酱油店的故事
我家附近的酱油的店有二家,一家在新华路和淮海 西路的丁字路口,交通大学后门边上,以后再讲那儿的故事,和还有一家在法华镇桥头。
历来农村乡镇的集市大多在桥头,估计交通方便,上河岸也容易。到了60年代及70年代,河早已填掉。桥也变成只是比周围高一点的路面,原来桥上的构件早已不知去向,只留地名。不象不远处交通大学门口的“校门桥”,河道依稀可辨,桥也保持完好。肇家浜上的桥恐怕也如此,大小木桥,枫林桥。扯远了,回到法华桥酱油店。
酱油店比路面要低,从路面 要走下几个台阶,柜台后面店堂地面更低,里面的人柜台齐胸高,外面的人,柜台只到腰部。连我们小孩都有“居高临下”的感觉。店面是很老式的样子,没有玻璃柜台,一整块厚木板,有年头了。也没有门,打烊后要上门板,都是沉淀着岁月的东西,估计现在的年轻人没有看见 过这些“排门板”。
老人告诉我,这酱油店在原址开了好长时间了,早于我出生,早于1949,甚至早于八一三抗战。一直到我80年代出国,它还在。我吃的红烧肉的酱油大半在这儿买。有时和儿子摆老资格:我吃的盐比你吃的饭还要多,那盐,恐怕大部分也是从这儿买。
这酱油店似乎没有店名,大家习惯叫“桥头酱油店”。二个工作人员,后面坐着一个算账先生,前面一个营业员,一般不是很忙,很少排队,除了几个节日,如春节。
提起酱油店,总会想起一位邻居长辈,她曾经在酱油店做过很长一段时间,直到退休。文革结束后几年,一次我去她家玩。她正在拆一个包裹,我帮她拆开,里面是照片镜框,是瑞典大使馆寄来的,民国时的照片。她指着照片中坐在大人腿上的小女孩,告诉我这就是她本人。原来最近瑞典国王访华,人民日报登出个国王祖父1926年来中国,和当时北洋政府官员一起拍的照片,表示中国瑞典友谊的长久。邻居长辈过去家中也有同样的一张,后来抄家没了。她写信给有关部门,最后瑞典大使馆从档案里复印一张,配上镜框寄来,附上一信,说恐怕照片上的人,现在只有您还在世。皇室用纸,皇家大印。
历来农村乡镇的集市大多在桥头,估计交通方便,上河岸也容易。到了60年代及70年代,河早已填掉。桥也变成只是比周围高一点的路面,原来桥上的构件早已不知去向,只留地名。不象不远处交通大学门口的“校门桥”,河道依稀可辨,桥也保持完好。肇家浜上的桥恐怕也如此,大小木桥,枫林桥。扯远了,回到法华桥酱油店。
酱油店比路面要低,从路面 要走下几个台阶,柜台后面店堂地面更低,里面的人柜台齐胸高,外面的人,柜台只到腰部。连我们小孩都有“居高临下”的感觉。店面是很老式的样子,没有玻璃柜台,一整块厚木板,有年头了。也没有门,打烊后要上门板,都是沉淀着岁月的东西,估计现在的年轻人没有看见 过这些“排门板”。
老人告诉我,这酱油店在原址开了好长时间了,早于我出生,早于1949,甚至早于八一三抗战。一直到我80年代出国,它还在。我吃的红烧肉的酱油大半在这儿买。有时和儿子摆老资格:我吃的盐比你吃的饭还要多,那盐,恐怕大部分也是从这儿买。
这酱油店似乎没有店名,大家习惯叫“桥头酱油店”。二个工作人员,后面坐着一个算账先生,前面一个营业员,一般不是很忙,很少排队,除了几个节日,如春节。
提起酱油店,总会想起一位邻居长辈,她曾经在酱油店做过很长一段时间,直到退休。文革结束后几年,一次我去她家玩。她正在拆一个包裹,我帮她拆开,里面是照片镜框,是瑞典大使馆寄来的,民国时的照片。她指着照片中坐在大人腿上的小女孩,告诉我这就是她本人。原来最近瑞典国王访华,人民日报登出个国王祖父1926年来中国,和当时北洋政府官员一起拍的照片,表示中国瑞典友谊的长久。邻居长辈过去家中也有同样的一张,后来抄家没了。她写信给有关部门,最后瑞典大使馆从档案里复印一张,配上镜框寄来,附上一信,说恐怕照片上的人,现在只有您还在世。皇室用纸,皇家大印。
戳这里 Claim your page
来源: 文学城-上海大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