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参加过的科研项目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意识到科学技术的重要性,投入越来越多的经费,其中包括出钱派科研人员到美国学习进修,遗憾的是六四造成大部分人留在美国,没能回归加入国家发展的大潮中。我是95年才来美国的,在国内做半导体研究的都知道清华微电子所和北大微电子专业,前者光刻技术在国内算是数一数二的,但与那时的明大电机系超净实验室的设备和技术一比就发现差距了。20年过去,中国的半导体工业突飞猛进,我已经都掉队了,只能回忆一些早年参加过的一些研究项目,未公开发表的当然不能说,以下内容都是出版在国内国际期刊杂志上的。
80年代中国在基础研究领域花了不少钱,虽然在培养科研人才方面有帮助,但是对科研成果转化为经济效益考虑不够。我那时所做的主要是半导体局域电子状态理论计算,发表的文章不少,但是读者寥寥(网上可以查出被引用次数,20多年也就是我一篇博客的一天浏览量)。众所周知,一块完美无瑕的半导体晶体是没有任何实用价值的,真正应用在电子产品上的硅片都是故意掺杂或有缺陷的。我的理论计算假设电子所在缺陷的模型,计算结果给出电子能级和波函数。
我也做过实验方面的研究,主要是用高能电子辐照半导体器件样品,观测缺陷造成的局域电子能级的产生和消失,据说当时那个研究项目对将来卫星电子系统抗辐照能力是有帮助的,所以也算是没有白费金钱和精力做那么多基础研究。除了做硅的研究,也接触到三五族半导体,硅的光电性能和载流子速度不如砷化镓,去法国后所做的研究也是以化合物半导体为主。因为有硅单晶研究的理论和实验基础,我的留学生涯相对轻松,课题进展顺利,用实验手段测量到了高能电子辐照造成的砷化镓中的缺陷。
在北大做过的课题印象较深的还有镍硅界面肖特基势垒高度变化的因素(确实与半导体工业技术有关)、发光多孔硅、纳米材料碳60等当时热门的课题。发表的文章很多,现在回头看都是应时之作,对后来的纳米科技没有什么贡献,也许有些科普作用。当年科研的目的也包括训练研究生的科研能力,他们的毕业论文都是在那些课题的研究成果基础上完成的。
可是毕业的这些学生后来又对国家的经济建设起了多大的作用呢。我教过的学生很多现在仍在美国。选修过我教的半导体物理课程的学生来美国后很多依然做半导体研究,而我自己早已离开这一领域,光纤通讯大热的时候就转行了。现在和我在同一家公司工作的两位同事当年没有选我的课,虽然也称我为老师。
戳这里 Claim your page
来源: 文学城-小兔三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