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五千年”第二部《西风烈:西周篇》(二十七)
告发姬昌的仍是崇侯虎,他对帝辛劝谏到:“姬昌那小子在崎周那疙瘩大搞五讲四美三热爱,诸侯们都组团前往观摩学习,他这么干对您可大大不利啊!”(“西伯积德行善,诸侯皆向之,将不利于帝”),崇侯虎反映的情况与《竹书》吻合“二十一年春正月,诸侯朝周”。不知道为什么司马迁分别在《殷本纪》和《周本纪》里采取两种不同的说法。
这里插播一下两大著名贤人伯夷和叔齐投奔崎周的著名事件,虽然他们与周朝毫无关系,但他们在中国的历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是圣人里的圣人。伯夷是孤竹国君的长子,叔齐是三子。叔齐招父亲喜欢,于是被父亲定为接班人,就像帝辛取代哥哥微子被帝乙指定为商王一样。叔齐比帝辛的觉悟高,父亲死后,他把君位让给大哥伯夷,因为他觉得应该是嫡长子继承大统。伯夷觉悟也同样高,认为父亲既然指定了三弟为接班人,那么自己万万不可违抗父亲遗愿。
这两个觉悟都特别高的兄弟谁也说服不了对方,于是双双放弃孤竹国的高薪和君位,结果本来与君位无份的老二亚凭登上了国君之位。孤竹国是商朝属国,据《括地志》:“孤竹故城在平州卢龙县南十二里,殷时诸侯孤竹国也,姓墨胎氏。” ,平州卢龙即现在的河北庐龙县,墨胎氏后来改为墨氏。
按照《竹书》的说法伯夷哥俩是在帝辛二十一年投奔“南泥湾”的。《周本纪》也提到他们投靠姬昌,但是没有写明年份。
司马迁专门为这哥俩做了《史记》里的第一个列传,即《伯夷列传》。在这篇传记里,乌龙又出现了:伯夷兄弟经过长途跋涉河北到达陕西,可是他们要投靠的人姬昌已经死了。《殷本纪》里伯夷、叔齐来到崎周应该是在姬昌被双规之前,这也与《竹书》及《吕氏春秋》等记载相符,司马迁再次自摆乌龙。
《吕氏春秋·诚廉》里说伯夷、叔齐来到歧周考察其深灰风尚是否真的好得像“周办”的新闻稿一样。他们是来“观周德”,而不是冲着崎周的养老福利。以这哥俩的身份和待遇,何至于老无所养?
他们在崎周的考察过程中,很不幸,没有观到“周德”,而是无意中窥见阴谋。姬昌让他两个流芳千古的儿子旦(即孔子的偶像周公)和召分别暗中勾结胶鬲和微子。旦给胶鬲的许诺是“加富三等,就官一列”;召给微子开出的条件就更诱人了“世为长侯,守殷常祀”。“长侯”就是诸侯之长,革命成功之后,微子便是一人之下的大人物,取帝辛而代之。伯夷叔齐听说此事,相视而笑:“此非吾所谓道也。”,他俩觉得世道太黑暗了,就跑到首阳山隐居起来。至于说武王要“禅让”让这两贤人兄弟做王,不是编书的人脑子进水,就是周武王作秀做过头了,正常人用脚趾头都能想明白,姬发让出王位,就让他的曾祖父公亶父、爷爷季历、父亲姬昌所有的努力都成了笑话,敢情这三代先人所做的一切是为区区孤竹国的两位世子热身?武王倘若真有此意,他的两个弟弟周公和召公一定会杀了他,免得哥哥为难。
在《伯夷列传》里,伯夷和叔齐阻止姬发伐商,把他狠狠地损了一通:“你爹死了你却不把丧礼而出去打仗,你是孝子吗?身为臣子,却想着要杀死国君,你是忠臣吗?”(“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姬发的手下听到有人损他们的主子不忠不孝,面子上很挂不住,主子如此,何况尔等?姬发的侍从当时就出离愤怒了,决意杀那两个傻子而后快。幸亏姜子牙及时阻止了屠刀,对姬发人等说那哥俩是义士,然后扶着他们离开刀光剑影的暴力现场。
众所周知,伯夷和叔齐在姬发建立周朝后,哥俩离开滚滚红尘,避于首阳山之上。他们随身的盘缠应该足够他们买粮食、酒肉,可以做起让时人高山仰止的逍遥隐士,就像帝尧时期的著名隐士许由一样。可他们很决绝,不吃周朝的粮食(“不食周粟”),靠采山上的薇菜(一种形似豌豆的野菜)过活,最终因为营养不良而活活饿死,临死前还做《采薇歌》把周武王骂了一顿:“以暴制暴有啥好得瑟的?世上再没有神农、虞舜、大禹这样的圣主了,我等去哪里是好?永别了,这悲催的世道!”
首阳山在哪里?河南偃师县境内,因“日出之初,光必先及”而得名“首阳”。偃师历史悠久,帝喾曾建都于此,它还是商朝的“革命圣地”之一。成汤立商之处,分别建都于亳。亳分南亳、西亳,商丘附近的是南亳,偃师则是西亳。伯夷、叔齐选择这个地方作为最后的归宿表示对商朝的怀念和对周朝的鄙视,这不禁让人发问:帝辛真的那么坏吗?这么坏还直叫贤达生死相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