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对手是人生的悲哀
武侠里有一个主题就是打遍天下无敌手,寂寞死了。金庸塑造的那个老顽童就有些寂寞,只好自己的左手跟右手互博。还记得琼瑶小说里写过有个主人公一辈子的人生目标就是习武挣钱,然后找那个很强的仇人报仇。结果,等他“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终于找到那个仇人时,发现那个仇人已经老了,病得奄奄一息地住在一个破败的地方。看到这个不堪一击的仇人,他没有了杀人的心情,同时也觉得自己的人生失去了目标,活着再也没有什么意义。
现在又回到这个我写过很多次的主题,人为什么活着,人依靠什么活着。(拽一下英文啊,What do we live for, what do we live by?)人生的意义可以上升到哲学讨论,是“存在哲学”的核心问题。尼采,萨特这些哲学家的名字估计大家都很熟悉。这个问题同时也是心理学中存在疗法学派(existential)的核心问题,但是最终也没有一个答案。只有一个似答案而非答案的说法,就是“生命的意义由每个人自己去赋予”。
最近在论坛涉及一个有没有人想把某位网友挤走的问题,河边表示,“有胆识的人还喜欢留着有不同观点的人,否则没有对手多寂寞。智慧之光往往在争锋时闪现,而不是在吹捧中产生。比如秦无衣和巴尔就是一对老冤家,为了水浒争来争去,让我们看到不少好文。”道理其实也挺简单,如果没有人跟自己辩论,说什么别人都同意,那就没有那么大的动力来论证自己是正确的了。当然,听听赞同的声音,印证有人跟自己想得一样,可以鼓励自己,也很有用途。
每个人的知识和阅历不同,观点自然不会完全相同。听不同的观点,才能知道不同知识背景和阅历的人的想法,才能发现自己由于自身的知识体系和阅历而造成的局限性和偏差。可以说,这些讨论的对手就象镜子,给你提供了通过镜子看到自己背后,看到自己盲点的机会。
如果有人提出了切题而尖锐的意见,至少说明第一他/她认真读你写的文章了,第二他/她智慧很高,能提出中肯的意见。第三,他/她很诚实,很认真,没有随便说一个好。在某种意义上,这种人属于诤友范畴,可遇不可求。不喜欢这种诤友,远离他们,就失去了促使自己不断进步的宝贵资源。
还有,就象比武,在交锋中才显英雄本色。一个武士自己打一套拳不容易显出他有没有真功夫,在擂台上把一个初级选手打得满地找牙也只会让人觉得他欺软怕硬。只有看他跟高手过招,才能衬托出的武艺高强。高手过招,不论最终是谁胜谁败,大家都会记得高手之间精彩的回合,为双方喝彩。
有人说了,我功力太弱,随便打我一下就趴下了。那就多练练,先增加自己的功力。记得那些“英雄养成类”的计算机游戏,英雄可以通过跟小怪兽或者很怂的敌人打架而增加自己的功力和级别。看来,找适合自己水平的对手练功夫,在游戏里和在真实生活中是同样适用的。本来嘛,游戏反映的就是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