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份“真爱”,令人潸然泪下
这段时间,徐州八个孩子母亲“徐子捌”的遭遇牵动了全球人的心。21世纪,所谓的“世界强国”的天朝,竟然还有如此这令人发指的兽行,看了教人怒从胆边生!
这令我想起来春节前看的一部电影,描写了一位有19个孩子的母亲。
这是一部少数民族电影,不经意间搜到,很认真地看完了,也被深深感动了。
少数民族电影曾是中国电影史上灿烂光辉的一页。小时候看过很多 ,《刘三姐》、《阿诗玛》、《五朵金花》、《冰山上的来客》等等,这些至今都是经典,时常被人提及。
随着少数民族越来越汉化,少数民族电影越来越少见,估计现在的年轻人都不知道何为“少数民族电影”。
这部少数民族电影曰《真爱》,是由西尔扎提·牙合甫执导,孔都孜扎依·塔西、拜合提尔·艾则孜、索星宇等人主演的剧情电影。于2014年5月22日在中国内地上映。
影片以2009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阿尼帕·阿力马洪的故事为原型,讲述了维吾尔族母亲阿尼帕老人在几十年的时间里抚养了6个民族的19个孩子的故事。
剧情简介:
新疆阿勒泰青河县,群山环抱中的一个小县城,公路从山间蜿蜒而过。年幼的王彩霞衣衫褴褛,满头脓疮,漫无目的地寻找失散的哥哥王云辉。从一群嬉闹的孩子口中,小彩霞得知自己找错了地方,孤独无助蜷缩在石墙边的她被阿尼帕妈妈带回了家。新家在小彩霞眼中是奇特的:一个破旧钻风的毡房,一张其大无比的大炕,一位天天围着锅台的阿尼帕妈妈,一位沉默少语经营一家铁匠铺的阿比包爸爸,一群年龄各异永远吃不饱的孩子们,一口接一口不断变大的大锅。
为了治疗小彩霞头上的脓疮,阿尼帕拿出家里所有的钱给她治病,这也让这个贫困的家庭背上了沉重的负担。为此,丈夫阿比包和阿尼帕发生争执。阿尼帕坚持认为,好马要有好的鞍子,一个女孩不能没有头发。在裁缝的帮助下,小彩霞终于长出了头发。阿尼帕帮助小彩霞找到了失散在外的哥哥王云辉,面对同样失去家庭的小云辉,阿尼帕也伸出了接纳的双手。张梅花主任要去外地学习一段时间只能将失去父母的哈萨克族会弹冬不拉的小那然寄养在阿尼帕家,并送来了粮食。同时为了增加收入,帮助阿尼帕在在屠宰场找到了洗羊下水的活儿。
日复一日,在早已封冻的河水中,阿尼帕用僵硬的双手清洗着一桶桶的羊下水,丈夫阿比包心痛地看着她。屋漏偏逢连夜雨,在一次意外中,阿比包赖以生存的铁匠铺化为灰烬,全家陷入绝境。小那然的歌声驱散了家里的阴霾,带来了幸福的勇气。一场突如其来的雪崩,让阿尼帕失去了在一所小学做饭的工作,却因雪崩领回两个孤儿。至此,19个孩子,阿尼帕和阿比包,共同生活在这个艰辛却充满希望的屋檐下。
岁月荏苒,孩子们一天天长大,有了自己的家庭和事业。曾经艰难的日子像曾经的那口大锅只能让人追忆,年迈的夫妻俩时常坐在大锅前回忆着艰难而幸福的岁月。新婚不久的老大阿尔曼(阿尼帕的亲生儿子)却为了保住全家人吃饭的大锅不幸离世。
夫妻俩的善举越传越广,感动了越来越多的人。2009年,阿尼帕当选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
我之前没有听说过阿尼帕,一直以为只是一部创作电影,直到影片快结束时看到北京街头巨幅幕墙银屏出现白岩松宣布其获选,才恍然大悟:原来,这是真人真事!
《真爱》像是月光里飘来的琴声,让观众在静静的时间里,感受着纯洁的人性之美,影片抛开了那种描绘英雄人物常用的模式,不强调故事的情节性和矛盾冲突的激烈性,而是在充分利用镜头画面感,着力营造诗意的氛围,创造出了动人心弦的审美效果。在表现人物方面,努力在细节上,让主人公的行为真实可信。
阿尼帕·阿力马洪,维吾尔族,1939年5月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青河县青河镇居民。
影片与真实相比,多了些艺术加工。现实中的阿尼帕·阿力马洪和丈夫阿比包(已去世)收养了汉、回、维、哈4个民族的10几个孤儿,加上自己生育的6个孩子,以博大的慈母之心,创造了至真至纯的温暖之家。同时,她还把仁爱之心播洒到社会,帮助了许多困难中的人们。
阿比包在县公安局工作,10口之家的生活全靠着丈夫每月45元的工资支撑着。生活拮据但日子过得却其乐融融。1963年,阿尼帕的哈萨克族邻居亚和甫夫妇相继去世,留下3个未成年孩子,生性善良的阿尼帕深知孩子失去父母的辛酸和孤单,收养了他们。之后的十年间,阿里帕又先后收养了回族孤儿王淑珍,王作林兄妹4人,汉族孤儿金海、金花和金雪莲,这时,她和丈夫抚养的孩子增加到了19个。
收养这些不同民族的孩子,阿尼帕和丈夫付出了难以想象的艰辛。为了不让孩子们饿肚子,阿比包每天下了班就去帮人家打土块,阿尼帕每天都到菜市场拣别人不要的蔬菜。家里虽然养了两头奶牛,但谁也不舍得喝奶,全部到市场换成零钱支付孩子们的学费和购买生活必需品。为给一家20多口人做饭,她专门买了一口直径1.2米的铁锅,被称作“团圆锅”。 阿尼帕对收养孩子比亲生孩子还亲,她最小的亲生女儿上初中时还没穿过一件新衣裳。
除了抚养孩子, 阿尼帕夫妇还做了很多好事。2003年,阿尼帕帮助寻亲无望差点自杀的哈萨克族姑娘古丽找到工作,还让她到家里住。2003年,阿尼帕为大龄孕妇江阿古丽筹集1000元钱,召集儿女为她献血,手术后接到家里照顾。5月,资助贫困的孕妇乌拉斯汗顺利做了引产手术。青河阿尕什敖包乡的贫困户切克斯手有严重残疾, 1984年以来,一直把阿尼帕家当成自己的家,面粉常年由阿尼帕一家供应。汶川大地震发生后,阿尼帕捐款1000元,还找到民政部门要求再收养十个孤儿,她说:“只要我有口吃的,就有他们的。”
阿尼帕的热心和善良深深地影响着她身边的孩子们,子女们已经养成了习惯,谁家有困难,只要他们知道了,再难也会搭一把手。侄女热孜万古丽资助了3个贫困学生,她说:“我学会了爱,学会了帮助更困难的人,并从中得到快乐。”
影片的最后,丈夫在阿尼帕上中央电视台领奖时安详去世,而阿尼帕这个大家族已经多达200多人,在一张洋溢着幸福的全家福合影中,影片划上了句号。
这部电影没有任何煽情的镜头,从头到尾都是灰色色调,凸显了北疆的寒冷天气和生活的艰辛。所有的对话都是朴实的,没有一句豪言壮语,却令人感受到发自内心的真诚。看到结尾处,不知不觉,泪水盈满了眼眶...
同时,影片也刻画了这样一个位于偏僻边疆的小村居民的友善:村干部张梅花想方设法提高夫妻两的收入,为阿尼帕找工作、申请生活补助。周围邻居也没有因为这些孩子是收养的而歧视他们。是想,如果是发生在处处势利眼的城镇,阿尼帕能够抵挡住各种困难吗?
阿尼帕是平凡的,一位平凡的维吾尔族妇女;她又是伟大的,这种伟大,是一种不求回报的付出。其实收养孩子不一定好养,好多收养时已经有了一定年纪,知道自己的身世和亲生父母。这种孩子或者会有自卑感,或者长大后不懂得回报。阿尼帕应该也想过这一点,但她还是义无反顾地承担起抚养他们的责任。
影片中的阿尼帕本身也是一名孤儿,被丈夫阿比包的父母收养才长大,因此她从小就感受到了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温暖,也决心帮助其他有同样遭遇的孩子。
要把别人的孩子当作自己的孩子养育,甚至比对自己的孩子还要好,这得需要多么坚强的内心和美好的情怀。扪心自问,如果换了是我,能做到吗?我觉得我做不到,我相信大部分人都做不到。不单纯是时间和金钱的付出,更是情感的无私给与。现代人大都算计付出与收获的比例,没有几个人会白白付出。正因为如此,越发觉得这个维吾尔族妇女的可贵与真诚。
再回头看看徐州事件。阿尼帕是自愿收养孤儿,徐子捌却是被拐卖,当作生育工具,还遭受无数泯灭人性的畜生的蹂躏!不将这些人绳之以法,将难以平民愤!静待事态发展。
还有曾经引发热议的陈冲弃养事件,也都证明了我上面所说:没有几人会愿意白白付出。陈冲作为公众人物,不缺钱,对于她们来说,形象行为至关重要。她尚且如此,更何况常人乎?
如果有兴趣,建议到油管看看这部电影,相信你也会被感动。
链接如下:https://youtu.be/QAb7dbu_mz8
贴首《冰山上的来客》主题曲《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一起重温少数民族电影带给我们的美好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