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打仗,油都吃不起了?
全球食用油价格大涨
俄乌局势激化,推动国际油价持续大幅上涨,油价又成了大家热议的话题。
就连楼下早餐铺的油条价格都在涨价了,很多网友纷纷表示,“95涨价我也就忍了,你这油条也涨,你用95号炸的?”
于是,在央视报道的油条涨价新闻里,播了个很有意思的镜头,买油条的消费者提着一兜油条说“我现在手里的油条,都能称之为95号油条了……”
调侃归调侃,实际上,油条涨价,还真不是商家凑热闹哄抬物价,因为,食用油的价格,确实也在涨。
数据显示,进入2022年,我国的豆油平均价由年初的每吨0.99万元上涨至三月的每吨1.19万元,涨幅达23.32%;菜籽油平均价同期由每吨1.30万元上涨至每吨1.42万元,涨幅9.23%。
食用油价格的上涨,给不少超市以及餐饮店带来压力,多地商超已经取消食用油类产品的优惠政策与促销活动,而油条价格的上涨,也是本轮食用油价格上涨传导到微观日常生活里最直接的体现。
另外,不止是我国的食用油价格在涨,海外也同样如此,甚至一些国家涨价的情况更严重。
据英国媒体报道,英国的特色美食“炸鱼薯条”所需的葵花籽油一半进口自乌克兰,受西方对俄罗斯制裁等因素影响,目前价格也出现了飙升,正在面临原材料供应短缺的问题。
西班牙所使用的葵花籽油40%也依赖从乌克兰进口,受俄乌局势影响,西班牙葵花籽油的供应大幅减少,价格也水涨船高,当地一些超市不得不采取“一人只能买5升”的限购措施。
意大利、奥地利、德国等欧洲国家都在面临同样的情况:摆放在货架上的食用油被抢购一空,超市挂上限购的牌子,多家超市甚至无油可卖,电商平台eBay上还出现了以市场零售价8倍价格转手的食用油。
印度多家食用油炼油厂商,还以每吨2150美元(约合人民币每吨1.36万元)的价格跟俄罗斯签订了至少4.5万吨4月交货的葵花籽油合同,以缓解国内食用油供应紧张的情况。这一价格与俄乌爆发冲突前的每吨1630美元,也就是大约每吨1万元人民币的价格相比,涨幅达到了31.9%。
此外,全球最大的粗棕榈油生产国也出现了魔幻一幕:印尼都保里市的市民排队抢购食用油,有人甚至排了一天的队也没买到,只能再去别的地方继续排队。除了都保里,印尼的苏拉威西、加里曼丹和其他地区都可以看到类似的情景。
印尼作为棕榈油生产大国,却也出现了食用油短缺,原因主要是印尼政府为了防止通货膨胀,采取限价措施,限制厂家提价,导致目前印尼食用油生产成本已高于限定价格,厂家不愿意再生产,从而加剧了市场供应紧张的情况。
而且据外媒报道,印尼总统近日还表示,将于4月28日起禁止食用油及其原材料的出口,以控制国内价格,结束日期另行决定。
印尼是全球最大的棕榈油出口国,这个消息如果真实的话,将进一步使全球植物油市场的供应进入极度紧张状态。
是什么在搅动全球油瓶子?
很多人可能倾向于将本轮全球食用油的价格飙升,和石油价格上涨一样,都归因给俄乌冲突。
但实际上,还真不该由俄乌冲突来扛下所有的锅。
先说结论:本轮全球食用油短缺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了,主要原因是气候变化和劳动力短缺等。而俄乌冲突,则是在短期内加剧了这种供应紧张。也就是说,是长短期因素共同叠加,导致了本轮食用油价格的上涨。
再从食用油的分类说起,我们日常饮食中的食用油分为植物油和动物油两大类。
顾名思义,植物油是从植物的果实、种子、胚芽中得到的油脂,如花生油、豆油、亚麻油、蓖麻油、菜子油等;动物油,即动物油脂,一般来源于猪、牛、鱼等。在我国居民的消费结构中,目前食用植物油占据了主导地位,食用动物油消费逐年降低。
从整个产业链来看,植物油产业链上游的变动情况对食用油的价格波动影响最大。
植物油产业链的上游为各类油料作物,包括各类草本油料,如花生、油菜、向日葵、芝麻、胡麻等,还有各类木本油料,如油茶、油棕、椰子、油橄榄、腰果、文冠果等,以及一些粮豆作物和纤维作物与野生植物的种子。
这些都属于农产品,和大多数商品一样,农产品价格主要受到供需状况的影响。但同时,农产品作为人们的生活必需品,还具有了需求弹性较小,但供给弹性较大的特点。
这意味着,一个很小的供给端数量变化,会引起很大的价格波动:当供过于求时,价格下降,而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增加幅度却很小,这会导致价格进一步猛跌,也就出现了“谷贱伤农”、“菜贱伤农”的情况。
此外,农产品在供给层面还受到生产周期的限制,存在明显的滞后效应,而且任何程度的灾害气候变化和病虫害影响,都可能对农业生产带来极大打击,带来农产品供给端的变动。
因此,在需求弹性小、供给量易变、产品储藏难、生物周期性诸多因素的共同影响下,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频繁、波动幅度大,其实也是个很常见的现象。
只不过,需要考虑到,如油籽、豆油、豆粕、棕榈油、花生等这类产品,还有一个属性——高度国际化的大宗农产品。
也就是说,除基本的供求因素外,进出口贸易情况、汇率、期货市场、国际农业巨头、航运价格等因素,也都会对油料价格带来不同的程度影响,这也无疑让全球植物油的价格波动更加复杂起来。
再来看看全球油料作物的分布地区。
世界五大洲均有油料作物种植,受自然条件影响,产区有着明显的纬度区分:温带种胡麻,中温带种向日葵,暖温带种花生与芝麻,亚热带种油菜、油茶、油橄榄,热带则主要种植油棕、椰子和腰果等。
根据USDA的统计数据,在全球食用植物油种类中,棕榈油、大豆油和菜籽油的产量排名前三。目前全球油料生产的集中度很高,其中,印尼是最大的棕榈油生产国,美国是世界最大的大豆生产国,加拿大是全球主要的油菜籽生产国。
再回到近期这轮食用油价格上涨,其实早在去年,就已经开始了。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统计,2021年,包括棕榈油、大豆油、葵花籽油等在内的多种植物油的价格,在2020年的基础上涨了65.8%,这个涨幅不仅是主要食品类型中最大的,也是自有统计以来,植物油价格出现的最大年度增幅。
总体来看,这次的食用油价格上涨有多方面推动因素。比如,南美洲的干旱使得油菜种植区面临风险。洪水则冲击了马来西亚的棕榈油农场,而且在疫情影响下,马来西亚的工人雇佣受限,加剧了劳动力短缺。
此外,原油价格的上涨和对“可持续发展”的推动,也导致市场对植物油生物燃料的需求增加,从而挤压了一些主要进口国将其作为食用油的供应量。
再加上相关生产国限制出口的政策、国际资本炒作和全球海运费用高企等因素,导致了全球食用油价格持续上涨。
最后,再具体到近期的俄乌冲突,则主要是由于乌克兰和俄罗斯分别为全球第一、第二大的葵油生产国与出口国。
美国农业部数据显示,乌克兰2020/2021年度葵油产量574万吨,约占全球葵油产量的30%。2020/2021年度乌克兰葵油出口522万吨,约占全球葵油出口的47%。
俄罗斯2020/2021年度葵油产量为527万吨,占全球葵油产量的28%,2020/2021年度俄罗斯葵油出口307万吨,约占全球葵油出口的28%。
因此,仅从数量级别看,乌克兰、俄罗斯两国的葵油产量,已占据全球总产的58%,出口更占据全球总出口的75%。
而葵花籽油是全球产量第四大的油脂,约占全球植物油总产量的10%,是全球植物油供应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以,这两大“葵油瓶子”打架,无疑加剧了原本就日趋紧张的食用油供求态势,使食用油价格飞涨。
我国的油瓶子受什么因素搅动?
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和油脂消费量最大的国家,我国对食用植物油有着更为强烈的刚性需求。如果具体到我国国内的食用油价格波动原因,则还需要考虑国内食用油消费偏好、生产和进口情况。
在我国,大豆油占据了食用油消费中的半壁江山。数据显示,我国大豆油在食用油中的占比约44%,随后是菜籽油占比24%,棕榈油占14%,花生油占8%,葵花籽油占4%。
在供给端,根据中国海关数据,2021年,我国进口大豆9654.5万吨、豆油112.1万吨;进口油菜籽264万吨、菜籽油215.4万吨。
其中,进口大豆90%以上来自巴西、美国、阿根廷等国;进口油菜籽90%以上来自加拿大;进口棕榈油634.5万吨,主要来自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进口葵花籽油主要来自俄罗斯和乌克兰,2021年从两国分别进口了44万吨和109万吨。
所以从供需的角度看,葵花籽油在我国食用油中占比很少,进口需求数量也相对较小,因此,俄乌冲突虽然对我国葵花籽油的短期供应有一定限制,但对我国食用油的总体供应影响较弱。
此外,我国还从俄罗斯进口了菜籽油,进口量比前两年有所增加,虽然相对其他油脂油料产品来说仍然比较低,但如果乌克兰局势持续恶化,那么短期内可能还会对国内菜籽油的供应有负面影响。
同时,还需要考虑到的一点是,豆油、棕榈油、菜籽油、葵花籽油等各类油品之间,是会相互替代、相互影响的。也就是说,其中某一种油脂油料价格上涨,都可能会连带其他油脂油料价格的上涨。
根据 USDA 19/20 年度数据,棕榈油(产量占比35%)、豆油(28%)、菜籽油(14%)、葵花油(10%)四大油脂占全球植物油总产量的 87%。
贸易流方面,棕榈油出口量占全球植物油贸易总量的48%,是全球植物油定价的风向标,排名二、三的分别是葵花籽油(13%)与豆油(12%)。
所以,俄乌冲突以来,葵花籽油受到影响甚至中止,全球葵花籽油的供给不足,价格上涨,这对棕榈油、大豆油和菜籽油等其他油品,也会形成溢出效应。
不过,随着美国大豆开始种植且气候良好,马来西亚棕榈生产进入增产周期,全球棕榈油大幅上涨的动能减弱,以及俄乌局势逐步向和谈的方向发展,食用油价格预计会逐渐回落。
其实,细心的读者应该能从刚刚的数据中看到,虽然由于我国对葵花籽油的消费占比较少,俄乌冲突给我国带来的影响相对较小,但如果是占我国居民食用油消费半壁江山的大豆油进口遇阻呢?
确实,我国大豆生产数量十分有限,大豆进口数量庞大,国内的大豆供给实际上高度依赖进口。
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00-2020年,我国的大豆进口数量从1000万吨左右,增加到1亿吨多,平均每年增加450万吨,2021年的自给率仅为15%。
这也导致我国国内豆油价格和国际大豆价格高度相关。如果简单对比一下芝加哥期货交易所 (CBOT) 和大连期货交易所 (DCE) 、郑州期货交易所 (ZCE)的价格走势,这一点就可以得到明显印证。
如何保障中国“油瓶子”的安全
大豆自给率仅15%,这个数字摆出来,的确引人担忧,万一国外缺油,万一贸易战限制进出口,我国的大豆油价格可能分分钟就涨上天。
大家的疑虑也不外乎:国际市场上是否有足够的大豆满足我国的进口需求?我国如何应对天灾疫情等自然因素和国际争端等人为因素带来的大豆供给风险?以及,为什么我们不自己多种点大豆?
首先,针对第一个问题,可以确定的回答,现在国际市场上的大豆资源是较为丰富的,且有增长潜力,尤其是在南美洲。
2000-2020年间,巴西大豆生产增加了2.7倍,出口增加了6.2倍,这期间仅巴西大豆出口的增加数量(5390万吨),就显著超过了同期我国大豆进口数量的增加(4553万吨)。
而且,硬币的一面是我国大豆高度依赖进口,另一面则是是巴西和美国的大豆产业也依赖中国的进口,因为如果中国不买,他们在全球也很难找到需求量如此大的替代买家。因此,在这种高度的相互依赖关系中,也很难说谁占据了主导优势。
另外,尽管各种自然灾害不可控,但主要带来的是短期波动。这两年新冠肺炎疫情下,甚至我国过去两年中的大豆进口数量,同疫情前比较,不仅没有减少,反而有所增加。
而第三个问题,就相对比较复杂了,简单来说就是目前我国的大豆种植缺乏足够的要素投入,主要体现在土地、资金和劳动力投入上。
首先,大豆是一种土地密集型作物,单产增长能力有限,这意味着,播种面积将直接影响大豆产量。
目前我国大豆生产的区域主要集中在东北春大豆种植区、黄淮流域夏大豆种植区、长江流域春夏大豆种植区、江南各省南部秋大豆种植区、两广以及云南南部多熟大豆种植区。
而除此之外的其他区域,受气候或土壤条件等因素限制,是难以种植大豆的。因此,从土地要素来看,我国适宜大豆种植的耕地面积十分有限。
中国社科院曾在一场“全球粮食危机与中国粮食安全”研讨会上分析,假如2019年进口的8850万吨大豆和953万吨植物油全靠国内自己种植大豆解决,按照大豆单产每亩129公斤、出油率按照16%来计算,共需11亿亩耕地。
但是,根据农业农村部的数据,2019年我国的全部耕地面积仅20.23亿亩——用全国一多半的耕地去种大豆?显然是不可能的。
在资金投入方面,大豆产业的投资主要集中于生产、加工环节,投资的金额大且专用性高,所以对于大豆加工企业来说,大型设施必须进行充分利用,否则就要承受巨大损失。
而我国的食用油压榨行业经历了计划经济、放开市场化、快速发展阶段后,国内大豆压榨能力增速远快于大豆实际压榨量增速,目前产能已经处于过剩阶段。
根据 oilcn 油讯数据,2019 年国内压榨产能达 46.5 万吨/日,其中进口大豆压榨产能约 41.8 万吨/日,按照一年 335 天的运营日期计算,大豆年压榨量可达 1.56 亿吨。但2019 年,中国压榨行业加工大豆仅 9000 万吨。也就是说,我国大豆企业的开机率只有约六成。
产能过剩叠加压榨利润转负,在此局面下,国内大豆加工业融资困难,难以与外资控股企业竞争。
同时,大豆还属于劳动密集型农产品,而农村老龄化和空心化的趋势下,我国能投入大豆种植的劳动力也十分有限。
因此,从客观国情出发,利用国际市场和国际资源来解决大豆需求,是缓解我国耕地不足、满足城乡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必要选择,也是发挥国际比较优势和实现利益最大化的大势所趋。
不过,要确保国内食用油的稳定供应,我国也的确需要适当加强国内油料的综合保障能力,即通过国内供给的稳定性,来应对国际环境的不确定性。
目前,我国已经在着手解决该问题,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今年我国将大力实施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让“油瓶子”里尽可能多装中国油。
未来,我国将在黄淮海、西北、西南地区推广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在东北地区开展“粮豆轮作”,因地制宜扩大花生、油茶种植面积。所以,从中长期来看,国内食用植物油供给是能稳定保障的。
文章用图:图虫创意
本回完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