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语闲聊: 从“中国式相亲”聊“中国妈妈”
今天偶尔看到一个国内的电视节目,叫《中国式相亲》,感觉非常的奇怪。实在搞不懂,到底那些年轻人为什么要带着父母来相亲,而且还是来电视台相亲。一直以为,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时代早已经过去了。希望这只是一个按剧本导演的电视节目,而不是为了反映社会的真实面貌。
无法否认,在这个节目中,出现了很多养出妈宝男,巨婴男的奇葩父母,也听到了很多他们的奇葩言论。仔细观察一下那些参加节目的妈宝男家庭,基本上都是有一个强势的母亲。很多人都知道,母亲对于孩子,对于家庭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但是一个强势的母亲对于家庭来说却是毁灭性的,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母亲越强势,儿子越懦弱,女儿越霸道。事实上,即使在美国的中国人家庭里,也有很多非常强势的“中国妈妈”(Chinese Mom)。
在美国人眼中,华裔家庭的孩子缺少独立性和自主性,什么事都是妈妈说了算。妈妈像只老母鸡,孩子如同小鸡,总要靠母鸡的翅膀来保护。因此,“中国妈妈”成了美国高中生口中的讽刺语。不少华裔妈妈对此感到委屈,认为“中国妈妈”是世界上最伟大的。
通常来说,一个人的一生离不开四种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自我教育。而人的启蒙阶段,最重要的是来自家庭,来自父母的教育。在家长中,母亲对孩子的影响更大,有句名言就说“推动摇篮的手推动世界”,因为童年影响一生。
美国人将“中国妈妈”当成贬义词,并非人家有意妖魔化“中国妈妈”,应该把它看成是对“中国妈妈”的一个提醒,一种警示。在西方家庭,孩子说自己喜欢做面包,长大了要做个面包师,父母是高兴的,鼓励的。如果换作中国家庭,父母要是听到自己孩子的“志向”是做个“厨子”,大抵会一脸不高兴,认为孩子“没出息”,脾气暴躁的家长甚至可能抡起巴掌掴过去。
管得太多太死,孩子没希望。在美国学生和家长眼中,“中国妈妈” 爱攀比。在孩子的教育上永远以别人为标杆,人家孩子学钢琴,“中国妈妈”的孩子也要学。人家孩子考上哈佛耶鲁,“中国妈妈”也会这样要求自己的孩子。溺爱,攀比,模子化,把我们的孩子弄成了火柴盒里统一的火柴一般,彼此同一个“身材”,同一张“面孔”。
人本来就是多样性的,教育生态当然要多样性,“因材施教”就是这个基本道理。而且社会上的岗位也是多样性,需要各种各样有个性,有特点,有特长的人。好的家庭教育,是培养孩子好的习惯,好的品格,好的德行。而在学业上管得太多太死的家庭教育,往往顾不及品格品德那码子事了,而为悲剧的产生留下了后患。
对孩子管得太多太死,不给孩子自由的发展空间,使孩子没有任何自我发挥的余地,这甚至可能比责骂,羞辱孩子效果更坏。“中国妈妈”总喜欢把孩子的一切给规定好,安排好。不仅生活要为孩子安排好,孩子的人生也要安排好。不仅把目标给你设定好了,连要走的道路给你找好了,其中可能也包括孩子的婚姻。
所以,中国妈妈和中国爸爸,虽然可能是世界上最辛劳的家长,但最终却可能是只有苦劳不见功劳。因为这样家庭成长起来的孩子,根本没有机会,也没有可能做“最好的自己”。孩子最后都成了一生安分的人,没有自我突破,更别谈社会突破了。
要让孩子健康成长,就要让孩子自由成长。“自由”当然不是放任自流,而是一门既科学又艺术的教育孩子的学问。这其中,最需要的是,家长要以身作则,要有“无为而教”的那种洒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