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打仗,玉米危机来临?
“黄金作物”,高位震荡
当前,俄乌紧张局势依然严峻,全球对于农作物供给的担忧已经体现到期货市场,玉米期货价格大涨。
之前的《俄乌打仗,油都吃不起了?》文章已经简要分析过食用植物油的上涨因素,其实玉米最近价格上涨的基本逻辑也类似。
作为公认的“黄金作物”,玉米是全球重要的粮食、饲料和工业原料。
USDA数据显示,2020/21年度,全球玉米产量超过11亿吨。其中,美国以358,447千吨玉米产量全球第一,占比接近32%;其次为中国,以260,670千吨玉米产量排名第二,占比超23%;第三名为巴西,产量占比接近8%。
别看我国玉米产量挺高,但国内需求也大,所以我国的玉米仍然需要大量进口。
2020/2021年度,全球玉米进口量超过1.8亿吨,其中,中国以29,512千吨排名第一,占总进口量的16.07%。
玉米产量第一的美国,在今年新作播种初期遭遇了寒冷天气,导致播种初期进展缓慢。而且根据气象预报,美国中西部地区的天气将依然低温多雨,这将继续制约农户下田春播,许多地区的玉米将无法在理想窗口期种植。
而南美的持续干旱,也使巴西的玉米产量预期下调。此外,据路透社网站4月26日报道,南非官方作物预估委员会就夏季作物产量预期表示,预计2021/22年度南非玉米产量与前一年度相比,也会减少9.8%。
也就是说,目前看来,全球的玉米产量很可能低于上年水平,玉米供应将趋于紧张。
而本次发生军事冲突的俄罗斯和乌克兰,一直以来就被誉为两大“欧洲粮仓”,是全球主要的谷物和油料出口大国,小麦、大麦、葵花籽和玉米的出口量均居世界前五。
俄罗斯土地资源非常丰富,拥有面积巨大的优良肥沃黑土带。
“黑土”是指地表植被经过长期腐蚀形成腐殖质后演化而成的。黑土的土质疏松,肥力高,有机质含量是黄土的十倍,是最为肥沃的土壤,也最为适合植物生产。所以,俄罗斯也当之无愧成为农作物生产大国。
不过,受限于高纬度,俄罗斯大部分地区温度较低,主要以大小麦和向日葵种植为主。而玉米原产于热带地区,是喜温、喜光的作物,所以玉米在俄罗斯种植的相对较少。
2020年,俄罗斯农作物种植面积达7962.97万公顷,其中小麦占比36.9%,大麦占10.7%,向日葵占10.6%,玉米和大豆各占3.6%。
本次冲突的另一方乌克兰,也坐拥了得天独厚的农业生产条件。
乌克兰国黑土面积大,大部分地区为温带气候,适合多种作物的生长。
USDA数据显示,2021年乌克兰玉米产量为4190万吨,占全球总产量的3.47%,居全球第六。
尽管产量远低于美国、中国和巴西,但乌克兰的出口量却高达2750万吨,占全球总出口量的13.47%,为世界第四大玉米出口国。
我国从2013年开始从乌克兰采购玉米,现在,乌克兰已是我国第二大玉米进口国。据Mysteel 统计,2021年,中国从乌克兰进口玉米732万吨,占中国玉米全年总进口量的29%,仅次于美国。
当前俄乌紧张局势依然严峻,两大“粮仓”的谷物贸易持续受限,USDA最新预测数据也调低了对全球玉米供给量的预估,全球玉米供应格局更趋紧张。
根据海关的统计,今年一季度,我国宁波口岸进口粮食35万吨,同比去年减少了6.3%,而进口均价则上涨36.6%,达到每吨3237.5元。
其中,由于我国玉米主要进口来源地是乌克兰,受俄乌军事冲突的负面影响,宁波口岸今年一季度的玉米进口直接降至了0。
现在,俄乌冲突仍在持续,不仅乌克兰玉米出口受阻,3-4月船期均已确定延迟发货或取消订单,而且还会进一步影响乌克兰今年的玉米播种,全球玉米贸易更添不确定性,预计国际玉米的价格将继续高位震荡。
国内玉米的市场化之路
具体到兼具“玉米生产大国”、“玉米消费大国”和“玉米进口大国”三重身份的我国,除了国际因素的影响,还需关注国内玉米的供给情况。
玉米作为重要的粮食品种,不仅是人民生活的必需品,更是重要的战略物资,所以我国通过持续调整相关政策,来保障玉米市场的健康运转。也就是说,在我国,政策的调控对国内玉米市场的影响较大。
从前些年的玉米临储政策说起——2008年金融危机后,国内玉米价格全面下降,我国为了维护农户的种植收益、稳定粮食生产和保障粮食安全,在东北三省及内蒙古自治区(东四盟)实施了玉米临时收储政策。
临储政策的基本内涵是国家每年按一定的收购价格,向农民敞开收购玉米。
临储政策的初衷是鼓励主产区玉米种植和保证国家粮食安全,从实施效果上来看,也的确起到了缓解玉米种植户经济压力、解决玉米的销路和稳定玉米市场的作用,实现了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两个主要目标。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08年—2015年,我国玉米播种面积从3098万公顷上升至4497万公顷,产量也从1.72亿吨,上升到了2.65亿吨。2012年,玉米超越水稻,成为我国第一大粮食品种。我国也从2014年开始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玉米种植面积最多的国家。
另据美国农业部数据,截至2015 年年底,全球库存数量为 2.06 亿吨,其中,超过一半的库存都在中国。
需要注意到的是,巨量的玉米库存不仅会占用大量的财政资金,还需要付出巨额的库存成本。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程国强的计算,2.5亿吨玉米需要付出的库存成本费用达到了630亿元。
同时,玉米临储的价格是由国家决定的,且连年提高。而2011年之后,在国际农产品价格大幅跳水的背景下,国内外价差逐渐拉大。
国内玉米产区和销区的价格倒挂,各类粮食主体都不愿存粮,使市场收购与库存压力全面向国家收储转移,又形成了老库存拍卖出库不畅、新库存迅速增加的困局。
因此,总体来看,临储政策虽然在增产上效果明显,但长期下来,显然会使国内玉米市场严重扭曲,随之而来的是玉米高产量、高库存量、高进口量的“三髙”矛盾。
为此,政府开始探索玉米市场价格形成机制。在2015年,首次下调了玉米临储价格,并于2016年正式取消了玉米临时收储政策,将政策调整为“市场化收购”与“补贴”的新模式。
也就是说,2016年,我国玉米价格开始回归市场后,供需关系才逐渐成为我国玉米价格走势的主导因素。
此后,我国玉米价格逐渐回落,农民种植的积极性也有所下降,玉米播种面积连年回调。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5—2018年,我国玉米播种面积从4497万公顷回落至4213万公顷,产量从2.65亿吨下滑至2.57亿吨。
此外,由于我国大豆对外依存度较高,在中美贸易摩擦加剧的大背景下,我国提出了大豆振兴计划,到2020年实现大豆种植面积达到1.4亿亩,2022年达到1.5亿亩。
而我国耕地面积的总量就这么多,多种大豆必然意味着其他作物面积的减少。统计局的数据也证明了这一点:2020年,我国玉米产量为26067万吨,较上年减少11万吨;播种面积为41260公顷,较上年减少了24.06千公顷。
同时,临储政策取消后,国家也在加速去库存,通过拍卖的方式来进行玉米库存的消化。所以,在库存方面,我国的玉米库存也已降至低位,“三高”矛盾得到缓解。
短期价格高走,长期供需紧平衡
再从国内需求端来看,我国玉米的用途主要有饲料、工业消费和食用三类。其中,饲料是玉米最大的消费渠道,占到了消费总量的60%以上,工业消费次之,占比约25%-30%。
由于人们日常食用的玉米需求相对稳定,所以,我国玉米的需求变化主要来源于饲料和工业消费。
在饲料方面,由于玉米富含多种牲畜、家禽生长必需的营养物质,是最重要、也是占比最高的饲料来源。
前几年,非洲猪瘟疫情以极快的速度席卷全国,我国生猪养殖产业曾受到重创,但由于猪肉的需求相对刚性,所以生猪价格的高涨,又进一步刺激了养殖户的积极性,生猪存栏量的回升直接带动了饲料用玉米的需求大增。
目前,我国整体养殖产能仍维持了高位水平。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21年末,全国生猪存栏44,922万头,同比增长10.5%;家禽存栏67.9亿只,同比增长0.1%。所以,饲用玉米消费量也仍然强劲。
此前,为保障饲料粮供需平衡,农业农村部发布了《猪鸡饲料玉米豆粕减量替代技术方案》,提出要根据相关替代品的供应和价格,适当进行替代选择。
其中,小麦凭借营养价值和价格优势,具有显著的替代效应。然而,现在考虑到目前小麦价格也在上涨,对玉米的替代优势削弱,所以玉米在饲用端的需求相对稳固。
在工业消费方面,我国主要包括玉米淀粉、燃料乙醇、味精和赖氨酸等深加工产品,不过,为了保障肉蛋奶等食品供应安全,我国对玉米深加工的项目审批收紧。
在2022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还明确提出要“严格控制以玉米为原料的燃料乙醇加工”。也就是说,深加工消费对玉米需求的持续性支撑相对不足,未来饲料需求仍然是推动我国玉米价格上涨的主要动力。
另外,根据USDA的数据,预计2021/22年中国玉米产量2.73亿吨,同比增加4.6%;全国玉米消费总量同比上升3.2%至2.94亿吨,产需缺口2145万吨;预计2021/22年库销比约71.5%,较上一年度收窄0.7个百分点。
所以,整体来看,中国玉米产需缺口较大,供需偏紧。
而我国玉米价格回归市场调控,也意味着国际玉米价格的波动传递可以通过贸易、金融及能源等多个途径对国内玉米价格产生显著影响。
在价格方面,我国国内玉米现货基本面的变量不多,主要跟随宏观以及国际市场波动,而国际局势使玉米进口成本持续增加,带动了国内玉米价格的高走。
同时,在全球总体供应紧张的格局下,俄乌局势造成的进口端扰动因素增加,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放大玉米期货的波动区间。
攥紧“中国种子”
我国作为玉米消费大国,在国际市场不确定性增强的背景下,是必然要通过立足国内玉米的稳产增产,来保障供给的。
玉米稳产增产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是增加播种面积,二是提高单产。
而我国耕地资源有限,不仅需要确保前期玉米播种面积得到落实,还需要增加大豆等油料作物的种植。所以,依靠播种面积来提高玉米产量,明显是不现实的。
最佳的选择当然是依赖单产水平的提高来实现玉米增产,用有限的土地种出更多的玉米。
中国科学院院士李新海曾比较过我国和美国玉米生产的单产和成本:
“2016、2017、2018三年,我国玉米平均单产404公斤,美国是789公斤,我国只相当于美国的51.5%左右。每亩地生产成本我国大概是1045元,美国大概是756元。这些差距造成了进口的玉米在远涉重洋、缴纳各种税费之后仍然比国产的玉米价格低。”
虽然我国玉米的单产已经从2001年的313公斤/亩,提高到2020年的421公斤/亩,但仍低于世界先进水平。
在提高单产水平方面,种子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环。
有研究资料表明,过去100年农业生产种子占作物产量增加的 50%,种子和生物技术对增产的贡献接近70%。
可以说,种子对农业的重要性不亚于芯片对手机的重要性,不仅是作物增产的关键因素,也是实现产量效益目标的根本保障。
同时,种业还处于农业整个产业链的最前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粮食安全就是种子安全。
俄乌冲突爆发后,手握全球种子大权的德国拜耳集团就声称,将停止在俄罗斯和白俄罗斯的“所有非必要业务”。
而在拜耳发表声明之前,位于美国的全球四大粮商中的嘉吉和阿彻丹尼尔斯米德兰也已表示,会缩减在俄罗斯非必要活动并停止投资。
尽管俄强硬回应称“俄罗斯1公顷未播种的土地也不会有”,但据俄罗斯农业部门预计,如果西方的制裁持续,未来甜菜、玉米和向日葵等作物种子可能会出现困难,因为这些作物种子多年来都是外国产品占主导地位。
回到我国,实际上,种业一直是我国农业的核心产业,被国家视为建设现代农业的标志性、先导性工程,并且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在基础粮食方面,我国的水稻种子自主率早已经是100%,还有小麦也完全是自主供应种子,袁隆平院士的伟大之处就在于此,不仅提高了产量,而且技术完全自主。
但总体来看,我国目前仍是净进口国。根据中国种子贸易协会的数据,与2014年3700万美元的顺差相比,2021年我国的种子贸易逆差达到3.5亿美元。
其中,蔬菜是我国种子进口额最高的农作物,2021年进口额达2.4亿美元,占农作物种子总进口额的35.3%。
据《南华早报》报道,美国开发的一种玉米种子已成为中国种植面积第二大的品种,一度占据了中国玉米主产区吉林省70%的市场份额。
“坚决打好种业翻身仗”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但种业的振兴,也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只有“十年磨一剑,久久为功”,才能“把这件大事抓好”。
文章用图:图虫创意
本回完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