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谈论爱的时候,我们在说什么
现在的人,“爱”不离口。刚过去的父亲节,各种父爱刷屏。有人调侃,父爱都跑到微信朋友圈了。你不说“爱”,就是三观有问题。
爱真的很重要,这事错不了,各大宗教各种学问,都把“爱”列为绝对真理。可搜了一遍,却发现:“爱”只是一个字,但各有各的小九九。
基督教的爱是博爱,爱一切人与生命。好人要爱,坏人也要爱。甚至他打你一巴掌,你还要爱。貌似这种教义特别适合受虐狂。
孔子的爱是仁爱,盘子比博爱小,大意是只爱人,不强求爱其他的生命。孔子很狡猾,很实际,不走形而上的政治正确,搞定人就行,其他生命,先放一边。
墨家的爱是兼爱,看上去比仁爱高级--仁里面还有等级制。兼爱是提倡众生平等的,有现代人文精神。当年范冰冰刘德华演“墨攻”,小布什还假模假样地恭维了一句:世界和平需要墨家的思想。
最拧巴的是心理学,自己人跟自己人斗。传统心理学,爱里面没有性爱。那些写书的人靠研究精神病人起家,发现由于激情之爱犯病的人很多。要想心理健康,就忘掉激情吧。
可到了现代心理学,爱里面又可以有性爱。激情让人疯狂,可以下地狱,也可能上天堂啊,毁人生人都在这把双刃剑。这属于高风险投资,投不投每个人都有一把尺。要不要性爱,自己看着办。
对爱表现最积极的是年轻人,他们的定义也最简单:爱=性爱。爱她就是“上”了她,要不你就是不爱她,所谓的礼貌性上床正是如此。
这样看了一遍,爱是一个咒语,每个人都在念,都觉得自己念的最地道。这反而成了一笔糊涂账,到底谁说得最好?
估计这问题掰扯不清,公婆各有理。换个角度提问,什么样的爱是“好”的爱?
显然有“坏”的爱,比如溺爱,少数妈妈的毛病--孩子看电视快乐,让他看吧;玩游戏兴奋,让他玩吧。我们不就是要给他们一个幸福的童年嘛。不幸的是,有研究表明,这类活动往往在结束后,造成轻度抑郁。没有头脑的爱不是爱,反倒是害。
与此对应的是备受非议的虎妈。如果推的方向正好是孩子擅长的领域,孩子就可能获得终生的幸福。积极心理学如是说:人要做自己有特长的事(具有挑战性且需要技术;注意力集中;目标明确;有及时反馈;深深的投入;控制感;忘我;时间停止)。这类事做的时候并不“享受”,但能够建构未来的心理资本,带来真正的幸福。
从妈妈的爱可以看出来,“想爱”远远没有“会爱”重要。爱不是一个情感的活计,成了智商活儿,甚至是灵感活儿。所以我对情感泛滥特别警惕,这往往是智商不够不会爱的体现,用量代替质是不行的。
再说个例子,常有小男生哭着喊着爱女神,除了嚎几句,根本不知道怎么去爱。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回家做功课去。当你提升了自己,才有机会获得女神的青睐。但人生常有这样的悲剧,在发奋努力已近成功一刹那,女神不再available了。说句宽心的话,你也不要丧气,真练成了神枪手,自有新的猎物撞枪口,都不用瞄准。
这种单向的爱还是落于下剩。
最好的爱应该是彼此付出又彼此独立,充满灵性又不断创新,相互成就又相忘相望的。有这样的爱吗?可遇不可求。
谨以此文献给所有我爱过的,正爱的,将爱的人。
谨以此文献给所有爱过我的,正爱我的,将爱我的人。
(我知道上面这两句情感泛滥了,是弱智的表现,但人有与生俱来的自贱浅薄,没办法。我理性了半天,还是免不了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