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芭蕉话园

芭蕉话园

博客

 
中国江南造园,少不了芭蕉。《群芳谱》上说: "蕉者,草类也。叶青色最长,首尾稍尖,菊不落花,蕉不落叶。一叶生,一叶蕉(通焦),故谓之芭蕉。"
 
芭蕉这一植物的出现在我国最早可追溯到西汉时期,并在其后随着佛教的传入和兴盛,被用作阐明教义的载体,主要代表“空”。而到了东晋时期,芭蕉才成为文学作品中常见的题材和意象,但仍停留在描摹物态的阶段。时至唐宋时期,芭蕉开始大量出现在士大夫的园林中,其意象也开始扩展和深化,出现在文人们的诗文、画作中,成为精神层面的契合之物。元明清时期的芭蕉题材,立意并无多大改变,但其种植面积却随着南方园林数量的增加而大大扩展,芭蕉也由此更为平民百姓所知。
 
现代植物分类中,芭蕉(Musa basjoo)属芭蕉科芭蕉属的多年生草本植物。没错,它是“草”,不是“树”。看上去像茎的部分,其实是由叶鞘包裹而形成的,植物学上称为假茎。这也是是芭蕉科(Musaceae)植物共同的特点。芭蕉科植物约140种,主要产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其中包括三个属,分别是象腿蕉属 (Ensete) ,芭蕉属 (Musa) 和地涌金莲属 (Musella)。我们平常吃的香蕉(Musa nana),以及可供绿化芭蕉,地涌金莲都是这一科的成员。相比于市面上的香蕉,芭蕉的果实要小,且果肉中藏有多枚黑色的种子,因此不堪食用。现代的香蕉,绝大多数都是经过人工选育的三倍体品种,它们可以结出果实,但很少产生种子。在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香蕉是极其重要的经济作物,除了可以作为水果蕉外,还可以当做蔬菜或粮食。这一类香蕉的株形较高大,但不耐寒。果实可作为蔬菜(适于炸、煮、炒、炖),替代马铃薯、薯蓣或其他淀粉食材。因为果实中的主要成分为淀粉,因此味道不是很甜。在法国和一些英语国家,人们也称之为"大蕉"(Plantain)。芭蕉叶片用途不少,宽大的叶片在古代可代替纸张来练字。唐代大书法家怀素就是在芭蕉上练字,他在住处附近种了几万株芭蕉,取叶代纸而书,并且将自己的居所也称作“绿天庵”。芭蕉因此别名“绿天”。此外,芭蕉叶富含纤维,魏晋时人已用于织布 。
 
江南园林种芭蕉,可不是为了在芭蕉叶上练字或拿去织布,也不仅仅是作为一种美化装饰。对于文人雅士来说,芭蕉是庭院中不可或缺的一种植物,是其闲情逸趣的一个重要部分。
 
正如明代王守仁《书庭蕉》所言:“檐前蕉叶绿成林,长夏全无暑气侵。”
 
纳凉还算比较务实,但种蕉听雨绝对称得上风雅。在下雨时聆听雨点打在芭蕉上的声音,这恐怕是古人种芭蕉更重要的目的。芭蕉的叶片大,下雨时雨水打在上面噼里啪啦,声音之清脆响亮,非其他植物可比。就像南宋王十朋《芭蕉》所说的:“草木一般雨,芭蕉声独多” 。在古典诗词中,芭蕉与雨是一组经典搭配,就像梧桐和雨一样。不过雨滴梧桐多表达离愁别绪;雨打芭蕉则不同,更多的是表现闲暇时的悠然自得,而且这雨最好是夜雨,因为能伴着这雨进入梦乡。杜牧《芭蕉》:“芭蕉为雨移,故向窗前种。怜渠点滴声,留得归乡梦” 。北宋贺铸《题芭蕉叶》“隔窗赖有芭蕉叶,未负潇湘夜雨声”。南宋杨万里《芭蕉雨》“芭蕉得雨便欣然,终夜作声清更妍”,因为有芭蕉,一场夜雨也变得浪漫起来。
 
了解芭蕉听雨的文化内涵后,就能读懂陆游晚年蛰居山阴时所写的这首《忆昔》。诗人在回顾平生“淋漓纵酒”,“慷慨狂歌”的英豪岁月之后,嗟叹“壮士有心悲老大,穷人无路共功名”,最后自我安慰“生涯自笑惟诗在,旋种芭蕉听雨声”。种芭蕉、听雨声,看似洒脱自在、怡然自得,实则饱含年华已逝、壮志难酬的悲情和无奈。
 
唐末诗人钱珝则以“未展芭蕉”为题,用来比作芳心未展的少女:“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冷烛、绿蜡、一缄书札,都是对“未展芭蕉”的比喻;“犹卷”的不仅是芭蕉的芳心,也是少女未能吐露的芳心。“未展芭蕉”也成为古人诗词中爱怜的一个常用题材。
 
李渔的在其《闲情偶寄》中有关芭蕉的论述,堪称古人芭蕉情怀的经典。"幽斋但有隙地,即宜种蕉。蕉能韵人而免于俗,与竹同功。..., 蕉之易栽,十倍于竹,一二月即可成荫。坐其下者,男女皆入画图,且能使合榭轩窗尽染碧色"。
 
愿你有一方小院,蕉阴纳凉,隔窗听雨,静心养闲,慢度时光。
戳这里 Claim your page
来源: 文学城-我的庭院
相关阅读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