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照镜子:俄乌战争与苏芬战争

照镜子:俄乌战争与苏芬战争

博客

唐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直言敢谏的魏征病故,伟大的唐太宗很难过,他流着眼泪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

唐太宗没了魏征,但是留下了“以史为镜”。就让我们用历史上的苏芬战争这个镜子照一照跟当下的俄乌战争吧。

苏芬战争又称“冬季战争”,是二战期间,由苏联发动的与芬兰之间的战争。

历史上,芬兰曾经属于沙俄,沙皇兼任芬兰国王(乌克兰原在苏联内);十月革命之后,沙皇下台,芬兰就乘机独立出来(苏联解体,各加盟共和国独立);但芬兰的边境离列宁格勒太近了,只有32公里,且芬兰在独立过程中与德国关系密切,苏联视其将可能成为德国入侵本国的帮凶(乌克兰独立向西方示好,要求加入北约);苏联计划用北极圈里的一些荒地以21的比例换芬兰的领土,芬兰不干,苏联就利用德军攻打波兰,趁火打劫分了不少波兰土地,又吞并了波罗的海三国(普京利用石油天然气资源优势攒了钱,又吞了克里米亚);就准备挟胜威攻打芬兰。

19391130日,苏联制造了曼尼拉炮击事件顿涅茨克幼儿园被炸),以此为借口对芬宣战,在两国边境发动全线进攻。

哎呀呀,一点点新意都没有,直接套用啊。

言归正传。

芬兰的战略位置很重要。

芬兰西部海岸以及奥兰群岛(Åland Islands),扼守着通往瑞典的海上通道,这是瑞典铁矿石出口中欧的必经之路。因此芬兰对于瑞典的安全,以及依赖瑞典铁矿石的德国的战争能力,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芬兰北部佩察莫省(Petsamo)把苏联与挪威分开,并且直通大洋。在这里,芬兰边境距离苏联港口摩尔曼斯克(Murmansk),仅有一百公里,摩尔曼斯克是苏联通往公海的唯一不冻港,还有铁路通往列宁格勒。战略地位自不待言。

芬兰东部同苏联有着一条漫长的共同边界线,这条边界线同苏联的摩尔曼斯克铁路并行,且相距不远。

此外,摩尔曼斯克还有着欧洲储量最为丰富的镍矿资源,镍是一种重要并且稀缺的战略金属。几大列强或出于战略考量,或出于经济原因,都在打着这一地区的主意。摩尔曼斯克铁路以及列宁格勒,对苏联的战略重要性显而易见。

摩尔曼斯克铁路穿过的苏联东卡累利阿省(Eastern Karelia),居住着很多说着一种近似于芬兰语的东卡累利阿人。芬兰民主主义者认为这些人是大芬兰民族失落的部落,梦想着把这块土地,也统一到芬兰这个大家庭里,并且在1919年和1922年,都进行了尝试。

芬兰南部海岸同样重要。从芬兰的汉科半岛(Hanko Peninsula)往东,芬兰湾里有一系列属于芬兰的岛屿。理论上讲,控制了芬兰南部海岸以及那些岛屿,就控制了芬兰湾以及通往列宁格勒的海上通道。芬兰独立后,沙皇政府为控制芬兰湾建立起来的防御体系,完完整整地被芬兰继承下来。这样苏联第二大城市、波罗的海唯一港口列宁格勒,大门掌握在芬兰人手中。

     

小小芬兰西、北、东、南都关乎重大战略利益啊。

对苏联来说,最要命的是在卡累利阿地峡上,芬兰边境距离列宁格勒最近的地方,只有 32 公里。也就是说,如果芬兰在边境上架上重炮,列宁格勒和喀琅施塔得海军基地,都在芬兰炮火覆盖范围之内,列宁格勒面临的危险显而易见。苏联怒斥:你们芬兰独立,让列宁格勒“陷入到难以生存的境地

然而,地缘政治地位如此重要的芬兰,那个时候却是个人口不到400万的小国。相比之下,苏联人口1亿多,没有人相信芬兰能对任何国家构成威胁,更别提强大的苏联了。

对稳固了政权以后的苏联来说,芬兰的力量微不足道,没有苏联人认为芬兰人会傻到敢于挑战苏联。但是如果有敌对势力以东卡累利阿地区为诱饵,诱使芬兰共同对付苏联,情况可能就不一样了。(北约会以乌克兰为跳板,直捣莫斯科)但是,根据以往的历史和内战的经验,苏联人有理由假设对苏联怀有深深敌意的芬兰反动政府(乌克兰亲西方政府反动的哥萨克),会允许敌视苏联的大国,利用芬兰领土对社会主义苏联进行侵略。

这种假设看起来不无道理,苏联人对此也是深信不疑,一直到 1933 年,苏联人都相信英帝国主义准备通过芬兰入侵苏联,而1933 年之后是德国。当然这是误判,1918 年通过波罗的海对苏联进行的武装干涉失败后,英国对在这一地区动武已经没有了兴趣,他们在那里的行为仅限于商业活动。

历史再往前翻,芬兰原本是瑞典的领土,在19世纪初被沙皇俄国吞并。又过了百余年,沙皇俄国在一战中发生革命崩溃。芬兰也出现了内战,一派是红军,亲苏俄;一派是白军,亲德。最后,因为当时德国占优,亲德的白军把亲苏俄的红军赶尽杀绝。之后,芬兰伙同协约国干涉苏俄内战,又趁苏俄内战期间,签订边界条约,占领了大片领土,国境线靠近了距离苏俄第二大城市彼得堡。

芬兰方面力保独立之成果,视苏联为唯一的假想敌,持续以外交手段来避免战争。1930年代,苏芬之间的几次谈判皆无结果,如果芬兰屈从于德国的计划,苏联可能不得不先发制人,

19391126日,苏联痛斥芬兰为革命之敌邪恶和反动的法西斯集团(普京痛斥乌克兰的“纳粹分子”),骂够了,进入芬兰领土自卫反击普京说“此番行动并非意在侵犯乌克兰及其人民的利益,而是为了保卫俄罗斯自身、为了击退那些绑架乌克兰并试图利用其危害我国及我国人民的分子。”)。

苏芬战争从19391130日开始至1940313日结束,历时近3个半月,前后分两个阶段,在整个战争期间,苏联红军凭借优势兵力始终处于进攻态势。其企图是集中主要兵力在卡累利阿地峡实施进攻,在其他地区以部分兵力牵制芬兰军队,粉碎芬兰军队主力,在最短时间内迫使芬兰议和,结束战争。

劣势的芬兰军队始终处于防御态势。企图是在卡累利阿地峡集中主力扼守曼纳海姆防线(曼纳海姆这个人,也很有意思,再写)实施阵地战,在其他地区以少量兵力利用有利地形实施机动战和游击战,最大限度地迟滞苏联红军的进攻,等待西方的援助,争取在有利条件下与苏联议和。

芬兰花了10年建设,成功将曼纳海姆防线建造成完整的防御工事体系。它由纵深约90公里的3道防御地带组成,各道防御地带配合着沼泽湖泊等天然障碍物兴建,构筑有670个固定发射工事和土木质火力点,另有近800个地下暗堡,并以交通壕连接。在主要防御地带前设有2060公里纵深的缓冲地带。主要防御地带前和缓冲地带内广泛设置了反坦克和反步兵地雷和反坦克桩砦、反坦克壕和反坦克崖壁。

防线太坚不可摧,就会太轻敌,结果就像马奇诺防线。

芬兰统帅曼纳海姆原本是希望,保留防线,然后割让土地,并向苏联索取更多。但是政府操作失当,本来此举可以为芬兰争取更多利益,但结果却造成了巨大的失败。

苏联为这场战争付出了高昂的代价。开战前,苏联以为,芬兰是个小国,国力不强,军力薄弱,政府不得人心,苏联一旦出兵,芬兰民众会起而响应,从而在短时间内结束战争。这种错误估计导致苏联红军仓促出兵,麻痹轻敌,准备不足,没能在战争开始时就投入决定性力量:芬兰在主要战场上集中了13万人和500门炮,而苏联只投入了20万人和900门炮,虽然有一千辆坦克,但没有好好运用,反而损失惨重,苏联红军也没有准备冬季在森林中战斗的装备,大量使用战斗车辆,这些车辆必须24小时不熄火才能保证油料不会冻住。造成第一次进攻的惨重失败。

苏联最终惨胜芬兰,于1940313日双方签订《莫斯科和平协定》。苏联虽然达成了一些目标,令芬兰割让与租借部分领土。但也为此损失惨重。十二万人左右的战亡,近二十万伤亡的惨烈代价,才换来了这场胜利。

可以说,这场战争,没有任何胜利者。

镜子照完了。俄乌开战一周,双方开始谈判,还缺一个最终结果。。。。

2019年,江海出版社出版了中译本的《白色死亡》。作者拜尔·伊林切耶夫(Bair Irincheev),研究二十世纪的芬兰与俄罗斯两国历史的专家,居住在芬兰的俄罗斯人。书中提供了大量珍贵照片,尽力还原苏芬两军交战时的影像。作者以苏、芬两国的视角向读者呈现战争全貌,让世人了解真实的苏芬战争以及普通参战士兵的经历。

      

再上一首歌,是曾经留学乌克兰的周深唱的乌克兰民歌——

      

 

戳这里 Claim your page
来源: 文学城-花似鹿葱
相关阅读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