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族传统服饰简介(五)魏晋名士篇
上一篇提到的杨子华《北齐校书图》是宋代摹本。原画宋代就已失传。娄叡墓二百多平方米的壁画,据推测也是杨子华画的。北齐大画家杨子华,高湛的座上宾。高湛朝官直阁将军员外散骑常侍,“世祖重之,使居禁中,天下号为画圣,非有诏不得与外人画。” 北齐皇帝的性格,个顶个的凶猛,倒很知道附庸风雅重视知识分子。国家出钱养了好几个大画家,还养了一大批文人雅士。没事就聚在一起,开个学术会啥的。“有齐自霸图云启,广延髦俊,开四门以纳之,举八纮以掩之,邺京之下,烟霏雾集,河间邢子才、巨鹿魏伯起、范阳卢元明…” 后面跟了一群才子。
杨子华《北齐校书图》(现藏美国波士顿博物馆)
北齐天保七年(556年),文宣帝高洋命樊逊和文士高乾和等11人,借邢子才、魏收的家藏古籍,刊定国家收藏的《五经》诸史。多么注重文化事业的发展。这幅图描绘的就是当时的景象。
近距离观赏一下清凉大叔们的销魂吊带装。
背冲着观众这位肩上还披着层透明纱,正揪着另一位赖皮大叔的衣带,不让他走。该大叔欲逃酒,酒杯也打翻了,青衣小僮正为其著靴,好让他逃跑。大叔一脸抵赖坏笑。
北齐的文化人当真继承了魏晋风骨。魏晋名士被公认为最倜傥潇洒的,出现了很多袒胸露怀的半裸男人,更特殊的是出现了透视装。比如传顾恺之作品《洛神赋图》,画里的曹植露出一片胸,独坐壶门榻。更不要提竹林七贤了。嗑药嗑过了火,全都半裸出镜。
阮籍的大肚腩。嵇康勾人魂魄的乳沟。
风流名士“散发裸身之饮”,褒衣博带、袒胸露臂、被发跣足,不拘礼法。真空上阵,透视披巾加吊带式白裙,领时尚之先河。
魏晋名士陶渊明。与上面那几位校书郎有异曲同工之处。
《柳荫高士图》(台北故宫博物院)
要想看魏晋风骨,只需一部82年上影厂拍的电影《笔中情》就够了。此片实在太过美轮美奂,随便截个图就是一幅绝妙的设色绢画。所有道具背景服饰复原的无邂可击。
男主赵旭之的名字是三个大书法家的排列组合。赵孟頫、张旭、王羲之。其醉卧袒坐的姿态,和上面那几位名士象不象。趴着仰着靠着,反正就是不好好坐着。
女主仿《女史箴图》的漆奁和镜台:
女主家里的乐队:(唐坐部伎前形)乐师的帽子悲剧了。太象喇嘛。电影制作中的一个小遗憾。
佩兰祓禊,曲水流觞。上巳时节,春风和煦,艳阳高照。彼时会稽内史王右军邀好友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位文人雅士,围坐兰溪之畔。但见凤尾森森,龙吟细细,四周崇山峻岭,耳闻微澜轻风。羽觞随波,景美酒醇,佳作频出。右军微醉乘兴,提笔畅意挥毫,蚕茧纸上一气呵成书法精品《兰亭集序》。
羽扇与便面
冠冕堂皇逍遥巾。重点八卦一下男士们的冠。衣冠大国不是随便叫的。一位守礼的君子,任何时候都要衣冠整齐。古人头上的各种帽子很值得拿出来晒晒。这电影不知怎么回事好几位86版西游记的演员。齐家三姐妹的父亲是西游记里的金池长老。这里官居太尉。在家带一顶三梁缁布冠。缁布冠,文儒者之服也。前高7寸,后高3寸,长8寸。
梁冠是古代上层男士最基本的冠。那几个竖道道就是梁。有几根梁是你身份的象征。因为头冠有着标识等级的作用,眼神不好没关系,不用看清楚你是谁(是谁都不重要),只看你有几根梁,就知道该给你行什么礼。“是以天下见其服而知贵贱,望其章而知势位,使人定其心,而各着其目。”梁冠有很多种。通天冠、远游冠、高山冠、进贤冠都属于这一族。
男一号白龙马。官职不清,电影里没提,只说他勉为其难地当了官,就为娶到齐家大小姐。求亲时带的是三梁进贤冠,看来官不小。
男一号的弟弟。一梁进贤冠:
进贤冠,《后汉书》记载形状是前高后低,为“文儒者”之服,意思就是文官的服饰。后世官员的梁冠用的多是进贤冠。“进贤”一名,据说是因为文吏儒士有向上荐引能人贤士的责任,因此得名,一直用至明朝灭亡。进贤冠的样子各朝代变了不少。不过无论怎么变,梁作为精髓都不会变。最早的汉代进贤冠:(老版三国剧照)
明代进贤冠
接着放电影。男二唐僧是男一白龙马的师傅。御弟哥哥戴一顶亲王远游冠。
《晋书·舆服志》:“远游冠,傅玄云秦冠也。似通天而前无山述,有展筩横於冠前。皇太子及王者后、帝之兄弟、帝之子封郡王者服之。” 男二在本剧是公主之子,皇亲国戚,所以要带远游冠。就是小一号的通天冠。通天冠是帝王专用。
带远游冠的曹植:
齐家二小姐扮男装时戴的小冠。很标准,坡形的。
太尉府的摆设和平头奴子。道具仿的很逼真。这电影83年在欧洲放的时候,老外惊的目瞪口呆。1600多年前的中国人活的就这么精致啦?
平巾帻。没有官爵的老百姓不能带冠,只有头巾,就是帻。
顺便八卦另外几种冠。老三国仿真版。
獬豸冠: 法官御史戴的。因为獬豸神羊,能别曲直。
虎贲冠。武官带的。《后汉书·舆服志下》“(武冠)加双鶡尾,竖左右,为鶡冠云。” 鶡性好斗,至死不却,武士冠插鶡毛,以示英勇。
转回头再细细观看北齐校书郎们的炫雅品位。只这一位大叔面前,就摆了四色果品外加一琴一砚一投壶。有吃的有玩的有享受的,物质和精神两手都过硬。先看砚台。此大叔面前正中摆放着一个圆形好几个爪的玩意,乌龟一样的,那是“辟雍砚”的前身。
右上是北齐制造的青釉多足砚。高7.2厘米 口径15.5厘米,安阳县安丰乡北李村贾进墓出土。右下是南朝制造的褐釉多足砚。高7.1厘米,口径19.5厘米,底经25厘米。
此砚到了隋唐又长出了好多足,被正式命名为辟雍砚。辟雍是古代天子讲学的地方。《礼制•王制》记载:“大学在郊,天子曰辟雍,诸侯曰类宫”。东汉蔡邕的《明堂丹令论》中解释为:“取其四面环水,园如壁。后世遂名壁雍”。南北朝时模仿辟雍形状设计出一种多足砚。魏晋时期制瓷业的迅速发展,陶瓷砚台大量涌现,其中以一种造型为带足圆盘的瓷砚最为流行,三足或四足的青瓷圆盘砚,南北朝变化为五足到十足不等,到了隋唐时期,发展出了圆形多足的辟雍砚。
左为57年河南陕县出土的唐代辟雍砚。白瓷无釉,以便于研磨,周围是一圈存储墨汁的凹槽。砚底由21个兽蹄组成镂空圈。右图是电视剧《贞观之治》里出现的仿制道具。仿的很逼真。
再看投壶。“香歇环沉无限猜,春阴浓淡画帘开。有时盘马看犹懒,尽日投壶笑未回。”
右边的是画于明代的《明宪宗元宵行乐图》。明宪宗,就是那个著名姐弟恋的男一号。说是母子恋也不过分。正在玩投壶。
投壶最早是一种酒令,春秋战国时非常流行,《礼记》里记载了专门的投壶之礼,非常繁琐,悠闲,缓慢。投壶之前宾主之间要反复谦让三次才能开始比赛。参加投壶的宾主与侍从,均要严谨守礼,“毋怃、毋敖、毋背立、毋踰言”,不可态度傲慢、不得背立、不准谈论他事,否则都要受罚,观众也需温文尔雅,不可大声喧哗。到魏晋时投壶已不再是酒令了,变成可以随时玩的竞赛性游戏。 玩法和春秋时一样。射箭比赛的变种,为了减少攻击性和场地限制,用拓木、棘木或竹制为矢,玩者站在一定的距离外朝特制的铜、铁、陶或瓷壶中投矢,壶中放有一些豆子,以防箭矢投入后反弹而出。按各人投中次数计胜负。
后来这个游戏被男人们引入闺阁,鼓励妻妾们玩。上面那首诗就是宋代的钱惟演写的,专为描写闺中投壶之乐。某些成功人士妻妾过多,晚上不知到谁房里睡觉才不得罪人。于是引入投壶机制,竞争上岗。一群大老婆小老婆白天猛斗,谁赢了谁获得被临幸资格,把陪侍老公当做奖赏来激起她们竞赛的兴趣。公平公正公道,谁都说不出个异议来。《晋书》里曾提到那个大富豪石崇就干过这事,结果他家的美女们抢来壶后天天捧着一堆箭矢练习,最后一名家伎练成了隔着屏风投壶百发百中的绝技,名声大振。
投壶到宋明两代被推广到了日本和朝鲜。日本的东大寺正仓院御物院中,还藏着宋代投壶的壶和箭。日本后来把箭变成了扇,投壶变成了“投扇”,就是“投扇兴”(とうせんきょう),前两年还比赛过。
最后八几个《北齐校书图》里的南北朝时期家具。后面MM手里抱的是懒几。前面抱的是隐囊(别怪我想歪了!)
懒几,又叫懒架,凭几,挟轼,凭轼,还可以叫夹膝,凭几,隐几,伏几。都一回事。几面平直,下置二足,盘坐于榻上或席上时,可以放置身前凭靠憩息,或置于身侧随意侧倚,是席居时代很重要的家具。
这幅校书图里出现了两个。另一个就是被那位很会享受的大叔斜斜地倚靠着呢。
隐囊,就是现在的靠枕。供人倚凭的软囊。颜之推《颜氏家训》记:“梁朝全盛之时,贵游子弟,多无学术…无不熏衣剃面,傅粉施朱,驾长檐车,跟高齿屐,坐棋子方褥,凭斑丝隐囊,列器玩于左右,从容出入,望若神仙”。
胡床:便携式折叠椅,北方叫马扎。这位大叔头上也梳着双丸髻。穿这么多,感冒了么?据说他就是儒生樊逊,此次校书活动的总工程师。
壶门榻:一种箱形床榻。宽大厚重丰满华丽,从魏晋一直流行到唐宋。可以在上面跪坐、伸足平坐、侧身斜坐、盘足迭坐,垂足而坐。四边的壶门结构曲直相济,不仅美观而且增加了家具力度,还便于防潮。
宋代李嵩《听阮图》,就一个门的壶门榻。不怕塌了么。
还有小型的,相当于现在的单人沙发: 《洛神赋图》,袒胸曹植独坐壶门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