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北平岁月(九)跑跑跳跳 父女代沟

北平岁月(九)跑跑跳跳 父女代沟

博客
1935年,姐姐随母亲、祖父从湘西老家来到北平与父亲团聚时,已经7周岁,上了和平门外、南新华街的北师大附小,一个很好的学校离家不远,可能收费高些。那时父亲刚从大学毕业,找到一份助教的工作。当年还很年轻的父亲和母亲大概觉得衣食无忧,以为日子就能这样安稳地过下去了吧。
 
下一年有了我,大人们自是一番欢喜。
 
再一年,就风云突变,日本人占领北平,大难临头。大学西迁,父亲原来的工作没了。母亲正怀孕(后来1938年上半年生下弟弟)。除父母、祖父和我们姐弟3人外,还有因精神有些不正常而休学、住在我家的九叔(父亲的一个堂弟),家里共有七口人了。初时父亲还有事做和收入,家里生活还过得去。等我长到7岁,该上小学的时候,父亲已经失业一年有余,全靠母亲变卖家中的物品过日子。我上的是北平市立梁家园小学,学费应该比较低廉,位于南新华街和东西向骡马市大街交界的西北角上。
 
由于年龄差距,我和姐姐在学校生活及同学朋友方面没有多少交集。她长得好看,人活络,体育又好,同学、朋友不少。我呢,就是和住家附近、年龄相仿的男孩子们混玩。偶尔有她的男同学要我帮忙给传个纸条什么的,我顺便提一些小条件作为交换。
 
姐姐从小身体素质好,母亲说是因为生她的时候,奶水不足,请了湘西当地的苗族女人做奶妈。好像老家的人说,小时候喝苗人奶的小孩,身体会比较健壮。
 
不仅身体好,她还很喜欢体育运动,跑得很快,运动成绩好,不知道是不是跟他们学校教育有关。对孩子来讲,体育运动成绩好,那是很值得骄傲,很让别的同学羡慕的事吧。在学校的运动会上,姐姐经常得奖,拿回来的奖品,多是文具,如铅笔、本子、蜡笔、橡皮之类的,母亲也很高兴。还说我也可以用,在那段最困难的时期,也给家里省了一点钱
 
可是,父亲却不主张体育运动。他认为体育运动、体育比赛容易造成身体伤害,常对我们说,学校的一位潘教授就是因为运动受伤、感染,而致一条腿被截肢(这位潘教授比我父亲还年长几岁),要拄拐走路。他有点因噎废食,强烈反对自己的爱女参加体育运动和比赛。有一次,为了不让姐姐去参加学校的运动会,父亲甚至不许她去学校。后来大概在母亲的协助下,姐姐还是偷跑出去参加了运动会,并且领回很多奖品,我心大悦。
 
猜想可能是我的祖母个子比较矮,父亲和他的父亲、几个叔叔及众多堂弟们都不一样(他有两个堂弟是打排球的),他个子不高,身体瘦弱。加上不喜、不擅运动,一辈子就是一个文弱书生的样子。北平沦陷期间,没有了教职,也干不了体力活。中年以后,还有些驼背,年纪越大,背也驼得越厉害了。
 
我有点想不明白,虽说父亲小时候读私塾,可能不注意体育、音乐、美术之类的,但他毕竟也上过长沙岳云中学这样的近代学校,资料表明,那个学校在父亲上学的二十年代好像是以数学和体育教育见长的,可父亲对体育教育的认识和实践真的很差。后来他上北大读外国语言文学系,学的是日本语言文学(第一届,只有3名学生),这方面似乎也无长进。自己不喜欢运动也就算了,还反对女儿参加体育运动和比赛,真的很落伍,那时他也不过三十岁出头。
 
母亲比较开明、开通。她也是湘西人,个子不高、瘦弱身材,读到初级师范,婚后教子相夫,从未正式工作过。但她和我父亲不同,性格开朗,不仅擅长厨艺和家务,也喜欢说话和交流,喜欢养花,喜欢唱歌,喜欢唱京剧,。。。而且,她学什么都快。可能与她从小跟着我在外任职的外公到过北京、广州等地,见过些世面也有关系。她思想开明,容易接受新事物,支持姐姐和我们参加体育运动,后来我们住在师院家属院的时候,她自己也去锻炼,那时她已人到中年。在这些方面,姐姐和我可能都随母亲多一些。
 
母亲很年轻的时侯,过过衣食无忧的日子,但在苦难降临的时侯,她也过得了苦日子。北平沦陷期间,在父亲失业、苦闷、坐困愁城,似乎并不积极寻找工作的那几年里,母亲理解他的处境和心情,没有一点抱怨。可是一家老小要活命,从未在外工作过的母亲就在宣武门外城墙根下摆起地摊,出卖家中物品,有时也买些便宜的东西摆摊上来卖,挣些钱来买粮食(很长一段时间,只能买到配给的混合面),养活这一家三代六个姓G的人。我放学以后,常常绕道去宣武门那里,等她,帮她收摊,拿上东西一起回家。
 
长大懂事以后,我对母亲特别敬佩和感恩,在北平沦陷期间,她以一个女人三寸宽的肩膀挑起一家人的生活重担,渡过那段苦难的日子(后来九叔不知所踪,祖父也没能活过“混合面”岁月,没能和我们一起看到日本投降),真不是一般的坚韧和强大。我常想,如果我是当年的父亲,就去拉洋车挣钱了,怎么也不能让女人受这样的苦累。可惜父亲就是一介文弱书生,身体也真是不行。
 
姐姐读到初中毕业,没有继续升学。日本投降后,父亲还没有找到工作,母亲还在摆摊卖东西,姐姐就去商店里做店员,赚点钱补贴家用。听说有很多人到她工作的商店去,就是为了看这个漂亮女孩。
 
抗战胜利的第二年,在长沙十一叔(父亲的一个堂弟)的撮合下,18岁的姐姐嫁给了十一叔的一个老同学。他,30岁,湖南长沙人,西南联大的毕业生,当时是在北平做教育界接收工作的老师的随员,国民党的一个青年干部。
 
之前,父亲一直谨遵祖训,不参与任何政治党派,后来也这样教育和要求我们姐弟,对从政的十一叔还有一些看法。赞同姐姐的婚姻是一次破例,50年代前期,在师院的时候,他自己随风加入九三学社,不知算不算另一次破例。
 
我的身体素质不如姐姐,北平沦陷期间,上小学低年级时,得过一次伤寒(那个年代,宣武门外那一带,到处都是垃圾堆,卫生环境极差)。记得很多天不能吃东西,只能喝一点点米汤、面汤,连一个米粒都不能吃,他们说是肠壁已经被细菌侵蚀得非常薄,稍有不慎,就会引致肠穿孔。。。。还是小时候在北平,不知怎么又发现心脏有些毛病,好像也没管。
 
我小的时候是瞎玩,在湘西老家那三年,喜欢和当地孩子一起,在家乡美丽、清澈的酉水河里游泳,也是瞎游。解放后,在师院附中上学的时候,比较正规了。热爱体育运动,但体质不如人,就选择了不发生身体直接冲撞的乒乓球。不但和附中同学打,也找机会和师院的大学生及老师们打球。年复一年,球技有所提高,身体慢慢变强壮,个子也长得比较高了。大学时代也是校队成员,粮食定量还因此比别的同学高一些,不过在困难时期,还是老觉得饿得慌。父亲对男孩子的体育活动似乎没那么多约束,也或许好多年过去了,他终于也与时俱进一点点了。
 
近几年,遵医嘱,我每年做一次心脏 ECHO检查,这不,上星期又做了一次。昨天,看了多年的心脏专科老医生还说,我这与生俱来的、有一个阀门闭锁不全的心脏,居然正常运转了80多年没出毛病,至今、或许永远都不需要置换瓣膜,也是难得一见,可算奇迹。不知和青少年时期喜欢运动、坚持锻炼身体有没有关系。
 
 
从网上找来一张图片,是姐姐母校北师大附小的一座标志性建筑——小红楼,位于南新华街东,北师大附中(现北师大附中东校区)西南,1912年建成。现在是北师大附中知名校友钱学森纪念馆,钱学森(1911年12月11日-2009年10月31日于1923年至1929年在北师大附中就读
 
 
 
 
戳这里 Claim your page
来源: 文学城-nov2016
相关阅读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