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元任家的粥和我家的饺子
城里文人骚客多。尤其在这坛子里。发点东西总要有些历史文化色彩。如果只说我家的饺子,总觉得缺点什么。实在和这个坛子风格不搭界。只能拉个已故名人大师装门面。上次利用了林语堂蛋炒饭。今天就只能用赵元任的粥啦。
那天经西木人网友提醒。我便找时间去了一趟剑桥的walker street。是一条单行L型短街。还挺幽静的。当年赵就住在这条街上。两侧趴满了车子。绿树林荫。两旁建筑古香古色。秋天一定美如画。
他是1915 至1919年住在那里。我想这房子应该还在。因为我家的房子就是那个时期间建造的。波士顿房屋都很老旧。查了资料显示。赵的故居建于1894年。真是古董了。不知道他的后人是否还住在那里。
赵元任和赵如兰的名字,我之前常在报刊上见到。就知道是文人名人。具体他们做什么,我也没怎么入过耳朵。当时读了,随后也就忘了。不是同一时代,也不是一个专业。与此相比,波士顿还有一个华裔名人叫贝聿铭。为什么他的事情就能入了耳朵,而且记住了呢。就是那栋大楼呀。就戳在那里。当然就记住了。
不了解赵元任还有一个原因。我的基础教育问题。我对历史文化知之甚少。当年因为读了专业很强的理工。以次为混到美国。
回家后,我上网读了几篇有关赵元任的文章。说他是旷世奇才。一点没错。我印象最深的是这一段。"他最“好玩儿”的演讲之一,就是把英文完全倒着发音朗读并录下音来,等到把这段录音再倒过来放时,听众听到的是纯正的英语发音,这足以让人目瞪口呆。赵元任的生活就是一件艺术品,从任何角度看都让人觉得不可思议,但他自己认为,这根本就不算什么." 他是语言大师。还会作曲。而原本他的专业是物理。还教过哲学。。。。。
其实,赵家的粥根本不是赵元任煮的。他82年去世。"剑桥新语社"1983年才成立。粥应该是他女儿赵如兰教授煮的。很多人都喝过她家的粥。包括那天留言的网友。我想那粥一定很好喝。据资料记载,煮粥的还有陆文惠女士。是陆赵两位女士共创的新语社。如今新语社已停办十几年了。
虽然赵没有煮粥。但是我的饺子确实是货真价实的。刚来的时候,我经常邀约一群朋友来我家聚聚。我的主打就是饺子。我自小北方长大。包饺子是从小耳濡目染的事情。
那时候住在一栋公寓里的留学生都很刻苦。每天回来以后就聚到一起聊天。有一天了得实在太晚了。就有人说去弄点吃的。煮来一锅白米粥。是用剩饭煮的。看,又是粥。我们华人好像有粥的情节。开始是白水煮粥。再后来,粥里多了点咸菜。一群人围着一锅粥聊。我们起名叫 "穷鬼俱乐部"。好像和 "剑桥新语社" 还挺押韵的。只不过一个阳春白雪,一个下里巴人。当然,穷鬼俱乐部里的人后来也都是人才。
再后来,粥锅旁边多了一个烟灰缸。我就不怎么去了。我对烟过敏。但我时常给他们留些吃的拿过去。尤其是做了饺子的时候。这个习惯一直到后来我结了婚,有了孩子。还保持着。只不过吃饺子的地点搬到了我家。一查一查吃过我饺子的人不计其数。过节的时候,在我家开party。很多来的人我都是第一次见面。以至于有的时候,在别的场合遇到。有人说吃过我的饺子。我都不记的。
我现在已经没有能力请很多人来party。太累了。最后一次是几年前了。客人走后,我累的躺了好几天。现在的学生都是我孩子的年龄了。我去年春节还饱了饺子。除了我自己家三口。还请来了朋友的,同学的孩子。他们叫我阿姨。希望我的饺子能让这些少小离家的人获得一些温暖。
1
2
3
4
5
6
7
8
9 回家路上路过哈佛广场。说是广场,对于我这个天安门广场附近长大的人来说。真的是mini了。
10
11
12
13 路过查尔斯酒店。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