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河边谈电影(五)散谈《山楂树之恋》

河边谈电影(五)散谈《山楂树之恋》

博客

谈《山楂树之恋》,不说张艺谋的电影就不够紧跟潮流,不说原作小说就不够深透。随便写一样都需要很长的篇幅,如果两个都写就更不可能在一篇文章里写完。所以我准备只写我自己的印象和感想,省略过多的考证和分析。如果读者有不同观点,希望看过小说和电影并读完这篇散谈再批。 

先谈电影吧,比较时尚一点儿。浏览了一下观众的评语,大部分还是比较正面的。有一些观众认为比较假,也有人批评老谋子只会暴露中国农村的阴暗面,拍不好这种纯情题材。比较多的观众认为电影不如小说原作,还有人觉得那些交代情节的字幕比较烦人。但是比较理智地说,能把那么长的小说,那么多的情节压缩在一部电影里,很不容易,用字幕来交代情节似乎也是不得已。 

有不少读者指出也许拍一部连续剧能更好地展现小说的原貌,这个建议从技术上讲是成立的。但是,从战略上讲,拍这样一部连续剧,不一定会有太多的观众。因为比较能深切体会《山楂树之恋》故事的人群大致至少四十多岁了。年轻人是言情系列剧的主要观众,却很难理解《山楂树之恋》纯情故事的真实性。 

《山楂树之恋》里的那种纯洁的恋情到底是不是真实的?看过小说原作,特别是了解小说创作经过的读者应该没有太多疑问故事是真实的,纯情是存在的。回顾一下,山楂树之恋创作大致应该在作者和她的创作组写出了几部当时在网上比较流行的关于70后国内和刚出国时的多角恋小说之后。当时,那几个作者的创作速度很快,可能跟网友的追读有关。 

在写70后小说写得正来劲儿时为什么要写《山楂树之恋》呢,说来有些偶然。当时,那几部小说里有一个主人公叫静秋,是个四十多岁的知心大姐,应该生于50年代末60年代初吧。年轻时的她就是《山楂树之恋》中女主人公。静秋后来在一家杂志当过知心姐姐,所以挺会做思想工作的。虽然在那几部小说里静秋不是主要人物,但是一些读者还挺喜欢这个静秋。 

这个静秋显然在当学生时笔头就不错,也喜欢写,这一点从《山楂树之恋》中她以高中生的身份下乡参加教科书改写工作可以看出来。静秋把她跟老三的故事写成了日记,多年后终于拿出来,交给《山楂树之恋》的作者,随她怎么写去。至少小说的作者是这么说的。我觉得这个说法挺可信的。既然这是基于一本当事人在当时写的日记,主要进行了文字上的改写,那么其故事应该基本是真实的。这种真实,甚至真实到了不顾现在年轻读者所能理解的真实,反倒看起来显得不真实了。 

从某种意义上讲,《山楂树之恋》是无心插柳柳成行。这部小说当时似乎不是作者创作的重点。但是,由于它的纯情,感人和真实,得到越来越多的好评。它的光芒把作者的其它几部小说反而遮下去了。那几部小说,作者写的很努力,运用写作技巧,抖智慧,抖机灵,使用一些流行的,搞笑的语言。而《山楂树之恋》的写法比较平实质朴。正是这种质朴,赢得了广大质朴读者的心。相信作者写《山楂树之恋》时没有期待什么轰动的结局,只是完成静秋的一个心愿。真正好的的作品往往要在没有功利心态时才能创作出来。 

那样的纯情故事可不可能发生呢?也许现在的年轻人很难相信。但是象河边这样岁数的人觉得那根本就不稀奇。不是那时候的人没有欲望,而是没有条件,也很难承受放任欲望会造成后果和社会的压力。当然,老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被美化了。不是被张艺谋,也不是被艾米,而是被十七八岁的静秋,天真而无意地美化了。还有一点必须指出的是,老三的白血病使他成为了一个完美的人。如果没有白血病,老三最终可能也免不了俗。最大的可能是迫于家庭压力跟一个出身好的女孩子结婚。 

最后,总结一下,纯属河边个人观点。小说原作很好,电影也还不错,在不到两个小时的时间里演绎成那样很不错了。如果拍连续剧可能会把小说演绎得更好一些。这部小说和电影容易引起静秋同龄人的共鸣和感动。比较年轻的读者和观众,即使会感动,理解也可能不够。

戳这里 Claim your page
来源: 文学城-riverside
相关阅读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