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宝玉对芳官的疼爱包容和赞赏之情
(《红楼梦》是假小说之形的真史书, 作者所写“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脂批郑重提示“作者用史笔也。宜作史笔看。深意他人不解。作者秉刀斧之笔,撰成此书,一字不可更,一语不可少。” “字字看来皆是血”“实写幼时往事,可伤”,“凡野史俱可毁,独此书不可毁”。《红楼梦》布局宏大,构思精深,本博除了解读表面文章外,更主要是揭秘背后的真历史。由于书中人物事件之间皆有关联,请看我的其他博文以助理解。)
原来芳官是朱慈炤的政治敌人!可是新的问题就出现了:从书中的描写来看,宝玉对芳官并非像对宝钗、袭人那样有戒心有抵触,相反是真心喜欢。即使晴雯说:“都是芳官不省事,不知狂的什么也不是。”袭人道:“小的也太可恶些。”麝月说:“芳官也该打几下。” ,但宝玉仍然始终如一地疼爱、包容和同情淘气的芳官。为何朱慈炤会这样写呢?
这就要谈谈顺治的性格作为和个人经历了。
顺治“好汉语,慕华制”,这一定程度上归功于顺治的“帝师”----曾陪侍崇祯多年的太监曹化淳的引导。鉴于当时的满汉民族矛盾激烈,顺治审时度势,一面镇压反抗,一面收买、安抚汉人。又采取了停止圈地,放宽逃人法等一系列缓和民族矛盾的措施。并努力推行教化以加强思想统治,他号召全国臣民尊孔读经,提倡忠孝节义。顺治九年敕封关羽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神化关羽的忠义。表彰“殉君死难”的明朝大臣;并为“身殉社稷”的崇祯立碑,赞扬他“励精图治”,追谥为“庄烈愍皇帝”;更对“从君殉节”的太监王承恩赞扬备至,称道他“目击艰危,从容就义”,“即古之忠臣烈士何以加焉?”特为立碑致祭赐谥为“忠”,以“使尽忠者以为劝,不忠者以为戒”。这一系列举动对缓和民族矛盾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顺治为稳定满清统治,着手构筑满汉和谐开始倚重汉官,他不顾以孝庄为首的满洲亲贵大臣的反对,废除了诸王贝勒管理各部事务的祖宗旧例,于十年(即1653)正月谕内三院:“嗣后凡奏进本章”,要“满汉侍郎、卿以上参酌公同来奏”,改变了“各衙门奏事,但有满臣未见汉臣”的现象。十六年十月,他谕吏部:“向来各衙门印务,俱系满官掌管,以后各部尚书、侍郎及院寺堂官受事在先者,即著掌印,不必分别满汉。尔部即传谕各衙门一体遵行。”这一破天荒的决定,大大的提高了汉官的权力地位。他还要求:“凡会议政事,原应满汉公同商榷,斟酌事理,归于至当”,“不拘满汉皆可具稿”,不许“满汉两议”的现象再出现。
顺治对汉人地主的上层人物也是极力笼络。他将皇太极第十四女下嫁吴三桂之子吴应熊;重用为清军入关和招抚江南立了大功却被闲置的洪承畴。顺治在政治上推行宽松的招抚政策以缓和矛盾,对各地的抗清势力和抗清活动他坚持剿抚并施的方针,并突出招抚一手。他又颁敕江南等处,公开声明改变多尔衮在世时凡因抗拒后来降者多被诛戮的作法,而“大开生路,许其自新”。十五年八月下令:“即事急来降者亦皆当收养。纵有逃亡听其自去,始足彰我恩育之仁。”这种政策的实施在对待郑成功与孙可望的问题上表现得最为充分。
顺治个性鲜明,好的一面是在政治上积极进取、大胆迈进,坏的一面则是浮躁易怒、任性放纵。和尚木陈忞说他“龙性难撄”,茚溪森说他“生平性躁”,都是一回事。但不管怎么说顺治还是颇具真诚之心的。
应该说,顺治为巩固满清统治作出了贡献,初创了清王朝走向强盛的新局面。但是顺治的政治主张却与母亲孝庄的排斥汉人的立场发生冲突,母子之间的由文化隔膜而导致的政治冲突日渐剧烈。
孝庄想借婚姻控制顺治,也直接导致了顺治的婚姻悲剧。孝庄先后为儿子顺治选了两位蒙古皇后,都是自己的亲戚博尔济吉特氏。(还记得我前面讲过的“鲍二”家的多姑娘么,就是“博尔”的谐音。)
第一位是孝庄的侄女,在册为皇后的两年后的顺治十年八月,被顺治降为静妃改居侧宫。顺治谕礼部说,“今后乃睿王于朕于幼冲时因亲订婚,未经选择。自册立之始即与朕志意不协,宫阃参商已历三载。事上御下,淑善难期,不足仰宗庙之重。” 表明了他坚决废后的理由与决心。
第二位是孝惠章皇后,侄女被废后,孝庄又给顺治强塞了个14岁的侄孙女,她依然不得顺治喜欢,但由于孝庄的保护,才没有被废掉。
顺治真爱的是满人董鄂妃,即死后才被顺治追封的孝献皇后。董鄂妃在顺治十三年(1656年)八月二十五日被册为“贤妃”,赐居承乾宫。仅仅一个月后,就被顺治以“敏慧端良、未有出董鄂氏之上者”为由,晋封为皇贵妃,地位仅次于皇后,这样的升迁速度史上罕见。不仅如此,顺治还为董鄂妃举行了极其隆重的册妃典礼,并按照册封皇后的大礼颁恩诏大赦天下,这可是绝无仅有的规格!要知道按常规,皇帝只有在册立皇后的大礼上,才会颁布诏书公告天下。可见顺治对董鄂妃的恩爱逾常!
因为顺治一心宠爱满族血统的董鄂妃,引起身为蒙古人的孝庄太后对董鄂妃的嫉恨。
顺治十四年十月初七日,董鄂妃生下皇四子,顺治十分欣喜,竟然颁诏天下“此乃朕第一子”,大有册封太子之意!随着新生儿的诞生,孝庄更加不满,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变得更加残酷。
当董鄂妃即将生产时,孝庄特意搬到北京永定门外20华里的南苑,这是专供皇家冬天狩猎阅兵的地方。在董鄂妃生下皇四子不久,孝庄便以自己身体欠安为由,传下口谕令董鄂妃前往南苑伺候她以尽孝道。董鄂妃只得拖着产后虚弱的身体,前往南苑照顾孝庄,她的健康因此受到严重影响。紧接着的十五年正月二十四日,她的孩子活了不到三个月就莫名其妙地突然夭亡了。这对董鄂妃是致命的打击,从此她一病不起。
顺治与母亲孝庄间的矛盾日渐加剧!顺治十六年闰三月到四月间里,顺治公开下旨惩处不奉诏按时来京的他的两个亲舅舅:亲王吴克善和郡王满珠习礼。丝毫不给亲娘孝庄面子。随后又沉重打击了孝庄的忠实追随者——大学士兼刑部尚书图海、内大臣费扬古、内大臣郭迈等两黄旗重臣。这一切都昭示着顺治与孝庄之间的政治斗争已渐趋白热化,母子之间的皇权冲突已经变成了针锋相对的水火不容!
董鄂妃在痛苦中挣扎了三年,终于在顺治十七年八月病逝于承乾宫,年仅22岁。顺治哀痛至极,亲制行状悼念。追谥董鄂妃为“孝献庄和至德宣仁温惠端敬皇后”。在礼臣们拟议谥号时,“先拟四字,不允。至六字、八字、十字而止,犹以无‘天’‘圣’二字为歉”。福临为什么以无“天”“圣”二字为歉呢?因为清代谥法,皇后谥号的最后四字为“×天×圣”,“天”代表先帝,“圣”代表嗣帝,表示该皇后与先帝和嗣帝的关系。如孝庄的谥号的最后四字为“翊天启圣”,而董鄂妃谥号的最后四字为“温惠端敬”四字,明显比有“天”“圣”二字的皇后低了一等,所以顺治感到内疚。顺治又命令上至亲王,下至四品官,公主、命妇齐集哭临,不哀者议处,孝庄“力解乃已”。顺治还欲将太监、宫女30名悉行赐死,“免得皇妃在其他世界中缺乏服侍者”,后被劝阻。
董鄂妃的死让顺治陷入了极大的痛苦之中,加之政治上的无助苦闷,绝望的顺治决心出家,并于九、十月之交,由茆溪森剃度成了光头天子。
孝庄大怒,责成茆溪森本师玉林通琇禅师入京劝阻,玉林通琇禅师即命众聚柴薪准备烧死茆溪森。恐惧的茆溪森因此劝顺治“皇上宜永作国王帝主,外以护持诸佛正法之轮,内住一切大权菩萨智所住处。”福临听其谏,许蓄发,罢出家之念。茆溪森因以免烧,当月便离京南还。
从开始的雄心勃勃到最后的力不从心,亲政十年的顺治疲惫不堪、无以为继。他曾对弘觉道忞禅师说:“老和尚许朕三十岁来为祝寿,庶或可待。报恩和尚(玉林琇)来祝四十,朕决候他不得矣。”他已自觉难以“挨得长久”到四十岁,顶多勉强可以活到三十。在董鄂妃死后,失去了精神支柱的顺治再也支持不下去了,顺治十八年(1661年)的正月初七日子刻,24岁的顺治崩于养心殿,这一天距离他心爱的董鄂妃逝世还不到四个月!
顺治死后被发布遗诏,实为孝庄对顺治的政治清算!所谓的“遗诏”共罗列顺治的十四条罪过,主要是未能遵守祖制渐染汉俗,重用汉官致使满臣无心任事,彻底地否定了顺治一生中最有光彩的政绩。遗诏最后写到“特别大臣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为辅臣,皆勋旧重臣,朕以腹心寄托,其勉天忠尽,冲主,佐理政务,而告中外,威使闻知”,这份遗诏是孝庄的得胜檄文,是否定顺治、否定汉文化、割裂满汉关系而重新倒退回满人做主的过去!
为何说遗诏是“被”发布?因为遗诏公布前先“奏知皇太后”;遗诏的主要起草者王熙事后对此守口如瓶:“一不以语子弟,世遂莫得而传。”“面奉凭几之言有事关国家大计,与诸大臣再三密议而后决者,公终身不以语人,虽子弟莫得而传也。”因此,世人一致认为“遗诏本出太后(孝庄)授意,实为母责其子之言”。
顺治的死是他与以孝庄太后为代表的满清顽固势力抗衡十年最终失败的结果!
看到了什么?
少年主政,历十八年,励精图治,锐意进取,最后却是感情不幸,政治失败。顺治与崇祯的经历何其相像!
承乾宫,皇贵妃,皇四子,身体被恶意整垮,爱子暴毙,心灰意冷,盛年病亡,顺治的真爱董鄂妃更是一丝不差地重复了田秀英的遭遇!
这如何能不让朱慈炤对顺治心生同情! 更不要提顺治对崇祯的特殊感情了!
满清官方记载《世祖实录》记载在十四年二月顺治下令为崇祯“立碑表章”,十六年三月,金之俊遵顺治所御授所撰的《崇祯皇帝碑》被竖立于墓道。碑文开篇引顺治敕旨曰:“明崇祯帝尚为孜孜求治之主,只以任用非人,卒致祸乱,身殉社稷。再则曰:若不急为阐扬,恐千载之下,竟与失德亡国者同类并观。”正是契合崇祯自言的“朕非亡国之君,臣皆亡国之臣。” 为崇祯正名!
《世祖实录》还记载道:“上驻跸昌平。是日,驾过明崇祯帝陵。凄然泣下,酹酒于陵前。复遣学士麻勒吉,奠明太监王承恩墓。”《山志》也记载了顺治哭祭思陵:“予尝至昌平,守陵人为言章皇帝(顺治)哭烈皇帝状甚悉。” 《三垣笔记》记载更细:“(顺治)又尝登上(思)陵,失声而泣,呼曰:‘大哥大哥,我与若皆有君无臣!’”
《北游集》记载和尚木陈忞夸赞顺治字写得好,没想到顺治却极力推崇崇祯书法:“上笑曰:“朕字何足尚?崇祯帝字乃佳耳。”命侍臣一并将来,约有八九十幅。上一一亲展示。师时觉上容惨戚,默然不语。师观毕,上乃涕洟曰:“如此明君,身婴巨祸,使人不觉酸楚耳。”居然还一下子拿出了八九十幅崇祯墨迹展示给木陈看。“上曰……宫城之北有山,明称煤山。朕今改之,所谓景山也。煤山即崇祯投缳之所。语毕潸然。”顺治还说:“近修明史,朕敕群工不得妄议崇祯,又命阁臣金之俊撰文一通,竖于隧道,使天下后世知明代亡国,罪由臣工,而崇祯帝非失道之君也。”
木陈忞在《世祖章皇帝哀词》第三首中写道:“闲谈思庙长挥涕”。顺治作为满清的君主,却对前朝的崇祯感情如此之深,每每提及总是涕泗交流,引得木陈忞不解以至发问:“先帝(崇祯)何修得我皇为异世知己哉?”
顺治与崇祯的相似经历,顺治对崇祯的知己情深,这一切怎能不让朱慈炤心生同情?备受感动?
芳官为洗头和干娘吵嘴,不甘受辱和赵姨娘扭打,被王夫人骂立即回嘴笑辩:“并不敢调唆什么。”大观园里可还有第二个这般无畏无惧的人物?
在朱慈炤的笔下,芳官最出彩的地方就是他的反抗精神!他重情重义,倔强勇敢;他敢于冲破封建束缚,他勇于维护自己的尊严!芳官的干娘赚了他的钱还压制他,这是影射孝庄对顺治的政治压迫,孝庄要的是听话顺从的“小鸠儿”----小九儿,而不是违拗自己的顺治帝!芳官和干娘吵嘴正是影射顺治对孝庄压迫的还击!
第五十四回贾母点戏:“叫芳官唱一出《寻梦》”,还强调要清唱“只提琴至管箫合,笙笛一概不用。” 为何要芳官清唱《寻梦》?
《寻梦》这一出讲的是:杜丽娘游园惊梦爱上书生柳梦梅以后,从此留恋梦境,难以释怀。因此重到园中,按照景色,寻觅梦痕。她越是追忆,越是伤感,竟至抑郁而卒。芳官唱《寻梦》正是影射顺治对董鄂妃的爱恋情深,生死追随!清唱《寻梦》正是因为芳官唱得情深意真、自然感人!这是朱慈炤对顺治爱情不幸的同情,更是朱慈炤对顺治爱得勇敢爱得真挚的由衷赞赏!
顺治和崇祯经历何其相似,但顺治比崇祯更加爱憎分明、更加真诚勇敢。就如同红楼梦中的芳官,恣意任性,却是真性情不造作,惹人怜爱!
《汤若望传》中汤若望的回忆:一位满籍军人之夫人,因清代命妇需经常入宫朝见伺后妃的缘故,得出入宫禁,与福临通奸,这位满籍军人申斥夫人时,被福临打了个耳掴,羞愤致死,或者自杀而死。顺治遂即将这位军人的未亡人收入宫中,封为贵妃。这位贵妃于1660年产一子,顺治要将这个孩子立为将来的皇太子的。但是数星期后,这位皇子夭折,而其母于其后不久亦薨逝。顺治皇帝陡为哀痛,竟致寻死觅活。“第三位皇后所生之子,原定为皇位继承者的,于产后不久,即行薨逝,而这位太子的母后不久崩殂。”
对照时间和经过,有两个出入:一是皇四子生于1657年,而汤若望所说是1660年;二是皇四子生母是皇贵妃,而不是贵妃。但是顺治朝期间并未设贵妃一职,而皇四子被顺治说成是皇太子。显然,这里所说的“第三位皇后”与“贵妃”是指同一人,即皇贵妃董鄂氏。她于顺治十四年十月生皇四子,顺治特为此举行隆重庆典,称为“朕第一子”。汤若望虽没点名道姓,但是所指的除了董鄂妃母子再无其他。
顺治说董鄂妃“年十八,以德选入掖廷”,“以德选入掖廷”是遮羞掩饰之词。董鄂妃18岁入宫,根本不符合选秀女14岁到16岁的年龄,比如顺治的皇后14岁,所以董鄂妃应该不是通过选秀女的正常渠道入宫。
又《清实录》载:“(顺治十三年七月)礼部择吉于八月十九日册妃,上以和硕襄亲王薨逝,不忍举行,命八月后择吉日”。博穆博果尔的死亡时间与董鄂妃的入宫时间极为接近。所以有人提出这位满籍军人即为福临异母十一弟襄亲王博穆博果尔。但史料并无可靠的直接的关于这位满籍军人即为博穆博果尔的记载。关于兄纳弟妇,即所谓治栖者,满清初年的民俗并不以为恶。所以,关于有人猜测董鄂妃是博穆博果尔的福晋确实是有道理的。
我是深深谴责顺治和董鄂妃的不道德的结合的,但是也不得不承认顺治爱得真挚热烈,爱得勇敢纯粹。一个事物的两面吧,世上哪有十全十美的。
朱慈炤在书中也仅仅是只记取顺治的爱真情深,为了不写董鄂妃,朱慈炤将芳官塑造成了一个不经情事的可爱小孩子,可见他对顺治和董鄂妃的结合也是颇有些不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