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以牙还牙 – 一个仇视罪犯的生命终结

以牙还牙 – 一个仇视罪犯的生命终结

博客
周末和先生一起在家里看剧,很难得的,我让他挑选片子。他对风花雪夜没兴趣,我就跟着他看了这部纪录片:
 
《以牙还牙:一个复仇、悔恨和宽恕的故事》

 

 


影片以一个极刑囚犯的“死亡博客”开头:“2011720日,处决日。这一天终于到来了…… 我简直不能相信自己感受到的安详和平静。”

屏幕重现9.11 纽约恐袭的惨烈景象:飞机撞入世贸中心,浓烟滚滚、大楼倒坍,三千个无辜生命葬身于烈火和水泥碎片中。

 

接下去是几天后,千里之外的德州,一个四十岁左右的白人男子走进便利店,要求店主为他做一个汉堡包。店主转过身面对烧烤炉时,这个陌生人向他的后脑开枪。

 

第二个受害者:德州另一家普通便利店,同一个白人男子走近一顾客,问他:你是哪个国家来的?没等对方回答就向他开枪。
第三个受害者:一家便利店的安全监视镜头:还是这个男子推门进去,一句话不说,对准柜台后面的店主就是一枪,店主呻吟倒下。
这个白人男子是马克·斯茁曼,9.11恐袭发生后美国的第一个仇视枪击者。他要为纽约报仇,他要杀死阿拉伯族裔的人,以牙还牙,以血还血。他要美国的阿拉伯族裔和穆斯林也感受到威胁和恐怖,不得安宁。
马克在狱中:


 

 

这三个枪击受害者,第一个是印度裔;第二个是巴基斯坦裔;第三个是孟加拉国裔。没有一个是阿拉伯人,其中两个还根本不是穆斯林。为什么杀他们?因为在此白人男子的眼中,他们的肤色和五官都像阿拉伯人,都是外国人,所以他们都是一伙的。

 

 

这是2016年拍摄的纪录片《以牙还牙》的开头。纪录片从阿朗(记者、该影片制作人)的角度,叙述了一个开始于仇恨和暴力、终结于救赎和宽恕的真实故事。故事的主要人物有两个:马克 - 仇视杀人犯;布依扬枪击受害者、巴裔穆斯林。
之后马克因一级谋杀罪在德州被判死刑,处决时间定于九年后的2011年。从2008年开始,阿朗以记者的身份去死囚监狱探望、采访杀人犯马克。
马克从小在德州一个破碎家庭长大,他和姐姐频受继父的虐待,青少年期间曾十几次从家里出走。他十六岁结婚,十四岁的女友已有身孕;他们一共生了三个孩子,然后离婚;马克和第二个妻子生了一个孩子,不久婚姻又出现裂痕。马克没有生活目标,对自己的处境极其不满,陷入忧郁,时常表现出愤怒的情绪。
马克还是个毫不含糊的种族主义者、白人至上主义者,从不隐瞒自己的社会观。他的前胸和双臂覆盖着一片黑压压的纹身有纳粹、联盟国(19世纪美国南方蓄奴州)和三K党的各种符号。
一个有暴力倾向的种族仇视者的特征,马克全都有了。这有点像做菜:食材全都办齐了,准备好了,就等下锅。而在锅子底下点起的灶火,把这一锅菜煮熟的,就是9.11事件。
马克年轻时的照片:

 

马克在采访中告诉阿朗:和大部分美国人一样,9.11事件引起了他的愤怒和强烈的爱国情绪。和其他美国人不同的是,他把复仇当成了个人的神圣职责。突然间,他的生活有了特殊的意义,他必须采取行动。于是他开始在公共场所对人袭击,用车撞他们,直至最后向三个人开枪,造成两死一伤。他选择施害对象的标准很简单:有着中东人肤色和相貌的任何人。

 

马克在死囚狱中呆了九年,读书、思考、和记者谈话,等待着处决的那一天,心境慢慢趋于平静。他对阿朗说:他在狱中读了好几部有关纳粹屠杀犹太人的书,而在这之前他几乎根本不知道这一段历史。他也开始认识到把所有的穆斯林或中东人都当成恐怖分子,并盲目地复仇,是极其愚蠢而罪恶的。他说,他以前没有想到应该把个人和群体分开,他所伤害的这些人不过是普通移民,到美国来只是想有个好一点的生活,和 9.11 事件没有任何关系。说到自己夺去两条无辜生命,为受害者的亲人带来痛苦,为他自己的几个孩子带来耻辱,他在采访中几次流泪,表示悔恨。
 
马克接受阿朗的采访:

为了探索马克的真实心理状态,阿朗反复采访他,和他谈心很多次,甚至和他结下了一种特殊的友谊。他相信马克的悔恨是在狱中逐渐形成的,也是真诚的。
马克开始写“死亡博客,每星期纪录他作为一个死囚的生活、心情和感受。他的博客公开后,全世界各国有很多人打电话或发邮件给他,鼓励他悔过并重新寄希望予生命,尽管那是他极其有限的生命。他甚至交了几个朋友,他们同意当马克死刑执行的见证人,陪伴他度过生命的最后几分钟。
纪录片情节到了这里,似乎只是一个罪犯忏悔的老套故事。不然。
在狱外,他的受害人之一布依扬发起了一场拯救马克生命的活动。
布依扬是巴基斯坦裔的穆斯林,三个受害者中唯一的幸存者,子弹差点把他的眼睛打瞎。但他反对死刑。他认为,9.11恐袭是复仇行为,马克攻击 “阿拉伯人”是复仇行为,而把马克处死同样是一种复仇行为,“以牙还牙”成了一个人类互相杀戳的恶性循环。而生命是神圣的,仇视杀人犯应该受到最严厉的惩罚,但不是以处决的方式,不应因为一个人夺走了别人的生命,我们就应该再去夺走他的生命。惩罚和复仇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概念。

美国是西方发达国家中唯一还有死刑的国家,目前有31个州以及联邦级的法律有死刑,德州是其中之一。多年来,国内外都有提倡废除死刑的诉求组织在孜孜不倦地试图改变极刑法律,或通过法律途径来为某个死囚犯减刑。布依扬虽然是个差点丢了性命的受害者,也加入了这一行列,在美国各地和欧洲国家积极参加诉求活动。他还专请了个律师为马克上诉,争取把马克的死刑判决改为无期徒刑。

另两个受害者的遗孀也表示反对处死马克。纪录片采访了其中一个,便利店店主的妻子。她说,马克杀死了她的丈夫,彻底毁了她的生活,为她和三个孩子带来极大的痛苦和困难,但她对马克恨不起来,“I cannot hate him”, 因为马克也是一个人,虽然是个罪人。她们都同意支持布依扬的行动。
布依扬为马克争取减刑,在法院等候法官的裁决。左边是另一受害人的家属:

 

但德州最高法院不同意继续听审马克的案子,其中有个原因是,德州是个保守州,死刑在德州受到大多数民众的拥护,而那年正好又是议员和州长选举年。在美国,法律和政治经常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在纪录片的末尾,布依扬的法律诉求行动失败,马克的死刑按期执行。他入狱后结交的五个朋友见证了他的死亡,其中一个办理了他的后事。他的家人没有一个在场。根据马克的要求,他的骨灰被撒入亚利桑那州的大峡谷。
一个“以牙还牙的循环至此完成。
马克的几个朋友走向死囚狱,去见证他的处决:


我们中文里的成语 “以血还血、以牙还牙”,英语里的对应就是 an eye for an eye ( 以眼还眼)。甘地有一句名言:“以眼还眼,会让全世界都变成瞎子。”

 

这部纪录片不仅有关罪恶、救赎和宽恕,而且还有一条重要的主题线:是否应该废除死刑。呼吁废除死刑有很多理由,不仅仅是文中提到的 “尊重生命” 的理念,而且还有更实际的法律和社会原因。对极刑我有自己的看法,以后有机会另写一篇,再请大家来讨论。
 

 

* * * * *
(这篇的话题有点严肃了,和文学城吃喝玩乐喜洋洋的气氛不符,我保证下一篇写快乐的话题。;)

 

戳这里 Claim your page
来源: 文学城-荔枝100
相关阅读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