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西江月:留踪黄土高原

西江月:留踪黄土高原

博客

 

西江月:留踪黄高原

食宿常年野外,

留踪黄土高原。

探求奥秘志弥坚,

戴月披星何憾。

 

恒志专研数载,

潜心溯本寻源。

暖寒更变塑层连,

世纪沧桑叠演。

 

  在观看中国地理节目的一栏介绍中,一个有关研究黄土高原成因的地质学家刘东生引起了我的注意。他在黄土高原一带考察60年,在多层的沉积层中找出土样进行分析,最后在他的领导下,地质队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和研究后,终于找到了黄土高原形成真正的原因,从而结束了一个世纪以来对黄土高原成因的争论。

  当年在学习地理的时候,课本里只是介绍了地质学家李四光,而对刘东生的名字却很陌生。当看到刘东生领着地质队在黄土高原上进行考察时,不仅看到了沟壑纵横黄土高原的地貌形态,而且还看到了地质学家刘东生对黄土高原探索研究的过程。我的心被深深的打动。不仅仅是钦佩地质学家刘东生对待科研上有一丝不苟的精神,而且还非常的钦佩中国地质学家对发现黄土高原成因上的卓越贡献。

  当年我们在学地理的时候,曾经在书本上学到:当第四纪冰川活动时,气候变得寒冷,从而使恐龙等一些动植物绝迹。在中国,幸存的活化石动物是大熊猫,植物是水杉和银杏。黄土高原之所以沟壑纵横,那是因为土壤是垂直节理结构,土壤的形状呈现出团粒状等等。当然在浩繁的地理知识中,我只是学到了一点而已。可是对于那些致力于科研的人们,充满了敬佩。因为正是他们不屈不挠的努力和研究,以及无私的奉献精神,才能够发现大自然的奥秘,进而为人们敞开知识的大门。

  在黄土高原上,九曲黄河在那里流过。黄河和黄土高原共同孕育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一道道的山,一个个的山谷,一个个的窑洞;一片片的谷子小麦,一片片璀璨的星空,一支支动人的歌声,还有那些一个个美丽的传说和故事等一起塑造了美丽的文化。  

  在这个伟大的黄土高原上,历史在这里留下了当年地质考察队的足迹,星辰在这里的空中闪亮,一个致力于研究黄土高原的地质学家刘东生的名字,将会被人们永远的铭记

 

  有关地质学家刘东生及成就的简介:

  “ 刘东生(1917年11月22日-2008年3月6日)  ,辽宁沈阳人,籍贯天津,中国地球环境科学研究领域的专家,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被誉为“黄土之父”。  

1942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地质地理气象系,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1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96年当选欧亚科学院院士,200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欧洲地球科学联合会 “洪堡奖章”得主。 

  刘东生毕生从事地球科学研究,平息170多年来的黄土成因之争,建立了250万年来最完整的陆相古气候记录,近60年从事地学研究中,在中国的古脊椎动物学、第四纪地质学、环境科学和环境地质学、青藏高原与极地考察等科学研究领域中,特别是黄土研究方面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创立了黄土学,带领中国第四纪研究和古全球变化研究领域跻身于世界领先行列。

  1946年(中华民国三十五年),刘东生对南京五通系中鱼化石,甘肃玉门下惠回铺系中的一个新种古鱼-鳕鱼,湖南临沣的鲈形鱼类,四川歌乐山哺乳动物群等进行了广泛的研究。50年代起致力于黄土成因的调查,对黄土高原进行了大量的野外考察和实验分析,完成了黄河中游黄土分布图、中国黄土分布图和多部专著,提出了有重要突破的“新风成学说”,把风成沉积作用从黄土高原顶部黄土层拓展到整个黄土序列,并把过去只强调搬运过程的风成作用扩展到物源-搬运-沉积-沉积后变化这一完整过程。从古土壤多旋回特点,突破了传统的第四纪四次冰期学说,使之成为研究全球环境演变的重大转折基于中国黄土解释了250万年以来的气候变化历史,使黄土、深海沉积和极地冰芯并列成为环境变迁研究的三大支柱。关于青藏高原隆起与东亚季风变化的研究,建立构造-气候科学学说之典范,70年代继续开展黄土的科研工作,并带动了第四纪地质学发展,建立了国际上公认的洛川黄土标准刻面,基于中国黄土重建了250万年以来的气候变化历史,其研究成果对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植被重建以及东部沙地治理等具有重要实践意义,有力推动了地球环境科学的发展,使中国第四纪地质学与环境地质学立于国际地球科学的前沿。”

  

 

  愿疫情早日结束,愿人们的生活更美好。

戳这里 Claim your page
来源: 文学城-雪中梅
相关阅读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