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华夏族传统服饰简介(四)北齐北周篇(女服与妆容)

华夏族传统服饰简介(四)北齐北周篇(女服与妆容)

博客

西魏北周时期的女性以魏晋风度为仰慕趋势。所谓魏晋风度,是真名士自风流,流行时尚讲究浪漫轻盈,身上的飘带很多,取飘飘欲仙的效果。这种类型的衣服名叫杂裾。特点就是那些乱七八糟的三角形下摆。

(东晋 顾恺之洛神赋图) 女神手里拿着麈尾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杂裾垂髾服 )

肩上那个规则长方形的带子,名叫襳。六个伸出来小旗子一样的燕尾形装饰,叫髾。所以此装束又有个好听的名字,叫“飞襳垂髾”服。是西魏贵族妇女的常服。西魏的女性以体态修长柔媚为时尚。北方贵族妇女很仰慕南朝贵族奢华享乐自在悠闲的生活,所以穿的衣服也向南方人学习。上襦下裙,典型的汉族服饰。

贵妇们体态修长,衣纹飘逸,下着各色间裙,披巾搭在肩上,上襦中垂襳?,仿佛感到她们在轻风中前行。

间色裙,从南北朝一直流行到了武则天当皇帝的前夕。就是用两种,有时候是三种不同颜色的布,一条条的间隔拼成。

电视剧《唐宫燕》里的间色裙。复原的不错。云髻有点变形,还凑合。披帛的位置也靠谱。可惜时间错了。这电视剧说的是唐中宗李显时候的事。那时间早不流行间色裙了。

上边那些贵妇人这种挺腰肩膀后倾的姿态可能是当时的审美观。比较能够表现人挺拔修长的身材。到唐代中宗时期依然如此。

到了晚唐女子这种形态就不常见了。代之以缩肩塌腰的行走姿态。可能和女子开始缠足有关。到了明代已全是那种含胸罗锅的造型。

明代大画家陈洪绶笔下的美人。唐寅的那些美人也差不多。女人完全是一种病态美,大头小身子不成比例。再没有南北朝唐朝那些健壮姿态了。

再看北齐这边。一看北齐留给我们的遗产,就知道北齐政府比北周西魏要有文化的多。北周西魏就有点敦煌壁画,还都是个人出钱自己请人画的,国家一分不掏,也不扶持一下。可能只顾着军备开支,其它的都省了。前面出现的那些西魏北周时期敦煌壁画,有一两幅还好,画了五官。大部分这时期的壁画,是这样的:

据说这是国王和三个大臣。和土著居民画在墙上的涂鸦也没太大区别。比较原始。

同样是壁画,看看人家北齐的 。画的多精致!鼻子是鼻子眼睛是眼睛,都能分开!

娄叡墓壁画。代表了南北朝时期现实题材人物画的最高水平,勾线极为地道,线条劲挺有力而又生动流畅,还有彩色晕染的技法,很高超的。画面层次也分明,人物形象生动写实个性突出。在整个中国美术史上也是屈指可数的杰作。壁画中的人具有明显的北方蒙古人种特点,长面高鼻、浓眉细目。表情动作刻画相当细致逼真,有人直视前方,有人回首后望,另有人窃窃私语。一看就能分辨出谁是谁。别说人,连马都形态各异,奔跑惊驰嘶鸣,不仅线条千变万化,顿挫有力,如行云流水,而且众多马无一雷同。

再看一个,北齐徐显秀墓壁画。人长的和娄叡墓里那些人差不多。全是鹅蛋脸小黑胡子,高鼻梁。看来这就是当时北方汉人的长相。

徐显秀的夫人。北齐女子特别喜欢穿这种大交领的襦裙。这在西魏和北周都不多见。出土文物和壁画里,穿这种款式的女子都是北齐的。非常普遍。

茹茹公主墓壁画。穿大交领的侍女们。

这位公主是高湛幼妻。结婚时高湛8岁,她5岁。娃娃亲,死时还未同房,才13岁。北齐为表示对柔然的礼重,厚葬在高欢茔地内,也就是前面提到的河北磁县城南滏阳河畔。这个县埋了一大批贵族,东魏茹茹公主墓,北齐高洋墓,高润墓,高孝绪墓,50年代陆续发掘出土。随葬品现在都进了河北省博新馆。

茹茹公主墓里出土的陶俑。多么壮观。当时的葬礼娘家也送了不少陪葬品过来。她是柔然可汗阿那瓌的孙女。其实是政治联姻共同对付西魏的产物。

一千多件陶俑。前面那一群人头上带的是风帽,遮挡风沙用的,是胡服,鲜卑族发明的。女孩穿的都是这种交领大袖衫。

哪位是高婵儿?

其实哪位都不是。上面这三位是北齐宫廷里的一群特殊身份的人:女官。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将嫔妃和女官分离,正式确立后宫女性公务员制度,始于北魏孝文帝时期。北魏确立了女官的名号、秩级,明晰她们在后宫中的权责和地位:管理后宫事物,教导嫔妃公主礼仪。北齐延用。和外面的男性公务员一样,女官也分几品几品。和男官员不一样的,是她们终生不得出皇宫一步。我国历史上还没有一位女性和男性一样出任政府官员的。不同品级的女官不仅穿的衣服不同,头上带的假发髻也不同。二到五品女官,发型为蔽髻,六到七品女官发型为大手髻,八到九品女官,发型为偏髾髻。遇到国家庆典活动时,女官则要佩戴笼冠。就是上面这三位的形象。

东魏北齐女子这种交领袖袍,腰上束带的装束,其实是胡服。比起上面飘飘然行走的西魏女子所穿的汉服,这种衣服更适合奔跑打仗。学者张金茹在《北朝陶俑冠服》里推测,这是与当时战争频繁有关。《旧唐书·舆服志》中专门说到北齐的女装是揉合了戎服也就是军装而来的。“北朝则杂以戎服之制,爰及北齐,有长帽短靴,合裤袄子,朱紫玄黄,各衽其好”。但这种推测也可能是错的。因为西魏比东魏更爱打仗,为什么他们的女人穿的那么汉化。长袖宽衣,文文弱弱。他们可是地道的鲜卑人,只不过全部汉化了。而北齐的皇帝可是纯种的汉人,只不过相当地胡化。

大交领一直流行到唐朝。这是一件半臂。此是初唐。美人还没发胖。

唐 李爽墓墓室北壁东侧 吹笛乐伎

影视剧里的唐朝美人。有点雷人。公主是吃不上饭的难民。

看一个去年(2015)底刚刚发现的西魏墓出土人俑。

实在有点粗糙。有两位头带的应是兜鍪,后面那位也有可能是风帽。右面那位带笼冠的能看出来是女子。

此墓是合葬墓。女墓主是元宝炬的那位来自柔然的皇后她姨。封号晖华公主。出土墓志显示她生于北魏公元503年,死于西魏大统七年(541年)。她是前面提到那位柔然可汗阿那瑰的妻妹,是吐谷浑的公主。这位柔然可汗郁久闾阿那瑰功夫了得啊。两个女儿分别嫁给西魏的皇帝元宝炬和东魏的权臣高欢。孙女邻和公主嫁给东魏高湛,儿子娶东魏公主,弟弟娶西魏公主。就这么着,几家还老打仗。

南北朝时期女性的发式很值得一提。中国女人的头顶上出现花样繁琐千奇百怪的发髻,就是从这一时期开始的。之前的三国,女人还是东汉的那种简单发式。

(汉代堕马髻)

到了东晋,就是这样了:

头上插着金步摇,好像北美的Moose.

出土的北魏时期金步摇。竖立着插在头上。

山寨版的:

这部电视剧说的是北齐宫廷女官陆令萱的事。剧情很狗血手法很山寨,可唯独这个和光盘一样的片子头造型却真的有章可寻。这是北齐真正的宫廷女官日常装束:

杨子华《北齐校书图》(现藏美国波士顿博物馆)局部

三人全是片子头。不知道后来昆曲女演员是不是从这里来的灵感。后面那位梳的是双丸髻。前面西魏敦煌壁画上也出现过很多次。

单丸髻和双丸髻

百合分髾髻. (北周 莫高窟第428窟) 后面分出一绺头发垂在髻后,名曰髾。

回到北齐。校书图里三位额头上那一大片白,就是著名的“对镜贴花黄”的那个花黄。也叫额黄。

花黄可以两种方式做成:染画和粘贴。染画又分为两种方法:平涂法和半涂法。平涂法即涂满前额;半涂法则只涂前额的上半或下半,以清水过渡,由深而浅,呈晕染之状。北齐这幅《校书图》里的人是半涂法。

这造型,够惊悚。还有更惊悚的。丁家闸晋墓壁画里的美女:

这发式。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丁家闸墓位于甘肃酒泉,比附近的敦煌壁画要精美。展现的是东晋十六国时期河西地区的社会状况。注意左边这位美女双手挥舞的状如菜刀一样的东西。MM不是要杀人而是在跳舞。那两把菜刀不是凶器而是扇子。学名叫“便面”。

这些复杂发式看起来是真头发做出来的,当时又没有发胶之类的固发用具,不知什么手段可以将其固定住不变形。我以前看过介绍古代女子装容的书,说是那时候有人用鸡蛋清抹在发髻上起固定作用。这招到了夏天一定不好使。不说别的,想想那味道。

 

 

 

 

戳这里 Claim your page
来源: 文学城-晚妆
相关阅读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5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