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猫语闲聊:培养下一代之猫见

猫语闲聊:培养下一代之猫见

博客

经过大约18个月社会隔离,肆虐全世界的新冠疫情开始趋缓。目前美国经济重启,消费复苏,估计有很多明年要毕业的高中生都在父母陪伴下,正穿梭在仰望各个名校的旅途之中。猫兄的很多朋友,也都是兴致盎然在这个刚刚开放的,适合旅游的季节里,带着孩子,在探亲访友的同时也充分地展现一下华人的名校情结。

华人家长向来有“望子成龙”和“望女成凤”的情结,都希望给孩子一个更好的教育环境,读一个“最好的学校”,接受“最好的教育”。然而,在孩子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往往事与愿违。有的家长花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钱财,也并没有让孩子成龙成凤。事实上,很多华人家长可能从来没有问过,更没有想过什么是“最好的学校”什么是”最好的教育”。学过优化理论的人都知道,“好”“不好”“较好”“最好”这些价值判断都只能是相对的,必须首先搞清楚的是“相对于谁”“相对于什么”。其实,好与不好,只有基于孩子的个人兴趣,偏好,个性和天赋才有意义。

所以,在不问不想的情况下,往往是根据父母自己认为“好”的标准去选择“最好”的学校和专业,等于让子女去过一种父母认为好但子女自己未必认为好的职业和生活。有时候,这实际上是迫使子女去实现父母自己没有能实现的专业梦。尽管有很多华人父母为了孩子的教育的确很愿意付出,然而与他们所要达到的真实目的相对比,这种付出不是一种伟大,而是一种对孩子人生选择的剥夺。在某种程度上,有些孩子只是成为了父母实现自己梦想的工具,他们过的不是自己的人生,而是父母希望他们过的人生。

在猫兄看来,华人家长的最大问题就是对孩子照顾太多, 事事包办。 不仅对孩子的期望特别高,还特别害怕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犯的任何错误和有错误引起的任何“失败”。其实,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错误和失败是必须的。错误本身并不可怕,从错误和失败中还可以学习到很多东西。如果以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没有遇到过失败,那么他/她在成年以后就不知道如何面对错误和失败。孩子在失败中,心理承受能力才会变得更强。有一些做母亲的不知道溺爱会害了孩子,让自己孩子永远长不大。比如,一个朋友的儿子已经拿到了博士学位,但还是很不成熟,因为是他母亲不愿意放手,还是在盯着管着他的一举一动,甚至替他起草求职申请,结果她儿子就没机会长大成人。

如果选择专业多来自父母的压力和安排,也就是说,既然他们都不是因为自己真实的兴趣而学习,即使是拿到博士学位,找到工作,但最后在职场上表现很一般甚至比较差,就不足为奇了。赶鸭子也许可以上架,但上不了高架的。

对学习成绩的片面追求,也是华人家长的一个普遍现象。根据猫兄的了解,美国的各大名校在录取的时候,学生成绩只占30%,家庭背景和社团背景占40%,学生个人素质占30%。而这最后的30%是被大部分华人家长所忽视的。什么是学生的“个人素质”?最重要的几方面是纪律,决心,意志力,求知欲以及对成功的强烈欲望。这些个人素质在“自述作文”里和面谈(电话面谈)的过程中,很自然的会反映出来。无法掩饰,也无法假装。

在个人素质中,纪律性应该是让孩子成为“有出息”的最重要的一部分。如果一个孩子没有纪律性,就不可能成功,无论读多少书,拿到多少学位,没有纪律性,就不会有出息。因为没有纪律性,就是缺少决心和意志力的表现。有纪律的人,才会时刻有准备,从而不会错失良机。猫兄有位朋友是哈佛大学的博士,他儿子高中毕业后也希望进哈佛。学习成绩的30% 有了,家庭背景的40%也有了。那么看看个人素质的30%怎么样呢?学校招生处与他们约好了某天上午9点面试,结果他们8点半起床,赶到学校已经是9点20分了。招生处的面试官对他儿子说,“你可以回去了”当场拒绝了。事后这一家人再后悔莫及,也根本无济于事。这个故事又引申到另一个在培养孩子过程中的问题,那就是家长的以身作则。如果对孩子在纪律上的要求,家长自己都做不到,那就很难想象会有什么好的结果。  

下面这个故事很流行:一家硅谷公司招来三个实习生,分别是中国人、印度人和美国人。美国实习生只求把事情做完就好,一到下班立马走人。他对一些问题尽管一知半解但也能侃侃而谈,一分钟可以讲完的问题,能讲五分钟。中国实习生很努力,活干得最多最好,但不爱多说话。印度实习生工作做得没有中国实习生精细,但也不差。虽然讲话带有口音,但最爱发问,擅长表达自己。在实习期间,学到东西最多的是中国实习生,但是,最后人们最能记住的是那位印度学生。

华人的传统文化取向造就了中国人只能干苦力活,不能像印度人那样在硅谷和美国大学等领域成为领袖人物。反馈到文化和教育领域,就变成了不只是要强调数理化,也要强调人文社会科学,在判断人才时不只是看他的硬技能,也看他的表达能力、沟通能力,看他是否是一个风趣的人。实际上,这里关键还是在于对“教育”的理解和认识问题。

教育有两项主要功能:一是为了职业,一是为了做人,尤其是为了做一个有意思、有趣味、有意义的人。职业培养是为了饭碗,而“做人”的教育是为了让人不只是职业工具,而更重要的是做人。许多华人家长一听到自己子女想学历史文学,艺术,或者心理学,政治学,社会学,就很生气,认为这些“软本事”没任何用,不便于找工作,等等。但是,他们不知道,这些“软本事”恰恰是使一个人更加有意思、有趣味的基础。世界需要“硬本事”的人,但世界是由那些能说会道、知识渊博的人领导的。即使我们走出企业领导、政府领导阶层,在社会生活中,那些除了职业以外还了解我们历史,社会,政治和经济是怎么来的人也是更加有趣的人,同时更可能是社会中的成功人士。

在物质产能过剩,物质这么丰富的今天,温饱不再是个问题。华人父母可以给子女最重要的礼物是给他们提供经济条件,让他们追求自己的兴趣,选自己有激情的事业。把自己的喜好强加给子女的父母显得太自私,太不尊重子女,这包括选择学校,选择专业,寻找工作,以及婚姻恋爱的对象。

戳这里 Claim your page
来源: 文学城-费城加菲猫
相关阅读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