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丨欧洲人打仗很绅士?科技不发达的畸形现象!
战争史
闲聊历史
今天这一篇本来是写商鞅变法时,一些客观条件的情况以及变化。比如当时气温比较高,铁器开始普及。
写着写着感觉完全可以独立成篇,刚好也有些东西一直想吐槽一下,可以顺吐槽吐槽。于是就写成了独立篇。
1.春秋时期的一个小故事。
2.气温变化意味着什么?
3.铁器的发展与普及。
4.人口增长与战争规模扩大化。
5.科技进步造成旧有制度的崩溃。
6.春秋时期打仗很讲道德?欧洲人打仗很绅士?
Part.1
《左传》里记载了一场有趣的战斗——邲之战。
【邲bì:古地名,今河南荥阳东北。】
公元前597年的邲之战中,晋军被楚军击败后溃逃,逃跑时战车卡在一起了,跑不了了。楚军追上来教晋军把战车前的横木拆掉,战车就不会卡在一起了。
晋军拆掉横木继续逃跑,又跑了一会,马跑不动了,楚军追上来教晋军,马车上的旗子太兜风了,快把旗子丢掉再跑。
晋军赶紧丢掉马车上的旗子,接着逃跑。边跑还边回头对楚军开嘲讽:我们晋国不像你们楚国一样经常溃逃,所以逃跑经验没你们丰富!
(《左传·宣公十二年》晋人或以广队不能进,楚人惎之脱扃,少进,马还,又惎之拔旆投衡,乃出。顾曰:“吾不如大国之数奔也。”)
【惎jì:教导。扃jiōng:战车上用来固定武器和插旗的横木。旆pèi:旗帜。】
打仗分分钟要死人的事情,仿佛弄成了一场闹剧。
其实类似这样打仗点到即止、不追亡逐北的现象,春秋时期还有很多。于是出现了一种观点:认为春秋时期的人们,很有道德很有素养,打仗不求多杀伤对方的士兵,很人道主义。
包括后来还说欧洲人打仗很绅士,士兵排好阵列进入射程范围后,双方指挥官会要求对方先开枪,以体现己方的绅士风度。不攻击射杀对方的指挥官等等。
事情真的是这样么?我们深层次解读一下,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
Part.2
河南省如今的简称是“豫”,“豫”字里有个“象”字,从现在的角度看,河南跟“象”似乎没什么关系。
如果把时间倒退回两千多年前,长江流域以北,黄河流域以南,包括河南省在内的广大区域,当时是大象的栖息地。
《左传·定公四年》里有一条记载:王使执燧象以奔吴师。
公元前506年,吴国攻击楚国,楚军屡战屡败,楚昭王逃到睢水【河南安徽一带】,命令点燃大象的尾巴冲击吴军军阵,击退了吴国追兵。
能用大象冲击敌军军阵,意味着大象的数量不会少,也就是说不可能是从某某地方偶尔抓到一只,进贡给楚昭王的,是当地本来有不少大象栖息。
另一条记载《资治通鉴·梁纪十四》:东魏砀郡获巨象,送邺。丁卯,大赦,改元元象。
一千年后的公元538年,东魏在砀郡【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捕获了一头大象,送往邺城。随后东魏大赦天下,改年号为“元象”。
可以确定,曾经河南是有不少大象的,大象适合的生存环境,常年平均气温要在30℃左右。侧面说明一件事:春秋战国时期,地球的气温比近一两百年要高。
通过气温变化曲线图,会发现公元前506年楚昭王用火象阵的时候和公元538年东魏捕获大象时时的气温,基本在同一水平。
再仔细看看,还会发现:气温相对较高的时代,对应的都是强盛的中原王朝。气温下降的时期都伴随着异族入侵。
为什么会这样?
人的生存需要能量,能量的来源无非是:太阳→植物→人,或者太阳→植物→动物→人。气温下降,日照减少、降水减少,意味着植物生存的难度加大,人耕种粮食的收成下降,牧草不丰茂。
对于中原农耕文明来说,气温下降还不是太严重的问题。中原农耕文明的人,获得能量的来源主要是:太阳→植物→人,少一个转化过程,减少了能量的损耗。加上居住环境相对较好,昼夜温差没有那么大,相对影响较小。
北方游牧民族就不一样了,大概跟我们中学学物理时的道理一样,一个电路里多一个电阻,耗电量就更大。
北方游牧民族的能量来源主要是:太阳→植物→动物→人,多了一个转化过程,多损耗了能量。一旦气温下降,降雨减少、水草不丰茂,牛羊马就长不肥,人的食物不够。
加上居住环境恶劣,冬天更冷了,很容易活不下去,呆在北边早晚是个死。南下打仗风险是大,好歹有个活的希望,于是玩了命的组团南下抢粮抢钱抢地盘。
北方游牧民族、渔猎民族,在生存危机面前,内部会快速整合。原本部落之间不知道打了多少年都打不完的仗,迅速打完,快速汇聚在最强的部落旗下,一起南下讨活路。
其实游牧民族、渔猎民族也不傻,要不是活不下去了,谁愿意天天冒着生命危险去打仗?搞不好抢个锅碗瓢盆,抢点吃的,就把命丢了,妥妥地亏本买卖。放放牛羊,安稳过日子不香么?
反过来,气温较高的时候,北方游牧、渔猎民族日子过得下去,中原王朝北方的边防压力小,军事开支小。气温高,粮食收成也好。
不愁吃、不愁穿,还有小积蓄,小日子过得太舒服,就想找点事情做。比如开拓开拓西域,让大汉的威名远播。比如打打突厥,省的这帮不开眼的家伙有事没事来大唐长安附近旅游扰民。再比如开着航母下海转转,打击一下国际海盗,让大伙来大明进贡朝拜。
Part.3
我国从商周时期,已经开始使用青铜器。铜比较稳定,含杂质少,可以直接铸造。在1000℃左右,将铜融化,灌入陶制模具中定型,最后打碎陶制模具,获得青铜器。
铜在自然界相对较少,加之每次铸铜都要打碎陶制模具,无法批量生产,使得青铜器的铸造成本过高,一般人用不起青铜器,只能用石器。
后来人们又发现了铁,一开始制造铁器的成本同样很高,铁含杂质比较多,需要锻造加工后才能使用。不过铁胜在比铜锋利坚硬,铁矿比铜矿多,铁比铜容易得到。
铁的熔点为1538℃。战国以前,炼炉里边温度不够高,只有1000℃出头,能软化铁,不能融化铁。铁矿石在1000℃左右,用木炭还原出来的铁为海绵状固体,杂质较多,含碳量低,质软,被称为块炼铁。
块炼铁经过反复加热锻打,挤出其中的杂质。然后再与炭火接触,让碳渗透进去,增加硬度。
到了战国时期,人们发明了鼓风技术:用牛皮制成中间凸起的大皮囊【称为“橐”tuó,原意为口袋】,皮囊上有把手,握住把手,挤压皮囊,将空气不断压送到炼炉内,提高炉内的氧气含量,使温度升高到足以融化铁。
能够融化铁之后,人们又生产出了可以批量浇铸、还能重复使用的铁质模具。不用再像陶制模具那样,每次都要打碎模具才能取出金属制器。
战国时期批量生产镰刀的铁模具
后来甚至发明出了利用水流、水车来鼓动皮囊,大大提高了冶铁的效率。
鼓风技术出现后,铁器的质量大幅提升,坚硬锋利、有韧性、不易折断。铁器的制造成本大幅下降,普及到普通人家。
Part.4
春秋战国时期,地球的气温比较高,可当时粮食的产量并不高。
耕种粮食的时候,需要犁地,把土翻开,把种子种下去。铁器普及以前,人们普遍使用石器。石器不够锋利,也不够韧性,只能犁土质比较松软的田地。简单来说,在使用石器的情况下,适宜耕种的土地比较少。
同时由于气温比较高,树木丛生且高大,即便找到适宜用石器耕种的土地,还是没有办法用石器大面积砍伐树木开荒。
用这玩意咋砍树···
铁器普及以后,人们开始使用铁质耕具了,土质坚硬的田地也能像松软的土地一样耕种。有了铁器,砍伐树木开荒也变得容易起来。总之,可耕种土地增加了不少。
不仅铁器普及,农业科技也同时进步了。比如推广小麦一年两熟制,怎么施肥增加土地肥力等等。
气温高,可耕种土地增加、农业科技进步,随之而来的是粮食增产,人口增长。
人口增长直接打破了西周流传下来的封建分封制。
战国以前,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贵族人口数量与普通人口数量差距不太大。而贵族从小接受各种军事训练,贵族必修课“君子六艺”中的“射”、“御”,就是两项军事技能:射箭和驾驭马车、战车。贵族还有良好的装备。
普通人根本用不起的铠甲、铜制铁制武器。贵族还有机会时常吃吃肉,身体素质也比普通人好。
在体质、训练和装备的碾压之下,春秋时期的战场上,没有普通人生存的空间。普通人的人口数量也因为粮食产量不高而不多,甚至连数量上都无法对贵族形成优势。
所以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战争,士兵都是各国的中下层贵族。贵族们被称为“国人”,普通人则被蔑称为“野人”,在贵族眼里,普通人跟牛马一类的生产动物没有任何区别。
可是从鼓风技术发明、铁器普及的那一刻开始,一切都不一样了。田地增加、粮食增产,人口基数更大的“野人”们快速繁衍,数量上远远超过了贵族的人口数量,形成数量优势。
铁耕具可以用来耕田,打仗的时候似乎拿来当武器也没问题,铁锄头对上铁质刀剑戈矛,差距也不大了。一锄头下去,蹭着刮着,也得少块皮。
数量上有优势,武器装备的代差基本抹平。如同牲畜一般的“野人”,再也无法被各诸侯国的贵族们忽视。
晋惠公在韩原之战中战败,忠于他的贵族武装力量基本消耗殆尽。晋国在亡国的威胁下,第一个开始征召“野人”来当兵。(《国语·晋语》作州兵。兵甲益多。)
到了战国时期,“野人”们大量登上战场,各诸侯国士兵组成由中下层贵族改变为农民,西周流传下来贵族征召兵制度,被彻底颠覆。
总结来说:铁器的普及,粮食的增产,人口的增加,都令战争的成本急剧下降。
原来打造一件铜制武器的费用,现在可以批量制造十件铁制武器。原来武装一百人的耗费,现在可以武装一千人。原来全国只有几万人,可战之兵只有几千,现在人口几十上百万,可战之兵几万几十万。
谁都知道人多打人少,胜率更高,战争成本的下降最终导致了战争规模的急剧扩大。
Part.5
周朝原来的制度是把田地分“井”字形的成九块,周围八块收成归自己所有,中间一块大家一起耕种,收成归国家所有。
这个制度本来就有些问题,大家耕种自己的田地会更用心用力,耕种公田容易消极怠工,结果铁器的普及令井田制也彻底崩溃了。
正如前边所说,铁器普及以前,开荒十分困难。坚硬的土地,石器无法很好地翻土犁地。气温高,树木多的地方,石器无法大面积砍伐树木,开垦田地。
开荒本身也是一件高难度的事情。去开荒了意味着今年没时间种地了,必须存够开荒期间所需的粮食。开垦好了荒地还没完,又需要引水灌溉,要修建水渠。等等下来,每一项都是非常消耗人力物力。
没有铁器之前,想依靠个人或者单个家庭的力量去开荒,显然不现实。所以与其没事去开荒,大多数人还是会选择老老实实耕种公田。
随着铁器普及,开荒的难度下降。大家都不愿意去耕种公田,都去开荒,耕种不用交税的非法私田,井田制彻底崩溃。
各诸侯国一看,反正井田制也收不上粮食,干脆废除井田制,承认开垦田地的私有属性,并改为按亩收税。
另一方面,铁器普及导致的战争成本下降,使得分封到土地的贵族,都能组织装备出一支军队。
拥有土地、钱粮、军队的封建领主忠于国君时,会是国君强有力的帮手。可一旦封建领主不再忠于国君,立马就成了威胁国君地位的存在。
而在分封制的制度下,国君又不能越级直接管理封臣所拥有的地盘。国君们从自身利益考虑,开始用郡县制取代分封制,开发或者攻下一块新的地盘,不再分封给大臣世袭管理,而是派遣不能世袭的官员前去管理,且直接向国君负责。
鼓风技术的出现、铁器的普及、粮食增产、人口增长,最终令西周延续下来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军事制度全面彻底的崩溃,取而代之的是中央集权制度。
科技这只蝴蝶轻轻扇动了一下翅膀,掀起了飓风,令存在了几百年的制度,轰然倒塌。
Part.6
做了一大堆铺垫,现在我们回到开头的小故事。
楚军击败晋军,不趁机扩大战果,还教晋军怎么逃跑,看起来好像确实很有道德···实际上根本不是那么一回事,都跟当时的制度有关。
如前所述,春秋时期,铁器普及之前,生产力低下,贵族在各方面碾压了普通人,普通人没资格上战场,各诸侯国的军队由中下层贵族组成。
各诸侯国之间又相互联姻,打仗的时候,两国把军队拉出来,双方士兵一看,对面有个人好像是我三舅。那边一看,诶?那不是我大侄子么?两边的贵族多多少少有些亲戚关系,搞不好双方指挥官也沾亲带故的。
既然都是亲戚,事情就不好做太绝,谁敢保证自己这辈子不会打败仗?今天我打赢了,对着亲戚下了死手,拼命追亡逐北,赶尽杀绝。哪天我打仗输了,人家也不会对我手下留情。
反正沾亲带故的,与其把事情做绝,不如点到即止,差不多得了。做人留一线,日后好相见嘛。
到了战国时期,铁器普及之后,人口增长,军队士兵组成由贵族变为农民,战争规模扩大化。两国军队上了战场,谁也不认识谁,打赢对方,能抢粮抢钱抢女人,还能加官进爵获得赏赐。
以秦国为例,斩获一名敌军披甲战士的首级,就能升爵一等,获的一倾田地,住宅用地九亩。(《商君书·境内》能得爵首一者,赏爵一级,益田一顷,益宅九亩。)
在这样的激励条件下,谁还管那套不追亡、不逐北的什么礼仪?
说到底,都是利益。战争扩大之前,不追亡、不逐北、不赶紧杀绝,对贵族指挥官和士兵的自身利益更大。战争扩大之后,追亡逐北,尽可能斩杀敌军,对平民指挥官和士兵的自身利益更大。
人类社会实际上运行着两套规则。第一套规则是表面的礼义廉耻、仁义道德。第二套规则是本质的如何不择手段给自己,给家族,给国家谋取最大的利益。
第二套规则被第一套规则掩盖,而高手往往利用第一套规则去达成第二套规则的目的。即站在道德制高点为自己谋取利益,还要让别人无法指责。
比如美国攻打伊拉克,实际是为了石油霸权,表面却说伊拉克存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美国攻打伊拉克是为了维护中东地区稳定。非常典型的一个例子。
同理,欧美人宣传自己打仗很绅士,是用虚假的绅士行为,来掩盖他们发动战争,掠夺别国的本质。我打仗都这么绅士,你肯定会相信我不是去抢劫的吧?还是典型地用第一套规则掩盖第二套规则,美化自己。
实际上呢?欧洲人所谓的打仗很绅士,跟我们的春秋时期打仗很有“道德”的原因是一样的。
欧洲科技发展非常落后,鼓风技术15世纪到16世纪才传入欧洲,比我国发明鼓风技术的时候晚了一千九百多年。
没有鼓风技术之前,铁器无法批量生产制造,欧洲的生产力十分低下。粮食产出少,人口少。战争中的士兵,多是欧洲中下层贵族。
欧洲贵族之间同样相互频繁通婚,后来英国的维多利亚女王被称为欧洲祖母。整个欧洲国家的王室,或多或少都跟维多利亚女王有亲戚关系,大家都是亲戚。
大家都沾亲带故的,出于自身安全的考虑,不准士兵攻击敌方的指挥官,不把事情做绝。打起仗来显得非常“绅士”。抓到对方指挥官,没深仇大恨绝对不杀,留着收点赎金,把对方放回去。
欧洲人打仗的“绅士风度”,同样终结于科技的进步。
19世纪中期以前,欧洲战场普遍使用的枪是滑膛枪。滑膛枪,枪管内没有膛线,射击准度十分感人,十米之外,站直了让你射,你也大概率射不中,射中射不中完全靠运气。
1792年的瓦尔密战役,法军与普奥联军共计将近二十万人参战,十天内枪炮对轰,受伤+死亡人数一共500人出头···相信各位读者朋友们能想象出滑膛枪的射击准度有多感人。
战争烈度非常低,所以欧洲人那个时候打仗可以装绅士,让对方先开枪,反正你也打不中嘛···打中了,大概率也打不死,而且大家也很有默契,不打指挥官,打打差不多完了。都是亲戚嘛。
直到19世纪中期以后,线膛枪的制造成本下降,欧洲军队开始大量列装线膛枪。线膛枪枪管内有膛线,射击准度直线上升,射程还远。这下子欧洲人再也没法装绅士了。
有些不讲武德的指挥官,甚至连对方军队都还没进入可见范围,听到声音,就利用线膛枪的抛射【类似弓箭抛射,但射程更远】,对敌军方向一通乱射。毕竟是交战状态嘛,我不先射你,你射我怎么办?
射程远,准度高,看不见,说到底就是盲射。麻烦来了,看都看不到,谁知道敌方的指挥官在哪里呢?
英国大量贵族指挥官,就是在以上情况下被射杀,英国贵族数量大幅减少。
总之吧,中国春秋时期打仗很有道德,不追亡、不逐北也好;欧洲人打仗让对方先开枪,很有绅士风度也好;说白了都是科技不够发达,利益诉求不够,让大家有了装逼的机会。
以后可别再说中国春秋时期打仗很有道德,欧洲人打仗很有绅士风度了···你要这么说了,懂行的人都会觉得你在嘲讽中国和欧洲当时科技不发达····
END
原创不易,大家如果觉得不错的话,烦请大家点赞转发分享~谢谢~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