猝死年轻化:改掉生活坏习惯或可预防
有两个认识的朋友经常在朋友圈晒夜宵,那真叫一个丰盛:各种烤肉、烤串、海鲜等,除了少量水果基本都是肉类,鲜有蔬菜。这两位其实都已经步入中年,我每次看完后都替他们担忧。有心想提醒他们,可是因为不是特别熟也就作罢。每个人享受生活的方式和选择是不一样的,我应该尊重他们的选择。
今晨一位国内的心脏科专家同学的微信上,遗憾地提及一位不到30岁病人的猝死之事,还同时在朋友圈转发了一篇文章《猝死年轻化,必须改掉这些坏习惯》。读后特别想写点什么,希望我朋友圈中的那两位朋友能看到,并能有所悟。
猝死的原因很多,微博只是有感而发,不可能也没有时间像做学术论文那样面面俱到,只能从我身边发生的2个例子说起。
大三时,一位在同一个城市读书的高中同学在早晨跑步时突然猝死,年仅20岁出头,被告知是病毒性心肌炎。我和几位高中同学一起陪同他远道而来的家人参加了他的葬礼。和他亲属交谈之际,才得知他的父亲和一个哥哥也是因为猝死分别在三四十岁离世。后来才明白他患的是一种心肌病,有家族病史。病毒性感染和运动应该只是个诱因而已。遗憾的是这位同学不了解自己的家族病史,在生病期间没能注意休息和治疗,否则他应该不会走得那么早。
早期在做临床时遇到第二例猝死病例,是急性胰腺炎爆发大面积胰腺坏死导致的猝死。一位不到四十岁的男性病人在凌晨急诊就医的过程中突然猝死,连刚刚抽血化验的结果都没有等到。而起因是和暴食暴饮有关,患者就医前几个小时还和几个朋友吃肉喝酒,家属说白酒的量接近1斤,没想到次日凌晨就撒手人寰。
猝死指自然产生的出乎意料的突然死亡,常常没有或者不可能有救治的机会。世界卫生组织规定发病后6小时内死亡为猝死。常见的猝死原因很多,除了严重心脏疾病和脑卒中、肺源性疾病外,容易被忽视的除了婴幼儿的胃食管反流导致的呼吸窒息,还有睡眠呼吸暫停,后者多发于肥胖有打鼾史的男性。
生活中虽然猝死的可能性很小,但一旦发生,对于个体来讲就是100%的中标。所以关爱自己关爱家人,就需要了解自己的病史,并学习一定的防护知识。做到防微杜渐。
线下是朋友转发的一篇网络文章,有兴趣的的朋友可以接着往下读。
————————————————————————————————
《猝死年轻化,有些坏习惯必须改掉》
一、猝死这个词,你必须懂
1. 我国每年有50万人因心脏原因猝死,抢救成功率却不到1%。
2. 猝死越来越容易出现在年轻人身上。
3. 疲劳过度易引发慢性疲劳综合征,人体表现为身体代谢失调、神经系统调节功能紊乱、免疫力下降,严重者甚至可能猝死。
二、容易猝死人群
1. 抑郁: 抑郁焦虑加速心血管病的形成,是心血管疾病,尤其是心肌梗塞的一个独立威胁因素。心血管病伴随着焦虑抑郁,成为猝死的一个重要因素。
2. 打呼噜: 打鼾时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一个征兆,如果“睡眠呼吸暂停“时间一次超过120秒,很可能发生睡眠中猝死
3. 过度劳累: 经常熬夜会使人的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处于功能失调状态;吃饭、作息不规律会引起低糖低钾,电解质紊乱,导致心律不齐,这是引发心源性猝死的重要原因。
4. 熬夜: 长期熬夜诱发心律失常、心脏早搏而突然晕倒,若没获得及时急救,易发生猝死。另外,长期熬夜会形成血栓,堵塞血管。
5. 生活压力大: 会导致高血压、冠心病等,并会增加心律失常、血管痉挛的风险,甚至诱发猝死。
6. 肥胖: 心血管病最爱胖子。肥胖人群几乎把所有的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占全。而且胖子易发生充血性心力衰竭,合并冠心病时易发生心肌梗死和猝死。
7. 久坐电脑前: 长期上网属于静态性动作,血液粘稠度较高,下肢可能形成深静脉血栓,运动时血栓脱落,可能会造成肺梗塞,严重可能导致猝死。
8. 抽烟喝酒: 吸烟的人发生心肌梗死的风险时常人的3倍。究竟能让心率加快、血压升高,是扣动心脏病发作的扳机,长期饮酒还可导致心脏衰竭等疾病。
三、猝死发病前也有征兆
征兆1:疼痛
相比较而言,疼痛反应是猝死的发病征兆中,最易被感知的信号。当感到胸部出现剧烈、紧缩、压榨性的疼痛,且感到透不过气时,就要提高警惕。
征兆2:潜在病因
除了疼痛,还要警惕可能导致猝死的潜在病因。比如,是否有易形成血栓的病史。例如一位骨折病人,他曾在一段时期内被限制运动,那么他就容易发生静脉血栓,而静脉血栓一旦掉下来,则可能发生肺梗死。
征兆3:憋气、明显的紫绀、口唇发紫、血氧下降
如果工作性质是久坐或长期站立,血液循环不好,当病情发作时,除了疼痛外,若还有憋气、明显的紫绀、口唇发紫、血氧下降等,要高度怀疑可能是肺栓塞。
征兆4:重度的血压升高
对于主动脉夹层患者,发病征兆是剧烈疼痛,而且在疼痛的同时会伴有重度的血压升高。
征兆5:胸痛
冠心病猝死率最高。典型的冠心病表现是胸痛,一般发生在胸骨后方,整个边界不是很明确,它的面积会适当大一点儿(跟手掌面积差不多),或者说不清到底哪疼,主要是闷痛的感觉。而针扎的刺痛或者是“按着疼”的感觉往往跟心脏关系不大。
四、按照急救流程给予紧急CPR
五、预防猝死,从生活中点滴开始
猝死看似不可预防,但从生活习惯、情绪方面作调整,培养良好的生活方式,保持身体健康,就有可能降低猝死的发生几率。
1. 每天保持充足的睡眠。
2. 清淡、低脂饮食。
3. 戒烟、戒酒。
4. 适量运动,改善身体健康,培养心肺功能。
5. 保持良好心态,减轻压力以及避免焦虑抑郁的出现。
6. 注意培养个人的兴趣爱好,当压力来临可以通过兴趣爱好把它抵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