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边浅论引用和剽窃
写这一篇的主要目的是要讲一讲中美引用别人文字的不同习惯,免得被人误认为是剽窃。河边的恩师老毕以前在土伦大学时见到过一些刚来的中国学生写论文时喜欢引经据典,但又不给出完整的出处,被校方指为剽窃。热爱而且了解中国文化的老毕赶紧介入调停,向校方解释中美文化的不同,使该大学一些中国学生免受处罚。
在美国写论文,哪个观点是引用什么作者的,要在那句话后面加上一个数字,还要在论文后面附上很长的参考文献目录。这么做的目的是,第一表示所言都是有据的,自己是认真做了功课的;第二承认原作者的贡献,给人家 Credit ;第三,表明既然该观点不是自己的所以自己不负责任。
中国人写文章,特别是文科类的文章,如果不是严谨的论文,一些作者,包括我在内,喜欢用“古人云”,“俗话说”,或者只是加上引号表示是引述他人的说法。引述的目的是用权威认识或公认观点在证实自己的观点是对的。其实细想想,权威不见得是对的,常识也不见得是对的。但当你堆砌了好几个权威说法和常识说法后,三人成虎,读者确实会产生一种证据确凿,不认可不行的错觉。河边分析中国人写文章不喜欢给出详细出处的可能原因有几个,错漏之处请大家指出,帮我修改。
第一,引文是众所周知的,读者不但应该知道这是引述,而且应该知道出处。我不说出处读者都能知道,所以我们是英雄惜英雄。如果读者不知道就太不博学了,那我就是对牛弹琴。比如那个苏东坡,写个诗词,专门喜欢在里面放典故。把前人的名句稍作改动,化在自己的作品里,以此得意。在现在人的眼光里,这是无耻的剽窃加篡改。但是,作为替老苏的辩解,请大家注意几点:老苏化“典”入诗词的时候是期待读他的诗词的高手知道典出何处的。如果朋友(比如佛印),居然不知道典故的出处,老苏会很得意地给他解释,绝没有隐藏不报据为己有的意思。用“典”是中国古时候写作的特点,甚至是崇尚的,所以是 culturally sanctioned ,就是说是当时的文化所许可(甚至推崇)的。显然,现在的情况不同了,美国的习惯也跟中国不同,所以大家要注意注明出处。
第二,记不清原作者是谁了,甚至有可能谁也不知道原作者是谁。中国文化太悠久了,上下 5000 年,名人名言太多了。另外,一般人写文章的目的是阐述自己的观点,不是考古,所以名言的出处只要大概其就行了,中国文化的这种模糊性老外很难理解。
第三,我们中国的作者不太重视以前作者的版权,认为知识是大众的,所以我们对于承不承认古人的贡献不太在乎。我们在乎的是,我们引的是名人的话,正确的可能性就增大。就算知识有版权,过了几百年版权早就过期,成为共享知识财富了。不象美国,历史短,好些感觉很古老的名言其实才被说过几十年。
第四,我们认为,只要一加上引号,表示不是自己写的,就不算剽窃。我们对于提供详细出处方便读者查证并不太在乎,因为我们认为我们在作文是靠的是诚信,没有必要查证。一般读者也都满足于轻信,很少有人有心思真去查证。
第五,关于对他人观点不予负责的问题。我们中国人写文章,对自己的观点也不一定负责,对于他人的观点当然不予负责,所以声不声明那不是自己的观点并不重要。
第六,相对而言,西方文化对创新性更在意一些;中国文化对正确性,常识,和传承更在意一些。由于西方文化在意创新性,所以剽窃是大错,见到了就要打。中国文化对抄袭和剽窃的容忍度大些。中国人有个说法,叫:天下文章一大抄(对不起,我就不去核实出处啦。什么都核实,我的文章永远写不完)。看到书里大段抄其它人的东西,大家好象都见怪不怪,习惯了。
当然,这种东西文化的比较只是泛泛而论,每个中国人的价值观都是不一样的。在谈到文化差异时,有一个说法,说是同文化人群中的差异之大,可能不亚于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关于抄袭和剽窃,中国人之间观念的差别也很大。所以,认为中国人就一概不重视版权问题也是偏颇的。有些人认为只要是好东西,拿来分享,是不是抄不抄的并不重要。有些人则特别见不得别人抄袭,嫉恶如仇的。被人指出自己抄袭,如果自己不是抄袭,解释清楚就可以了。如果确实是抄了,应该承认自己抄了,把 credit 还给原作者。遇到“抄袭”之争,大家都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Google 了一下“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前几条中没看到出处在哪里。),说话对事不对人,就会减少很多伤和气的争论。
总之,中外文化背景不同,对于引用的理解不同,对于剽窃的界定也就不同。即使是在同一文化中,每个人对什么可以抄,什么不可以抄都有不同的认知。认识到这些观念的不同,喜欢抄的人改一改,不要再抄了;不习惯注明出处的,少做容易引起误会的事儿,尽量避免被人误解为剽窃。指责别人剽窃的,也最好先搞清楚事实,不要上来就恶言相向。
(声明:这是本人 《引用和剽窃》 的修改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