是中国乃至亚洲的第一座水族馆,1931年始建,1932年建成开放。近年所建的海底世界是水族馆的一部分。
多年前来青岛时,对原山东海洋学院(今中国海洋大学)幽静的校园环境,别致的校舍建筑印象极深,这次也没忘记再去看看。
水产馆。捕捞学是研究渔具、渔法、作业渔场的环境以及捕捞对象的生物学习性的综合性的科学。看了门前铭牌才知道,此楼也可说是一次大战的遗迹之一,当时曾是德国军队的兵营。
海洋馆
地质馆
科学馆
青岛租借地自1922年被中国赎回后,大批文化人来到这里,推动了青岛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市区留下了许多当年文化名人的故居,得到很好的保护,供今天的人们瞻仰凭吊。这里是著名作家沈从文故居。
前海栈桥,也是青岛的一大地标,青岛啤酒的商标上标示的就是这座栈桥。它早于1893年建成,距今已逾两个甲子。
青岛湾夜景
远处是青岛日报大楼
青岛繁华商业区之一中山路街景
一所医院。牌子多表示档次水平高。
一所学校。标语很给力。
劈柴院1902年开张
附近海鲜一条街。各类海鲜琳琅满目,令人眼花缭乱,引来不少内地游客竞相围观,可对我这个也是在海滨城市长大的人来说,并不觉得怎么新奇。
中华老字号“春和楼”
夜市正当时
青岛西海岸新区,城建规模庞大,无数座高楼拔地而起,像一座全新的城市。
一点说明:拍照所用是极普通的相机,加上轻度雾霾,使不少图片效果不佳,还有一些是透过车窗抓拍的,图像不够清晰,请多包涵。谢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