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不喜欢谈政治?
自从开始写博客,洋洋洒洒也写了不少文章。虽然也算尽心尽力,但连我自己都觉得,这个博客有个明显的缺点,就是没有给热气腾腾的现实问题足够版面。我偏爱闲云野鹤、逍遥世外的话题,各种群情激愤的热点内容每次都错过。人家关心大法官听证,我却写中文SAT;人家谈论中期选举,我却津津乐道太浩湖的魅力。
如此脱离实际,我也有点不好意思。跟那些眼界更开阔、胸怀更宽广的人相比,显得冷淡自私,仿佛生活在世外桃源,只关心自己那一亩三分地,即使不是《红岩》里的甫志高,也是《青春之歌》里的余永泽,总之不是什么形象高大的正面人物。从自己的角度考虑,现成的热点不蹭,也不利于点击率。
其实我不是不关心政治之人,报纸也读,广播也听,世界上发生什么并非全然不知,跟朋友高谈阔论也不是无话可说,而且票是一定会投的。不多谈政治,首先是因为政治话题瞬息万变,时效性强,不利于实践从容不迫的生活哲学。热点话题都有好事者拿放大镜虎视眈眈地盯着,有一点进展就饿虎般扑将过来,一瞬间相关新闻就已经在各种媒体上传得铺天盖地。要写这样的话题,必须时刻保持警觉,眼观四面,耳听八方,不让每一点新信息从眼皮底下溜走。如果不能掌握最新情况,今天还在写昨天的旧闻,写的文章不如直接扔进垃圾桶去。
但写文章只是锦上添花的轻松爱好,我办的也不是时事公众号。工作中已经有很多期限,每一个都像大年三十上门讨债的黄世仁一样逼得人焦头烂额,写文章时便想悠闲一点。想写就写,不想写就不写,一气呵成也好,一篇文章写三个星期也好,都没什么不可以。这是写时事政论文没有的奢侈。除了偶尔一两次,天时地利人和,恰好可以就某个话题发表看法外,只能和政治擦肩而过。
其次,政治不是我最感兴趣的话题。尤其这几年,一打开电视就是那几张令人生厌的脸,下班路上听几耳朵广播,一整天为生活奔波都还安然无恙的心情,也被一棒子打到谷底。这样的情况下还去关心什么政治,简直是一种自虐。
罗素说,“一个人感兴趣的事情越多,他就有越多快乐的机会,被命运摆布的可能性就越小,因为即使失去一件事情,他还有另一件。”我是罗素的崇拜者,我相信人要有众多兴趣才能生活得有滋有味。政治是我关心的事情之一,但还有很多事情,像读小说、聊天、旅游、烹调、滑雪、爬山、种花、室内设计、看电影、学法语,样样比政治有趣。当你对这么多事情都感兴趣的时候,政治的位置就会后退,再后退,变成平原上一大排白杨中的一棵,而不是一个时刻在身边徘徊,投下巨大阴影的庞然大物。
但这些都还不是我不喜欢谈政治的主要原因。毕竟不那么紧迫的政治话题也是有的,其中一些我也感兴趣。一个更重要的原因,还是我以为过多地谈政治,就政治问题进行热火朝天的辩论,并不会达到自以为会达到的教育民众、改善社会的目的。
有人说,真理越辩越明。但跟很多老话一样,这句话也不能照单全收。或许对苏格拉底、柏拉图那种把追求真理当人生目标的哲人来说,这句话是对的,可惜我们都是庸庸碌碌的俗人。在没有障碍,不用付出牺牲和努力的条件下,我们也会真诚地认为自己是热爱真理的,但实际上我们热爱的东西很多,真理只是其中一样,而且位置并不靠前。如果需要付出一点代价,比如劳动,比如金钱,比如颜面,我们非常愿意掉头就跑,把其他更重要的东西抢到手,却把真理孤零零地丢下,像孤儿一样在寒风中瑟瑟发抖。没办法,我们都要过自己的日子,顾自己的脸面。真理值几个钱呢?
正因为如此,网上经常看到的情形是,辩论双方不是倾听对方论证,吸收其中有益之处,修正和完善自己的观点,对议题达到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朝真理迈进一步,而是恰恰相反,越辩就越坚持自己的观点,排斥对方的观点,尤其如果对方恰好是个讨厌的家伙,而且观点在我们看来很极端的话。于是真理不是越辩越明,而是辩论者越来越走火入魔,越来越钻牛角尖。真理是什么暂且不管,先把这个面目可憎的对手打个落花流水再说。
这种对自己观点的坚持并不仅仅出于维护面子和虚荣的社会压力,这样的辩论确实会激发辩论者用最大的努力寻找能击败对方的论据和论点。这个思考过程是真实的,是有后果的,就像吃下的薯条必定在体内转化为脂肪,锻炼必定让肌肉变得结实一样。这种思考巩固了辩论者的观点,使他的脑子发生了化学变化。一个观点本来可能还犹疑不决,是一棵在北风中摇摇欲倒的小苗,经过辩论,小苗长成了根深叶茂的参天大树。
既然在意见截然相反的人当中发表政见效果不乐观,跟意见相同的人讨论政治是不是运气更好呢?也不一定。社会学中有一个概念叫“群体极化”(group polarization),意思是在一个群体中,群体成员已经拥有的倾向会得到加强。很多人都只跟意见一致的人呆在一起,对自己的意见也越来越执着,形成“意识形态回音室”(echo chamber),相信很多人都有这种经历。
这些都是人性的弱点,要克服它们几乎不可能。除此之外,目前的社会也不特别适合建设性的政治辩论。在辩论中调整自己的观点,使自己更接近对方的观点,一般只发生在双方观点本来就相差不大的情况下。因为美国政治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两极分化,不管在什么议题上,都几乎不存在双方意见差别不大的可能性。
事实上,美国政治如此极端,如此两极分化,或许正是因为政治谈得太多。社会越是两极分化,辩论加剧两极分化的可能性就越大;而这样的辩论越多,又更加剧了社会的两极分化。
在这件事上,那些一天二十四小时不停地谈政治的电视台和广播电台当然是罪魁祸首,但我们这些天天在微信上谈政治的升斗小民也功不可没。
偶尔我也在网上写政论文章。每次写了这种文章,文章后面的讨论都分外热烈(今年春天之后注册的公众号不再有留言功能,所以这里暂时不会有这种现象),而且不知道是不是错觉,留言中以反对的居多。每次看到尤其愤怒的发言,我都很沮丧。不想挨骂当然是原因之一,更主要的是,我知道该读者从文章中得到的,恰恰是我希望的反面。
当然这些政论文章也不是毫无价值。对头脑开明的读者,这些文章可以提供信息;对观点相同的读者,这些文章可以鼓舞士气、联络感情、提高水平,尤其是在跟敌方肉搏时可以被当作手榴弹,一枚又一枚地扔出去,形成枪林弹雨,在旁观者眼中造成我方火力凶猛、声势浩大、真理在握的印象。
改善社会的正确方法是提高教育水平,让大家受科学、艺术的熏陶,提高人文素养,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对已经走出校门的成年人来说,在一个资源如此丰富的社会,只要愿意,也能找到学习的机会。公民素质提高了,自然会更理性、平和地看问题,自然会有批判性思维,社会作为一个整体自然会进步。
所以,政治也谈了一段时间了,中期选举也结束了。别谈政治了,回家读书吧,这对自己,对社会,都有好处。
维立,毕业于清华大学,斯坦福大学博士。现居硅谷从事高科技工作。业余时间翻译写作,出版过六本作品/译作。
——— 长按/扫描关注每周更新的“硅谷生活家”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